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英國的國号是“大不列颠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很多朋友會為此好奇,愛爾蘭已經獨立整整一個世紀了,為什麼北愛爾蘭沒有跟着獨立呢?

在人們印象中,英國是個富國;但是愛爾蘭比英國還富裕。
2020年愛爾蘭人均GDP8.3萬美元,全球排名第3。
英國人均GDP比愛爾蘭少了一半,隻有4萬美元,全球排名第22位。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事實上,被愛爾蘭确實有長久的獨立勢力,一直想從英國分離出去。</h1>
那麼,北愛爾蘭是不是嫌貧愛富,要才想從英國獨立出去,加入愛爾蘭?也不盡然。
北愛爾蘭要獨立既有曆史原因,也有宗教原因。
北愛爾蘭在200年前與愛爾蘭是一個整體,現為英國的一部分。
北愛爾蘭面積1.41萬平方千米,占愛爾蘭全島的1六分之一;人口171萬(2004年),其中54%為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移民的後裔,信奉新教(基督教),其餘大部分為愛爾蘭族人,信奉天主教。
現在要求獨立的,隻是北愛爾蘭的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則主張留在英國。
早在1169年,愛爾蘭遭到英國入侵,成為英國殖民地。
1801年,英國和愛爾蘭,組成大不列颠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入侵愛爾蘭之後,愛爾蘭人一直不屈不撓進行反抗。
1919年,愛爾蘭新芬黨組建愛爾蘭共和軍,要求愛爾蘭獨立,同英國殖民當局開展武裝鬥争,将英國政府搞得焦頭爛額、狼狽不堪。
毫不誇張地說,愛爾蘭已經成為英國的一個包袱。
在此情況下,英國政府決心放下這個包袱,于1921年12月簽署《英愛條約》,允許愛爾蘭南部26個郡成立“自由邦”。
與此同時,英國又将北部6個郡抓在手裡,不許它們獨立。
愛爾蘭島從此形成南北分治的局面,這就是愛爾蘭問題的由來。
1937年,愛爾蘭“自由邦”宣告獨立,建立愛爾蘭共和國,但仍然是英聯邦成員。
值得注意的是,新成立的愛爾蘭政府,在其頒布的憲法中宣稱對整個愛爾蘭島擁有主權。
1948年12月21日,愛爾蘭議會宣布脫離英聯邦。
1949年4月18日,英國政府承認愛爾蘭獨立,但依舊沒有歸還北部6個郡,并将國名相應改為“大不列颠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議會更是在同年通過的《愛爾蘭法案》中重申對北愛爾蘭的主權。愛爾蘭獨立後,曆屆政府都沒有放棄對北愛爾蘭的主權要求,主張實作愛爾蘭統一。
英國在給予了北愛爾蘭很大程度的自治,但由于北愛爾蘭信奉基督教新教的居民人數占多數,自治政府一直被新教徒組成的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控制。
而新教徒則主張與英國統一,進而引起了信奉天主教、主張與愛爾蘭統一的新芬黨及其上司的愛爾蘭共和軍的強烈不滿。
由于政治地位長期得不到改善,政治訴求無法實作,北愛爾蘭的天主教徒失去了耐心。
<h1 class="pgc-h-arrow-right">自1967年起,北愛爾蘭的天主教徒逐漸抛棄和平鬥争的手段,轉而支援由愛爾蘭共和軍(1919年由新芬黨建立),主張通過暴力實作北愛爾蘭和愛爾蘭的統一。</h1>
看到天主教徒舉起槍杆子,新教徒也不甘示弱,他們針鋒相對成立了準軍事組織。
愛爾蘭共和軍不按套路出牌,開始用暗殺和爆炸等恐怖手段對付新教徒;新教徒也不甘坐以待斃,他們以牙還牙,也開始以暴制暴。
1971夏天,雙方你來我往,将恐怖活動推向高潮,成百上千居民遭受池魚之災。
而英國政府自然偏袒主張留在英國的新教徒,打壓愛爾蘭共和軍。
英國政府的做法激化了兩派沖突,天主教徒更加憤怒,全力支援開展恐怖活動的愛爾蘭共和軍,局面變得越發無法收拾。
在1972年1月天主教徒參加的反政府遊行中,英國軍隊向示威的人群開槍,導緻數十名天主教徒在沖突中死傷,釀成了震驚一時的“血色星期日”事件。
事件發生後,愛爾蘭共和軍的恐怖活動更加猖獗,他們在北愛爾蘭公共場合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襲擊,北愛成為人間地獄,先後有數百人在襲擊中喪生。
共和軍的恐怖活動果然有效,英國和北愛自治政府失去了對天主教社群的控制能力,那裡完全處于愛爾蘭共和軍的掌握之下。
<h1 class="pgc-h-arrow-right">面對亂局,英國政府首腦們頭大了,不得不進行妥協,做出政策調整。</h1>
1972年3月,英國首先出台了一個《北愛爾蘭憲法草案》,表示要善待天主教徒,給予他們與新教徒平等的政治和社會權利。
不僅如此,英國政府愛表示,表示将成立一個由英國、愛爾蘭和北愛爾蘭三方組成的委員會商讨北愛爾蘭的未來。
但是,愛爾蘭共和軍不吃這一套,表示要繼續戰鬥,不達到獨立目的決不罷休。
是以,英國政府的努力付諸東流。
1972之後的三年間,北愛爾蘭爆炸事件頻發,每天都有無辜平民被害。
不僅如此,共和軍越來越猖狂,将恐怖襲擊蔓延到英國本土。
僅在1973年的倫敦汽車爆炸事件中,就有超過200人死傷。
1974年,恐怖活動再次更新,死亡數百人的恐怖襲擊多次發生。
共和軍的襲擊方式跟巴基斯坦武裝分子的恐怖襲擊有得一拼,不僅有槍戰、暗殺、狙擊和炸彈爆炸等手段,還有人體炸彈、汽車爆炸、遙控爆炸。
對于共和軍的恐怖襲擊活動,北愛爾蘭的新教徒予以堅決還擊。
新教徒的組建成多個武裝組織,進行自衛和反擊。
這些武裝組織包括北愛爾蘭防衛協會、北愛自由戰士、北愛志願軍、北愛防衛團等。
新教徒除了打擊共和軍恐怖分子,還加害無辜的天主教徒,迫使這些人離開家園,南遷愛爾蘭共和國境内,或移民至海外。
70年代末,雙方的流血沖突進入高潮。
1979年3月,英國派駐北愛爾蘭的大使理查德·塞克斯爵士(Sir Richard Sykes)被暗殺;8月,蒙巴頓伯爵一家在遊船上被共和軍炸死;此外,12名英軍士兵遭到共和軍殺害。
面對持續的血腥事件,教皇坐不住了。
1979年9月教皇約翰-保羅二世來到愛爾蘭,他在德羅赫達向台下聚集的數十萬天主教徒發表了“抛棄暴力之途,回歸和平之道”的演講。他還呼籲政治家們向暴力分子證明“正義可以通過和平的、政治的方式獲得,和平能夠實作正義的事業,而暴力不能”。
<h1 class="pgc-h-arrow-right">教皇的演講打動了北愛爾蘭天主教徒,平息了他們心中的怒火。</h1>
在羅馬教廷、英國和愛爾蘭共和國政府的多方努力下,北愛爾蘭問題終于進入政治解決軌道,恐怖襲擊大幅度減少。
1982年,撒切爾夫人上司的英國政府、愛爾蘭共和國政府及北愛爾蘭新教徒、天主教徒各政治派别進行了以和平為前提的多輪政治磋商。
最終,各方确定了按比例制原則選舉議會,重建北愛爾蘭政府。
經曆動亂的北愛爾蘭人民,不分教派都渴望和平,這一提議表示支援,愛爾蘭共和軍在天主教社群中失去了群衆基礎。
1993年12月,英國與愛爾蘭共和國共同發表了《唐甯街宣言》,雙方都做出一定讓步,并就愛爾蘭共和軍永久停止使用暴力和吸納新芬黨參加和平談判達成共識。
這一宣言得到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熱烈響應。
<h1 class="pgc-h-arrow-right">在巨大的壓力下,愛爾蘭共和軍和新教武裝不得不改弦更張,尊重民意,放棄武裝鬥争。</h1>
英國對此表示歡迎,立即宣布解除對愛爾蘭共和軍的官方政治組織新芬黨的禁令。
1997年12月,在美國的斡旋下,共和軍和新芬黨上司人格裡·亞當斯與布萊爾在唐甯街首相官邸進行了曆史性會面。
1998年4月10日,談判各方達成了《受難日和平協定》。
協定主要内容涵蓋以下兩個方面:
一、英國分階段解除對北愛的軍事管制,愛爾蘭則删除憲法中對北愛爾蘭的主權要求。
各派勢力放棄武力,停止一切暴力活動。
建立一套聯合北愛爾蘭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各主要政黨組成的聯合政府。
北愛爾蘭議會在協定正式生效前選舉成立,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在議會組成上達到基本均衡,落實了“雙民族共享權力”的政治原則。
《受難日和平協定》簽訂之後,愛爾蘭共和軍和新教激進分子的暴力沖突和恐怖活動基本宣告結束。
但是,北愛爾蘭問題依舊沒有完全解決。
天主教徒與新教徒之間的隔閡并沒有煙消雲散,各自的信仰和價值觀體系讓他們之間的鴻溝難以彌合。
2011年對宗教人口的統計顯示,北愛爾蘭天主教徒與新教徒的人數已經非常接近,分别為41%和42%。
由于英國政府曾經在2014年,允許蘇格蘭允許舉行過獨立公投,北愛爾蘭獨立勢力也希望英國政府允許在北愛舉行獨立公投。
2021年4月,北愛爾蘭民意調查機構Lucid Talk代表BBC進行的調查發現,如果當時舉行投票,該地區約43%的選民将投票離開英國,而49%的選民将投票留在英國,8%的選民表示還沒有決定。
然而,51%的人認為,25年後北愛爾蘭将不再是英國的一部分,37%的人認為,北愛爾蘭仍将是英國的一部分。
由此可見,北愛爾蘭将來仍由獨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