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昨天,一位中師生走了——懷念我的同學永亮

今天上午,打開中師同學微信群,看到一則讓人不敢相信的消息:

“訃告:我們的同學張永亮同志昨天因病不幸辭世,将于明日在太康家中舉行追悼儀式,有意前往吊唁者分别和各縣人員及早聯系,一同前往!”

消息是我的中師同桌發的,同桌和永亮在讀書時住同一間宿舍。我又認真地讀了一遍,拔通了同桌的電話。同桌言,是昨天突發急病,前幾天,他們兩個還曾電話聯系。

一整天,我的腦海裡都在一遍遍地閃現着一個瘦高、幹練,愛笑,穿着藍色運動校服的十七、八歲少年的形象。

昨天,一位中師生走了——懷念我的同學永亮

一、

1991年9月,國中畢業考中師,我們來到河南省淮陽師範學校讀書。大家都隻有十四五歲。全班有50人,來自周口地區的淮陽縣、太康縣、鹿邑縣和鄲城縣。

剛開始,大家都是老鄉情濃,同一個縣的同學玩的比較好。中師學校的課程學習不緊張,注重全面發展,追求素質教育。張永亮愛運動,經常和同學在籃球場上打球。而我,是一個生性比較懶惰的人,不喜運動,我倆的交集不多。

有一段時間,班裡的考勤非常難管,考勤班長換了好幾茬,班主任一直不滿意。最後班主任終于慧眼識才,委任于張永亮。最後的幾個學期,我們的班每天點名,統計人數的事,都由他完成。永亮講義氣,但又能堅持原則,當副班長一直到畢業。

二、

入學的第一年,學校舉辦運動會。體育委員說,學校要求班裡每一位同學都要報一個項目。

我的體育确實不行,學期結束時的100米達标考試剛剛及格。為了湊數,我報了800米跑。張永亮報了1000米。

張永亮給我說,800米和1000米都是比賽耐力,一定要堅持,就算拿不到名次,也要堅持到最後,一定要跑到終點。他還用魯迅話互相鼓勵:在競技場上,隻有那些雖然落在最後,卻奮力不止跑向終點的人,才是中華民族真正的脊梁。

800米比賽安排在第一天,1000米比賽安排在第三天。發令槍一響,大家急速沖到前面,而我的節奏确實不行,被遠遠的落在後面。但是,想到永亮的鼓勵,我堅持跑完了最後一圈。 感覺好無顔面,就回家了。這是我三年中師裡,唯一一次參加運動會。

三天後從家裡回來,我問永亮,你跑了第幾名。他說,剛跑了第一圈200米,落下一大截,放棄不跑了。我當時言,說好的都要堅持到底,你不做“真正的脊梁”了?

現在想想,也就是那樣一次鼓勵,讓我的運動生涯的記憶不至于有一個小小的遺憾。

三、

1994年春節開學,畢業生開始實習。我們班被配置設定到淮陽西邊的柿園國小、淮師附小和東關國小三個地方。

張永亮和我,還有十幾位同學,被分到東關國小。記得東關國小離淮師大概有七、八裡路。大家每天騎着從家裡帶來的大架自行車,奔波于兩個學校之間。那時,張永亮是班幹部,來回的路上,多關心照顧大家,并負責和實習學校老師的交流溝通。

一個月左右的實習結束後,我們還在淮師校園裡和帶隊的張老師一起合影。這張照片上,大家都是笑的,永亮穿一件白襯衣,笑的最燦爛。

昨天,一位中師生走了——懷念我的同學永亮

四、

畢業前一個傍晚,晚飯後,在學校的女生宿舍前籃球場邊的大道邊,永亮、小方、我還有兩位同學,在一起聊天。

快畢業了,最後的考試都是走過場。這時,一個中年人過來問路,說是從鄭州過來的,是一個報社的編輯,受朋友之托來看朋友的女兒,我們給他指路。他給我們說,你們都是聰明的學生,要是上高中,一定能考上好大學。他還給我們每人一張名片。第一次見到印刷考究的名片,還好好的儲存了一段時間。

那人走了,我們有一句沒一句的聊着。

聊到了未來,大家最關注的還是自己的前途。當初,一起參加中考的同學,許多上高中的同學馬上就要聯考了。他們可以上大學,我們卻要配置設定到鄉村學校教書了。

我清楚的記得,永亮說,畢業了,回家教個書,也不錯,最起碼,我們老了,有終身俸,不用花孩子的錢,不用讓他們費心。

昨天,一位中師生走了——懷念我的同學永亮

2014年,畢業20周年聚會上,我見到了永亮。

永亮變胖了,依然是說話愛笑。

當時,了解到一些基本情況,自從中師畢業後,他一直在太康下面的鄉村學校教書。現在,是一所鄉村國小校的校長。永亮說,到太康說一聲,喝一杯,咱們離不遠。

前幾天,路過太康,見到一位中師同學,他說要把太康的幾位同學喊過來,小聚一下吧?

因為有事情要處理,我給同學說,下次吧,這兩年我還會多次來太康,提前約出來,多喝點。現在想來,多麼應該見一面呀!

昨天,一位中師生走了——懷念我的同學永亮

一位讀書讀到博士的同學說,我上過中師、專科、大學、碩士和博士,論起值得懷念和最感到親切的經曆,依然是中師的那段時光。

中師三年,我和永亮,彼此算不上是最要好的同學,但是,三年的感情,是兄弟般的感情,濃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份永遠的純真。這份純真,就是十年不見面,二十年不見面,五十年不見面,隻用拔一個電話,發一則資訊,都能有家人感覺和份量。

人到中年,溘然長逝,給家人、機關、教育和這個社會帶來的損失都是巨大的。無以為記,以上點滴,隻願生者節哀,永亮一路走好!

淮師三年,同學情真,世間難覓真兄弟;

教書一生,英年早逝,講台常憶好老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