三歲以内的孩子經常用哭來表達,自己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讀懂孩子哭的背後的邏輯,可以跟孩子一起培養情緒管理能力,釋放孩子的天性,通過創造力激發孩子的内驅力。
做好情緒管理不僅可以疏導孩子的情緒,還可以培養孩子對抗挫折的能力。
年輕的媽媽經常被孩子的哭鬧,搞得手無所措,甚至情緒爆發。而低幼齡的孩子因為缺乏相應的表達詞彙,隻好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感覺和感情。其實孩子在情緒失控的時候,他們自己也會害怕。

在孩子哭鬧的時候,通常是孩子的内心正在經曆一場與情緒的鬥争。
如何看得見孩子的内心和情緒,而這一步引導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學獨立思考,會自我表達呢?《順應孩子的天性:英國媽媽的内驅力私房教養書》,安潇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作者在本書中通過看見孩子的言行,看見孩子的天性,發現孩子的天賦,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情緒管理,開啟孩子的内驅力。
《順應孩子的天性:英國媽媽的内驅力私房教養書》的作者安潇不僅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是一名漫畫作者、動畫導演,目前在倫敦大學進修兒童心理學。安潇在公衆号上發表的600多篇原創文章,吸引了衆多媽媽們的關注。普通的媽媽們從安潇的育兒故事、育兒思考、育兒啟發和親子遊戲出發,在日常生活養育中、在親子養遊戲中、從孩子的喜笑哀樂中,觀察孩子的言行,釋放孩子的天性和創造力。
在《順應孩子的天性:英國媽媽的内驅力私房教養書》,作者将育兒内容分成三部分:看見天性、發現孩子的天賦;了解天性、用安全感為孩子賦能;釋放天性、以創造力激發孩子的内驅力。發現孩子的天性、了解孩子才能在與孩子的日常相處中更加輕松舒服;會引導孩子開啟孩子的内驅力,才能讓孩子面對未來的困難和變化,勇敢積極地參與。
作者安潇小時候因為媽媽工作忙,給予了她大量的時間與空間,告訴她創造類的活動隻需要一直創造就好,并表示相信她能安排好自己的時間。
作者将她這份創造的能力和愛好帶進自己的育兒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孩子的言行、思考,通過記錄和查閱資料,翻閱書籍,打開孩子言行背後的秘密。
比如說一歲的寶寶喜歡扔東西,作者将原因歸為三類:一是寶寶想體驗重力現象;二是寶寶想通過自己的肢體動作和物體的作用,探尋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三是寶寶希望能夠引起大人的反應,進而獲得關注。搞清了這三個原因,以後可以針對寶寶喜歡扔東西的行為,給寶寶設計相應的遊戲。
随着寶寶的年齡長大,認知能力增強,語言也逐漸發展起來。那麼如何豐富孩子的語言詞彙呢?還是離不開遊戲。比如說練習表達感情的詞彙,可以通過動作、情緒表演,或者是用玩具來演繹情緒來表達喜怒哀樂。在完成的過程中,注意要用相應的情緒詞彙對應相應的表情,這樣孩子就能把表情和詞彙比對起來。
随着孩子的長大,三歲的寶寶喜歡說“不”。這是因為三歲的孩子大腦非常活躍,希望能夠理性解釋事物,卻又與自己積累的邏輯和情感發生沖突,這就形成了孩子的小叛逆。這時候的父母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同時要用語言耐心地給孩子解釋,行為和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再就是通過遊戲的方式與孩子溝通,解決孩子的情緒障礙,緩解孩子情緒。
如何緩解孩子因“得不到”而爆發的激烈情緒呢?這時候非常考驗父母的情緒與管控能力。如果順應孩子的要求,就很容易養成溺愛的習慣;如果強行反對孩子的要求,那麼很容易養成孩子懦弱的性格。這時候可以用願望清單來疏解情緒。
将孩子的願望寫在清單上,這樣一方面可以延遲孩子面對物質的欲望,還可以讓孩子思考自己與物的關系。别小看一個小小的願望清單,這個願望清單可以讓孩子逐漸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也會逐漸發現自己和物質和欲望之間的關系。
作者安潇是一個喜歡創作喜歡思考的媽媽,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處處充滿了創作的心思。孩子不喜歡吃飯了,不想去睡覺了,或者與别的小朋友搶玩具了。作者都可以通過“拟人演繹法”與孩子一起互動的方式,來解開孩子的心結,培養孩子的習慣。
為什麼“拟人演繹法”很受歡迎呢?因為2~4歲的孩子很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這時候媽媽可以通過給事物配音,孩子們就能相信和接納這些角色,并和他們投入地交流起來。給事物配音的時候,我們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是以要采用滑稽式的不同的嗓音去演繹多個物體的角色。
透過一次次的角色扮演,演繹各種不同的沖突,孩子逐漸會了解到解決沖突的方式,還有道歉和解,輪流玩,分享,一起玩等。
孩子的天性需要看得見,需要釋放,需要用創造力來激發孩子的内驅力。《順應孩子的天性:英國媽媽的内驅力私房教養書》,透過作者教養孩子的有趣過程,原來普通的媽媽也可以養出卓越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