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評論員李煦
大約一個世紀以前,确切說是1925年,全世界的銀幕都是黑白片的時代,在蘇聯電影《戰艦波将金号》的結尾,起義軍艦升起了一面鮮豔的紅旗。那奪目的紅色,是電影人用手工在膠片上一格一格塗上去的。那一刻,電影觀衆首次在銀幕上見到了“紅”。
那是天才想象、革命美學、工匠手藝的完美結合,震驚了世界;一個世紀以來,幾乎所有的佳片名單中都少不了《戰艦波将金号》。
2021年,新中國第一部講述黨的隐蔽戰線英雄人物的經典影片《永不消逝的電波》,成為我國首部經過4K彩色修複後進入院線重映的黑白劇情片,廣大觀衆在大銀幕上體會了“紅色經典+數字科技”的獨特魅力。
我多次看過這部電影,但是這一次,我也走進了電影院。我驚喜地看到,色彩真實自然、恰到好處,既沒有時尚大片那種亮麗感,也避免了老照片那種陳舊感;4K修複還原了當年的圖像細節,演員表情和美工背景都看得清清楚楚,欣賞演技之餘,還能領略1958年那支攝制團隊如何精細用功。
這是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人機互動式AI上色技術與傳統修複手法相結合,在長達7個多月的時間裡對原片超過16萬幀的黑白影像逐幀進行修複的結果。這部紅色經典就此煥發出新的活力,成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10月6日,修複版《永不消逝的電波》公映以來,好評不斷,“數字技術喚醒紅色經典”開了一個好頭。
頭開好了,路走對了,就要繼續走下去。新中國成立72年以來,文藝工作者創作了一批深入人心的紅色佳作,從中精心選擇一些代表作,用數字技術和新傳播手段讓其重制光芒,是要做的事情之一。
像《永不消逝的電波》這樣的作品,半個世紀以來已經改編多次,可以探索IP化,也可以考慮開發周邊,還有短視訊等形式,都可以嘗試。修複過程中成功運用了科技手段,本身也是一種科普,這同樣能激發年輕人參與、互動、交流。總之,激活紅色經典,讓其走入當下、與青年對話,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編輯: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