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棉花,我們腦海中浮現的一定是潔白的棉絮,如童話中白雲一樣飄逸而靈動。你們知道是誰支撐着美麗的棉花絢麗綻放嗎?棉花的莖稈就擔負起了這個艱巨任務。但是随着秋季的來臨,大大小小吐絮的棉桃被人工采摘或機器收獲後,留下的堅硬的莖稈成了一個大難題!這該怎麼辦?
起初人們采用了簡單而粗暴的方法—焚燒,但是大量的焚燒産生的煙氣引起了嚴重空氣污染,還影響到飛機起降、土壤環境惡化等等風險加劇,讓我們對棉花稭稈如何利用一籌莫展,真是想說“愛你”不容易!
針對這個問題,農業科學家們研究提出了多種方案,利用棉花稭稈木質素高,莖稈堅硬等特點,提出了加工闆材、能源物質等方案,又利用強大的微生物酶解技術研究了讓棉稭稈粉碎還田、腐熟制成牛羊飼料等等。這些用途涉及行業廣泛,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綜合選擇,通過近些年的推廣應用,應用效果良好,前景可期!因為棉花稭稈的多樣性用途,我們把棉花稭稈形象地稱為“百變星君”。
下面就把這個“百變星君”是如何變化的給大家說一說:
“第一變”—棉稈粉身碎骨都不怕,化作春泥更護花。秋季棉花收獲後,用機器将棉稈從地裡拔出并粉碎,抛灑在地表做覆寫,或者再用翻耕機将棉花稭稈翻入土壤20cm深處,經過一個冬季的腐熟,棉稈就會腐爛成為富含有機質的物質來培肥土壤。這種方式簡單、易行,農民易于接受。科學家們通過對土壤測試顯示,棉稈還田後,土壤酸堿度趨于平衡,土壤中營養元素有所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保水供水性能良好,此外,我們看不到的土壤微生物更加豐富,我們能看到的大型土壤動物,比如蚯蚓等數量也多起來了。當然,萬事沒有十全十美,棉稈還田也還存在一些技術上的難題,比如培肥土壤見效緩慢,缺少還田專業裝置,可能會加重作物病蟲害等等。這些還需要我們今後通過技術改進使之消除弊端,但是總體來說棉稈粉碎還田仍然利大于弊的。

“第二變”—棉稈變栽培基質。棉稈還可以用作無土栽培的基質使用。先将棉稭稈粉碎堆在一起進行腐熟,腐熟好的棉稈加入草炭、蛭石和珍珠岩等複配,再進行調節後,即可作為無土栽培的基質進行育苗,你看到的供應蔬菜大棚中番茄、辣椒的小苗們就生長在這個“溫暖的窩裡”。
“第三變”—棉稈變飼料。棉花稭稈的營養非常豐富,測試顯示棉稈中含有6.5%粗蛋白、44.0%纖維素、10.7%半纖維素和15.2%木質素,蛋白質含量比小麥、玉米稭稈都要高。将棉花稭稈中有毒的棉酚處理後,可制成飼料飼喂禽畜,這種方法既可以節約養殖成本,又可以提高經濟價值。但是棉稈中棉酚的處理需要同動植物學、生物學和營養學幾種學科的科學家們共同研究,結合實際提出科學合理的使用方案。
“第四變”—棉稈變燃料。棉花稭稈可以作為生産能源的原料,以棉花稭稈為底物,經過微生物厭氧發酵技術産生可再生能源,如甲烷或者液體燃料。另外,經過有效預處理的棉稭稈還具備制備燃料乙醇的巨大潛力,棉稈能源化利用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第五變”—棉稈變木材。棉稈還可以代替木材做建材、輕工和紡織的原料。棉稈中的纖維長度和木質化程度與木材大緻相同,可以減少木材的使用,更好的貼切變廢為寶的理念。經研究發現稭稈牆闆的保溫性、裝飾性和耐久性均屬上乘,可以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一定程度上緩解能源短缺,實作可持續發展。
除了以上的這些變化,棉花稭稈還有很多人們正待開發功能。正所謂“牡丹花好空入目,棗花雖小結實成”,棉花稭稈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廢物”,其實是名副其實的“百變星君”。希望今後我們還能開發出棉花稭稈更多的用途,讓它能夠實作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