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财日記》講述90年代商業浪潮下,東北平凡小人物到深圳下海打工的辛酸史,呈現了90年代南方普通打勞工的生存境況。影片用喜劇的色調,塗抹出溫情感人的畫卷。
宋小寶扮演善良、正義的憨小夥小寶,在見到回鄉探親的二哥後,遂起了發财的念頭,他偷偷跟上二哥的火車,跑到了當時正沐浴改革開放之風的深圳。
小寶屬于那種天生的老好人,雖然從小遭人欺負,但沒有壞心,憨厚老實。這種老實人在過去或許是搶手的香馍馍;但在現代商業社會并不吃香,甚至被人鄙視。因為老實意味着吃虧,到處受人欺負。
二哥由沙溢扮演,是那種愛出風頭、愛面子的落魄小人物。他回鄉故意西裝革履,讓人以為在深圳發了大财。但事實上,他在深圳做的是一介車夫,看人眼色辦事,根本不是什麼大老闆。
他在丢掉工作後,隻能和小寶一起睡在天橋底下,别提有多悲慘了。即便生活落到如此的窘境,每次去找工作,他還是會精心打扮,讓其他求職者誤以為他才是老闆。這是電影裡很搞笑的一幕橋段。
可以說,小寶和二哥在性情上有着鮮明的對比,組成了喜劇片中常見的“一正一邪”的角色搭配。一個負責搞笑,一個負責嚴肅。兩人在撿到一個嬰兒後羁絆在一起,成為合夥帶娃的奶爸組合。
電影用一系列情節展現小寶的好人形象。比如小寶在湖邊見到垂釣的大爺因中暑昏迷,第一念頭是喊救人,雖然二哥極力慫恿他趕快跑路,他還是遵從了内心,救下老人。
還有兩人偶然撿到一堆女士内衣後,宋小寶不顧臉面,扮豐滿女人賣内衣,最後慘遭毒打。小寶在找到住處後,又一邊背着孩子一邊洗碗來養活孩子和二哥。真是又好笑又心酸。
宋小寶給人的印象一直是憨憨的獨幕喜劇演員,通過扮醜來獲得觀衆笑聲。但沒想到,他在《發财日記》裡還是展現出了一定的導演天賦。這隻要看看電影裡怎麼處理鏡頭的就能明白,他還是懂電影語言的。
看之前,我有些擔心電影會不會淪為獨幕喜劇的翻版或綜藝風格的鬧劇。看完倒是很平靜,影片整體的影像風格偏電影的質感,演員的表演克制内斂,不像其他喜劇裡大開大放。小人物日常生活的呈現也足夠質樸真誠,這是略微出乎意料的。
當然不能排除影片背後強大的團隊帶來的助力。《發财日記》的監制和攝影指導是張藝謀的得力幫手趙小丁,還有劇本由八位編劇合力完成,馬麗和沙溢等實力派好友的加盟也在成就這部電影。
不過問題不是沒有。就影片整體節奏看,還是稍微顯得平淡了些,一些喜劇橋段的設計也有為搞笑而搞笑的嫌疑。不過,僅作為一部由喜劇演員拍出的電影處女作來說,《發财日記》還是夠格的。
我們不知道的是,因為何種原因《發财日記》被擠出春節檔,而隻能選擇網絡平台首發。這是很可惜的,如果能夠公映,《發财日記》或許有望成為一匹小黑馬。
從情感基調上看,《發财日記》樸實真誠,這已經比很多粗制濫造、刻意煽情的電影好了。尤其表現在小寶這個角色身上,他對孩子的愛、對馬露的喜歡都是發自内心,見到久别的兒子他會偷偷抹淚,為了表達對馬露的愛,他會偷偷為對方準備面食,還幻想和馬露在一起。
整部電影雖然是溫馨喜劇的調性,内裡實則藏着心酸。小寶的“發财日記”沒有讓他發财,二哥成功後迅速破産,再次變成普通人。電影沒有變成“成功學”的模闆,不然就是俗套的勵志故事了。相反,這是一曲失意小人物的頌歌,他們堅守平凡、堅守真情,并最終為真情所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