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現在大家都在談華語樂壇早就不行了,尤其是非常懷念巅峰時期的港台樂隊。特别是周傑倫那一代音樂人,幾乎可以說在網際網路封神了,80後,90後聽衆還沒有老就已經進入了全面懷舊的年代。

是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各種新媒體對于現在華語音樂的批判,比如說抄襲模仿的,神曲什麼的(不是說不該批判)。再到對于過去港台樂壇,尤其是周傑倫一代音樂人的誇獎(也不是不能誇獎)。
問題是各個媒體每次都是“一捧一踩”的角度,比如他們說港台樂壇多強,周傑倫那代音樂人多強。他們往往就會批評内地樂壇多糟糕,哪怕是同時代的内地樂壇和音樂人。比如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就說“港台歌壇天王天後輕輕松松能拿出10首代表作,但放眼内地樂壇少之又少。”
伯光君對于華語音樂産業發展正好有一些觀察,兩岸三地的音樂産業是一個客觀的曆史發展過程,很多東西不是三言兩語難以講清楚的。比如内地樂壇拿出十首代表作的音樂人不多?答案真的是如此嗎?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9">内地樂壇确實沒有港台樂壇成熟,市場化成功的音樂人少之又少</h1>
2010年之前港台樂壇确實比内地樂壇強,但是内地樂壇還是能打的,2000年之前的港台樂壇,至少從影響上看是不分軒轾的,内地流行樂則才剛剛起步。
這個有曆史原因,主要就是經濟發展和曆史大環境了,港台樂壇承接的是民國上海等洋派文化和精英人才,經曆了50、60年代政治環境下的音樂荒漠,當時港台人民都聽民國音樂,中國傳統音樂和直接聽西洋樂為主。
後來是亞洲四小龍時期,70年代完成經濟發展,城市化建設和工業化的積累,為此催生文化方面的變革,音樂上香港許冠傑把粵語歌帶入主流,中間的歌唱者集大成者羅文,珍妮,林子祥,後面譚張争霸,beyond,四大天王等等。
台灣流行樂也是70年代掀起的“民歌運動”,胡德夫和現在最熟悉的羅大佑,中間最強歌唱家是鄧麗君(她的歌集民國洋派和新民歌特點),齊豫次之,然後是我們熟悉的齊秦、李宗盛、伍佰、台灣四大天王等等。
港台流行樂巅峰時期,當時的新加坡,包括馬來西亞華人都是作為人才儲備區被港台所吸收,我們很多熟悉的港台歌手其實都是新加坡,馬來西亞人,如巫啟賢,林俊傑,孫燕姿,梁靜茹等等。
上面大緻列舉了一下港台音樂發展的情況,這裡回到内地流行樂的發展上。
内地流行發展比港台晚了近20年,因為我們在1978年才開放,之前我們是沒有流行樂,商業流樂這套東西的,崔健《一無所有》一嗓子吼出的中國搖滾已經是86年了,然後就是90年代中國搖滾巅峰。與此同時跟着衍生了學習台灣民謠的大陸校園民謠,就是矮大緊、老狼,水木年華這種。
當時大陸流行樂就是中國搖滾和校園民謠,這個再加上之前國營時代延伸下來的晚會音樂,這些音樂相對來講是不那麼市場化的,後來在2001年後被市場化成功,更流行,更好聽的港台流行,周傑倫一代打得潰不成軍。
我們從從80年代末期開始,整個90年代和00年代。如果從這三種不同發展方向分析一下,大家就知道代表作超過10首的内地音樂人太多了。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34">紅歌、民族和民歌就不是音樂了?這些内地歌手曾經很火現在更是封神</h1>
首先就是沒有那麼市場化的音樂人,如果把條件放寬會出現很多大師級别的人物,他們的歌曲都不是超過不超過十首那麼簡單。
比如國營大熱影視劇的作曲家是降維打擊,比如86版《西遊記》的作曲者、配樂人許境清,另外還有就是趙季平,林海等等。這些配樂家、作曲家和香港的顧嘉輝,黃霑,胡偉立等對應。包括音樂家李谷一,谷建芬等等,拿他們出來和流行歌手打架大材小用。
你單獨講官方那類音樂人,就歌唱家是很多的。比如女性歌唱家董文華、祖海、張也、常思思等等。
以董文華而言,《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風采》《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國》《春天的故事》這些歌還不叫“爛大街”,有些歌曲流傳度差點,也屬于那種你不知道名字,但一放你絕對聽過的那種。
其它歌唱家歌曲可能對年輕人有距離,那譚晶難道拿不出手嗎?這幾年她在中國年輕網友中很火,歌曲随便一找就超過十首了。《在那東山頂上》、《龍文》、《康美之戀》、 《祖國萬歲》,後來的《九兒》《赤伶》,要把經典影視的歌曲,戲曲,民歌和民族拿出來那叫欺負人。
譚晶在歌唱家中還是比較高冷的,内地還有一些有官方背景身份,演唱了大量影視歌曲,同時又相當市場化的,大衆對于他們的歌曲認可度也很高,也就是非常流行的。
女性歌唱家:毛阿敏、田震、蔡琴、韓紅、薩頂頂等。
男性歌唱家:劉歡、閻維文、戴玉強、蔣大為、蔡國慶、騰格爾、韓磊等。
這些歌唱家閻維文、戴玉強、蔣大為相對來講比較嚴肅、蔡國慶有點幾首大熱歌曲吃一輩子的感覺。但幾位女歌唱家和劉歡、騰格爾和韓磊“爛大街”的歌曲是絕對超過十首的。
毛阿敏、田震和蔡琴不講了。韓紅有《天路》《天亮了》《美麗的神話》《那片海》《家鄉》《絨花》《風雨中的美麗》等等多了去了。薩頂頂大熱歌曲差一點,但整體也是不弱的。
男性歌唱家相信劉歡不提,騰格爾和韓磊難道還不能上榜?
記上面差不多就是明面上唱歌的歌唱家了,難道這些歌唱家還比不上港台某些流行歌手?我覺得拿他們出來就是降維打擊,港台那邊是沒有這麼龐大的歌唱家的,流行頂尖隻有少數幾個能達到這種水準。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59">内地流行樂壇确實比港台弱?不拿崔健、這些人不輸周傑倫一代</h1>
上面拿歌唱家出來比,說實話是有點欺負人的意思。那麼我們就比較流行樂壇,其實内地主流能拿出來的隻有中國搖滾+校園民謠,基本都是能自己作詞寫曲的唱作人。
單純歌手的話最成功的如果不是像譚晶,韓紅那種,便是跑到港台發展,被港台強大的市場音樂包裝過的歌手,其中王菲,那英是代表,那英之前在内地唱《山溝溝》,台灣樂壇一包裝就有了《白天不懂夜的黑》的情歌天後,這裡就不寫他們了。
1、搖滾+民謠基本是内地音樂人的門面。音樂水準不低,歌曲流行度高,圈内地位高,觀衆認識的知名度也很高。
崔健這裡就寫了,窦唯,唐朝樂隊等也更像是傳奇,大衆知名度和歌曲流行度上是有些差距的,最能提的就是網絡上後來封的一個五行。
金木水火土:鄭鈞(金、鋒利)、樸樹(木、脆弱)、李健(水,溫柔)、汪峰(火、炙熱)、許巍(土、厚重)。
這五人是絕對滿足内地音樂人(門面)這個條件的,其中大熱歌曲許巍,汪峰是最多的,絕對不止10首了;鄭鈞和樸樹稍稍遜色一些,但找出10首大熱歌曲并不難,李健大熱歌曲加較火的歌曲10首也沒問題。
除了這五位,内地主流樂壇如果非得找出第六位,羽泉我也覺得符合條件。《冷酷到底》《最美》《深呼吸》《奔跑》《畫地為牢》等等也很爛大街,再加上比較火的歌曲,肯定滿足條件啊。
上面就已經有六位了,那校園民謠的老狼算不算呢?
《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戀戀風塵》《虎口脫險》《青春無悔》《晴朗》等大熱歌曲,再加上些比較火的歌曲,十首的條件肯定是滿足的。
記住,上面基本上是内地樂壇公認的主流音樂人,他們當年沒打過港台流行。但是鄙視過更通俗,更市場化的民間音樂人,這裡就要祭出幾個通俗的王炸了。
2、這些内地通俗音樂在流行度上面,當年真的不輸周傑倫那一代
像《老鼠愛大米》《那一夜》《兩隻蝴蝶》這種非常的通俗,關鍵是音樂人的産出比較低,幾首歌紅遍天下,最終不太能拿得出十首的就不說了,其中有三個方向分别能拿出手不少音樂人。
一是最受年紀稍大聽衆歡迎的通俗流行,刀郎、鳳凰傳奇是王者。
我相信都不用去列舉他們的音樂了吧,那豈止是十首大熱歌曲,不能說首首都是“爛大街”歌曲,那真的是每一首都是火遍大江南北啊。
二是學習當時港台流行音樂風格,最終做出自己音樂風格的音樂人,胡彥斌,許嵩是代表,弱點像徐良、汪蘇泷、後弦和徐良等。
胡彥斌,許嵩的大熱歌曲絕對不止十首吧。胡彥斌在這兩年還寫出《你要的全拿走》這種大熱歌曲,許嵩新專輯流傳度就差了些,汪蘇泷,徐良和後弦的歌曲也是火遍大街小巷的,隻是相對閱聽人相對校園泶生多一些。
三是都市情歌通俗流行,雖然因為太通俗現在曆史地位已經過去了。
但你敢說鄭源,六哲,歡子當年火的歌曲沒超過十首?那是出一首火一首,當初都唱爛了好吧!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83">尾聲</h1>
相信大家已經看出來了,因為音樂産業的發展和大環境的關系,還可以加上閱聽人不同的關系,音樂人定位是非常複雜的,有些音樂人歌曲太通俗了,現在确實不火了,過氣了,但不能否認人家曾經有很多大熱歌曲對吧。
這種情況在港台也是存在的,很多老歌手也是拿曾經的大熱歌曲說事兒,現在大多數聽衆是真的不聽了。同樣過氣不能說港台那邊進階是門面,内地這邊就不是?沒這個道理。
而且,上面列舉的大多數是能自己作詞寫曲的唱作人,真正純粹的歌手。内地樂壇音樂産業确實一直不成熟,但數量也是很多的,我就好奇卓依婷、楊钰瑩和阿朵等這些前輩,後來選秀出來的李宇春,張靓穎,譚維維,張傑,陳楚生等等。
這幫歌手和音樂人又算不算門面了?大熱歌曲是不是超過十首了?
最後,有些音樂真的不是“爛大街”火不火能夠定義的,尤其是現在音樂越來越分化了。如果你真的講這個标準,現在每次談到往往提到的《學貓叫》《大風吹》,這些歌手豈不是這十年樂壇的代表?
大人,時代早就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