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碗荷包蛋泡面的哲理。/ 《麥兜:我和我媽媽》
如果你在荒無人煙的小徑上看到一個長得像麥兜的大叔,推車賣面。請你一定要嘗一碗他的荷包蛋泡面。
雖然不是所有的事情,撥啊撥啊,轉啊轉啊,都像荷包蛋一樣能夠聚回到一起。但貼近土地,聽他講講麥兜的故事,也許就不會那麼傷心和煩悶,也許走到這裡迷路的人,就會想要回去。
吃雞的藝術。/ 《麥兜故事》
你可以問他,火雞在什麼時候最好吃?
“火雞的味道啊,在将要吃和吃第一口之間,已經是最高峰了。”
紙可以包得住雞嗎?
“也可以吧,特别是小小一塊。”
什麼,你還想要一碗魚蛋粉絲?
“沒有魚蛋了,那粗面也可以呀。”
這就是麥兜的故事,今天是麥兜二十五歲的生日。
“我個名叫麥兜兜”,每天長肉充滿力量
麥兜出生于1995年6月22日,父親是麥炳,母親是譚玉蓮。/ 《麥兜故事》
二十五年前的今天,麥太太看見一個膠兜盆在自己頭上轉啊轉。她以為是天降吉兆,趕忙許願,希望兒子以後要像周潤發、梁朝偉那麼帥氣、要很聰明,還要很幸運。
麥太希望兒子能像周潤發、梁朝偉那麼帥,聰明伶俐,吉星高照 / 《麥兜故事》
膠盆“噗通”落地,麥兜出生。像是命運開了一個玩笑,麥兜這隻小豬,資質平平,不高不帥不聰明,甚至還有些反應遲鈍。可就是這個有點先天不足的麥兜,憑着自己真摯善良的“蠢”,在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麥兜故事裡,創造着自己天真的快樂。
在春田花花幼稚園,麥兜和小夥伴們唱着最美的歌 /《麥兜故事》
麥兜眼中的世界,有像自己一樣呆頭呆腦唱着兒歌的小動物同學,也有人形的老師校長,還有一些長得像妖魔鬼怪一樣很可怕的人。麥兜最喜歡吃雞,愛去的地方不是加拿大、日本或者泰國,而是幼稚園附近的商場,心裡念念不忘的是在電視裡那“藍天白雲,椰林樹影,水清沙白”的馬爾代夫。
麥太哄麥兜吃藥,病好了就帶他去馬爾代夫 / 《麥兜故事》
馬爾代夫在麥兜的人生裡,就像是哄騙自己喝藥的方糖。
一次麥兜生病了,麥太對麥兜說,把藥喝完,病好了,我就帶你去馬爾代夫。
“真的?”
“媽媽什麼時候騙過你啊。”
于是麥兜咕噜咕噜把一大瓶藥全喝光了,興奮地去找媽媽,問什麼時候去馬爾代夫。媽媽卻抵賴說,“我們發了财再去。”
麥兜喝完藥以後,先是小心地用馬爾代夫的廣告詞提醒着媽媽履行諾言,後來發現媽媽并不上心,覺察到媽媽在轉移話題抵賴的時候,委屈又不知道如何反駁。/ 《麥兜故事》
麥兜委屈地哭了,麥太沒有辦法,隻能同意下個禮拜就帶兒子去馬爾代夫。但提款機上冷清的餘額數字讓麥太倒吸一口涼氣,她想到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帶麥兜去香港太平山玩。
去馬爾代夫當然要第一時間和好朋友炫耀。/ 《麥兜故事》
麥兜坐在纜車上,看着窗外的風景,以為自己是在坐飛機。
這個片段讓人印象深刻,小時候看,記住的是纜車飛天,是魚便當,便真的以為到了馬爾代夫。現在回過頭再看,才明白為什麼纜車可以飛,為什麼“馬爾代夫”可以早上去,晚上回。這一切,麥兜是不知情的,這成為了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當時他和好朋友打着電話分享,以為自己真的要去馬爾代夫,那個“藍天白雲,椰林樹影,水清沙白”的馬爾代夫。
在麥兜的想象裡,捕到的是印度洋裡的海魚,其實是麥太藏在後面,把準備好的魚給他捉。/ 《麥兜故事》
有想象力是好事,在麥兜的想象中,世界是如此美好。兩張纜車票成了飛機票,媽媽準備好的魚便當是印度洋裡捉來的魚,海灣就是麥兜眼中的“馬爾代夫”。
以為自己去了“香港飛機場”,其實隻是去了“纜車總站”/ 《麥兜故事》
經想象加工後才稱得上美好的世界,在現實面前可能非常脆弱。這樣的“精神勝利法”,似乎有些無奈。畢竟啊,總是用素肉一樣的把戲,去糊弄一個沒有吃過肉的孩子,這本身就有點殘忍。
後來麥兜長大了,他漸漸明白,原來有的東西,沒有,就是沒有,不行就是不行。
沒有魚丸,沒有粗面,沒去馬爾代夫,沒獎牌,沒寶藏。想到這些,并不好笑。
很多事情,真的不那麼好笑。/ 《麥兜故事》
“原來愚蠢并不那麼好笑。愚蠢會失敗,會失望,失望并不那麼好笑。胖,也不一定好笑。胖,不一定有力氣。有力氣,也不一定行。”
長大了才明白,不是每一個麥兜,面對硬邦邦的社會,都還可以做上軟綿綿的夢。
“我阿媽叫麥太太”,但爸爸去哪兒了?
當麥兜還隻是小麥兜的時候,他不需要正面去面對硬邦邦的社會壓力。但這個壓力并不是沒有,隻是被掩藏起來了。麥兜來自一個單親家庭,這就是他最初的壓力。
昨天是父親節,大家讨論着“父親”角色的複雜性和重要性,但這個話題對麥兜來講,是陌生的。因為他從來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去了哪裡。他問麥太,“我的爸爸呢?”得到的大多是“你老爹挂掉了。”這樣的“溫情”回答。
麥兜爸麥炳留下一封信離開了麥兜媽玉蓮。/ 《麥兜:鳳梨油王子》
在《鳳梨油王子》裡,麥太給麥兜講,麥兜爸爸——麥炳曾是一個王子,後來因為一些不為人知的原因,失去了自己的王位。在麥太生下麥兜之前,麥炳離開了。他說,他要去遠方奪回屬于自己的王位。
可很多觀衆看完還是稀裡糊塗,不知道他的爸爸去了哪裡。
也許重要的不是麥炳走去了哪裡,而是他走了。
每一個大人曾經都是帶着父母期待來到世界上的小孩。/ 《蠟筆小新:大人帝國的反擊》
世界上好像有兩類父親,一類像蠟筆小新的爸爸野原廣志這樣,會努力工作,掙錢買房,照顧家庭,人生不易,卻仍舊為心愛的家人負重前行。還有一類是麥炳一樣,他們會收集玩具,突發奇想去學畫畫,說走就走去旅行寫詩,好像永遠也長不大的孩子。
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啊。/ 《麥兜:鳳梨油王子》
最開始寫麥炳,作者說,就想表現一個男性的中年危機,一個充滿浪漫的幻想、會寫詩的男人,慢慢落入一個六便士的世界當中,接着就好像失去了一些東西。正因為這一份落空,他們不願意思考未來,也不想呆在現在,他們隻會看見天邊外的白月光,不怎麼想現在,也不願意去思考以後,更無法看到自己和他人的聯結,就隻能一直停在自己的過去。
流水線讓麥太成為一名被異化的勞工。/ 《麥兜:我和我媽媽》
于是在《麥兜:我和我媽媽》裡面,我們會看到麥太太作為一個單親母親,她的身上有另一個極端。不寫詩,不做夢,她可以是《摩登時代》流水線上的勞工,她可以去工地搬磚,打好多份零工。麥太身上力争上遊的特質,其實很有香港特色,對每一個機會,每一個可能性,都願意去嘗試一下,她總是在找機會改善生活品質。
可無論麥太再怎麼努力,有些事情,不行就是不行。/ 《麥兜:我和我媽媽》
另一方面,她還是一個母親,上面那些靈活善變,為了生計拼殺的十八般武藝,看起來也許有點亂來,卻又因為她單純的動機而顯得柔情十足。
常常會感歎,要有多少的愛,才能培養出這樣一個傻傻呆呆但又很溫暖善良的小麥兜。
麥兜總是抽不中六合彩,他說自己是“黴豬腳”。/ 《麥兜:我和我媽媽》
麥太辦了一檔節目,号召大家都去買麥兜“童子手”抽出來的六合彩号碼,不幸的是,麥兜抽出來的号碼一個也沒中過。麥兜因為這件事受到了打擊,懷疑自己是“黴豬腳”。但他用了逆向思維,抽出了“絕對不要買”的36個倒黴号碼交給了媽媽,讓她買抽剩下的幾個号碼,就可以發财了。
結果他們真的“發财”了。麥太給兒子買了新衣服,帶他去“旅行”,去吃各種東西。不過為了低調,仍然要打好幾份工作裝窮。後來麥兜才明白,媽媽買的六合彩都是自己抽中的号碼,根本就沒有中獎。
傻瓜,媽媽當然隻會買你選的号碼,你的手不是黴豬腳。因為你就是媽媽的六合彩呀。/ 《麥兜:我和我媽媽》
所謂的“發達”,不過是麥太為了讓麥兜有一個快樂、知足的童年而編造的謊言。當善意的謊言被戳穿,成人的世界依舊,但麥兜的世界卻是以變了模樣。隻是多年以後,麥兜再次回想起這個謊言,才真正了解了母親的良苦用心,世上又有哪一個母親會相信自己的孩子是“黴豬腳”呢?
難離難舍,想抱緊些。别哭,媽媽隻是去太空做宇航員了。/ 《麥兜:我我媽媽》
這份相信和愛是四折的烤箱,是吃了大半年的火雞,是菜市場一唱一和的讨價還價,是逐字逐句用英文詞典翻譯出來的信,是一直到最後離世,麥太都騙麥兜說,自己是被太空總部帶走執行任務。
愛你愛到心肝,信你信到腳指頭。/ 《麥兜:我和我媽媽》
麥太沒什麼文化,對孩子的愛,可能就不再是為之計深遠的“我這是為你好”,而是紮紮實實活在當下的“全世界的人不信你,我也會信你。全世界的人不愛你,我也會愛你。我愛你愛到心肝裡,我信你信到腳趾頭。”
後來麥兜回過頭再看,媽媽好像一直都在把赢到的留給他,輸了的都留給了自己 / 《麥兜:我和我媽媽》
麥太為了掙錢拍攝更年期藥品廣告,随時都能流下幾滴眼淚。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這個年紀的女人,要擠點眼淚是很容易的。她把歡笑都給了兒子。
那不是缺陷,是你不在夢裡
“小時候笨,學什麼都慢一點。”麥兜的第二份壓力,就來自他的“慢”。
麥兜身後的各種地産廣告、牛皮癬堆積在一起,追着他跑。/ 《麥兜故事》
麥兜出生于1995年,麥兜成長的那段時間正是香港在泡沫中漸漸退潮的時代,從前的村莊慢慢發展成密集而壓抑的空城市空間,高樓大廈的陰影下城市折疊。雜亂無章的樓房、歪歪曲曲的牛皮癬,這些相差甚遠的元素無縫疊加在一起,反映在了麥兜的潛意識中。
村莊被拆掉,電視台破産,老字号倒閉,媽媽也失業了,生活并沒有因為城市建設而變得更好。/ 《麥兜:我和我媽媽》
這個時代的香港人,他們仍舊保持着高強度的生活節奏,适應着流水線式的工作,眼看着高樓起,又眼看着樓拆了。心中不免生發出這樣一個問題,在如幻似煙的日子裡,究竟要怎麼去适應這樣的生活。而作者想問的是,這樣一座城市,對像麥兜一樣慢悠悠,不争也不搶的人,又有包容度嗎?
面對麥兜的“慢”,老師給出了一個最溫柔的注解:“他不是低能,他不過是善良”。/ 《麥兜響當當》
麥兜故事的産生和一則新聞有關,一些輕度智障的人想建一個活動中心,卻遭到了附近居民很粗魯的反對。他們一味地覺得這會讓他們的居住環境變差或者造成樓價下跌。
作者謝立文說,自己寫麥兜故事更多想講述一些弱勢群體的故事。就像麥兜,他在這樣一個環境裡長大,他是否可以允許繼續保留自己這樣不争不搶的取向,抑或他必須改變自己,變成一個被普遍價值接受,但實際上連自己都不太喜歡的自己,變成一個庸庸碌碌的人。
幾分天注定,幾分靠打拼,這個真的不好說。/ 《麥兜故事》
那些處于弱勢的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嗎?在《麥兜故事》裡,我們看到“運氣”在人生中是很重要的,甚至比努力更重要。
對麥太,一年打好幾份工,辛苦這麼久,還是買不起兩張飛去馬爾代夫的機票,供不起樓,不能送兒子上更好的學校。對麥兜,同樣拜師學藝,師姐學了帆闆獲得奧運會冠軍,而麥兜辛苦練習搶包山,結果卻是“沒對手、沒比賽、沒人知道”。
努力了很久的東西,如果因為差點運氣而被否定,那麼它們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麥太給國際奧委會寫信,希望能夠将“搶包山”列入奧運項目。因為是用電子辭典,逐字翻譯的,最後一段還能看到文法錯誤,可以說是很細節了。/ 《麥兜故事》
學生時代總把耕耘了就會有收獲,當成至理名言。但後來才會知道,耕耘,可能在“看天吃飯”面前,不值一提。努力不一定會得到想要的回報。如果麥兜一出生就像麥太許願一樣,“像周潤發、梁朝偉那麼帥,這麼帥的話,運氣也不會差。”有了這樣的運氣,麥兜以後的生活應該會容易一些。
但這樣就不是麥兜了,麥兜想講的并不是像很多爆米花電影一樣,讓觀衆笑完之後歡歡喜喜回家的故事,而想讓觀衆在看完後對麥兜産生一種認可,對“弱”的認可和尊重。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須按照外界的期待向前沖,不進步就會被時代排擠出去,“弱肉強食,優勝劣汰”,不是向來如此就一定對。
大一點的人看童話故事,總是能給出一些犀利的評語。比如,從基因學角度看,醜小鴨長大了就該是美麗的白天鵝,麥兜長大了大機率不過是為三餐發愁的二師兄。
得A,争氣,希望媽媽不要那麼辛苦,隻要媽媽開心,自己願意以後再也不吃雞。/ 《麥兜響當當》
可這并不妨礙我們喜歡那個曾經會為了媽媽學搶包山,努力得A,每天吃了睡睡了吃然後去尋找真谛的麥兜兜。
今天是麥兜25歲的生日,不管他有沒有成為一個很棒很快樂的小王子,也不知道今天的工作順不順利。仍然祝願他晚上回到家能做上一個柔軟的夢,夢到太空裡的媽媽,夢到曾經那段每天長肉,充滿力量的美好時光。
生日快樂呀,麥兜!
參考資料:
[1]麥兜系列動畫電影中的港式溫情 賴新芽 |電影文學,2018(07):101-103.
[2]動畫電影《麥兜我和我媽媽》:觀照成人的童心世界劉臨春|當代電視,2017(01):108-109.
[3]“麥兜之母”香港動漫人麥家碧創作藝術研究石佳瑞|陝西科技大學,2015.
[4] 香港人價值觀念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陳麗君, 2011
[5] 不被異化的麥兜 訪麥兜之父謝立文|楊涵溪電影藝術,2008(05):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