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每日郵報》網站2月20日刊登題為《研究顯示,魚類每年在海洋中産生16.5億噸碳,有助于調節水中的碳含量》的報道,報道指出,氣候變化、污染和商業捕撈可能會打破微妙的平衡,擾亂解決碳排放問題的努力。全文摘編如下:
一項新研究顯示,每年魚類排放糞便、呼吸排氣及其他排洩産生的碳超過10億噸。
這占海洋含碳總量的15%以上。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彙,也就是二氧化碳吸收器。
研究人員稱,這使得魚類成為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調節水面上下的碳含量。
此前的研究表明,磷蝦和浮遊動物有助于封存來自水面的碳,但專家們剛剛開始探索魚類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
美國拉特格斯大學科學家對現有的為數不多的關于魚類排洩物的研究進行了整合分析。他們估計,我們的魚類夥伴對碳通量的影響可能與浮遊動物差不多。
他們估算出,魚類排放糞便、呼吸排氣和其他排洩産生的碳占海洋深處彙集碳總量的近16%。這相當于每年約16.5億噸。
海洋收集的二氧化碳被名為浮遊藻類的海藻吸收。它可以停留在水面上,被消耗或被動地沉入海洋深處,在那裡可以被栖息在海底的生物利用。
二氧化碳和營養物質轉化為碳、沉降至洋底并被分解,這被稱為生物碳泵。
拉特格斯海洋觀測上司中心的海洋生物學家、該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格蕾絲·薩巴說:“沉入陽光照射水面以下的碳被截存在海洋中達成百上千年,甚至更長時間,這取決于輸出有機碳的深度和位置。”
這一研究報告發表在美國《湖沼學與海洋學》雙月刊上。
薩巴說,這一過程“起到了平衡二氧化碳來源的作用”。
科學家們說,他們的報告首次評估了魚類對碳通量的影響。碳通量是指大氣、陸地、海洋和生物之間的碳交換量。
薩巴說:“陽光能照射到的海域深達約650英尺(1英尺約合0.3米),在這一海域魚類産生的碳包括糞便顆粒、無機碳顆粒(碳酸鈣礦物)、被溶解的有機碳以及被呼出的二氧化碳。”
澳洲科學預警網站報告稱,在一天之内,“魚的長條形排洩物可能會沉降或者被帶到水下數千英尺的地方,而且這些排洩物不可思議地能夠抵抗水中的分解”。
薩巴說,他們的估算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未來需要展開研究,以弄清氣候變化和商業捕撈如何影響魚類在碳通量中的作用。
薩巴說:“由于我們試圖減少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總量,估算不同動植物捕集和封存的碳量非常重要。”
參與這項研究的海洋生态學家克萊夫·特魯曼補充說,封存碳的生态系統受到破壞“可能會逆轉在減少碳排放方面取得的一些進展”。
他還說:“同樣,保護這些天然的碳捕集和封存大軍能夠維持我們星球的自我調節系統。”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