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成都日報

位于文殊院街的龍抄手文殊店
龍抄手創新嘗試的榮樂園子品牌榮樂小廚
店門古樸的帶江草堂鄒鲢魚飯莊(永陵路店)
當一場國際大型體育賽事來到作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成都,将會碰撞出哪些精彩?誕生哪些新的消費場景?當時光的鐘滴答滴答地走向2021,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愛成都 迎大運”“成都成就夢想”等宣傳語,更能引發人們的共鳴。社群、學校、公園、商圈……無數個地點,都可以成為大運消費的全新場景。
農曆新年越來越近,不少成都人開始備起了年貨。飄香的臘肉、香腸,提前定制的年夜飯,預示春節即将到來的同時,也在訴說着,大運會真真切切地快來了。大運年,成都不僅将迎來大運會,還将以“辦賽營城、興業惠民”的理念進一步夯實産業根基,以更加豐富的消費場景提升市民和市場主體的獲得感。
追着飄香的年味,本期《成都經濟觀察》找到兩家成都老字号,在忙碌、熱鬧的消費場景中,感受他們對城市、對大運的期待。在“愛成都 迎大運”這個新場景下,老字号正煥發更多新意,展現更多活力。
A 老招牌的新引力
讓世界品味資格成都味
老字号為大運獻禮
在這個被稱為“國際美食之都”的地方,成都人把“會吃”這件事看成是“懂生活”的表現,更不會放過任何一次通過美食能為城市争得榮譽的機會。
大運會期間,如此多遊客、媒體,來成都吃什麼?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名片,“老字号”的目的——既為展示,也為改變。憑着大運會帶來的機會,“老字号”要如何順應市場需求變化,大膽創新,又該怎樣留住這些原汁原味的成都味道,展示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這既考驗着從業者,也考驗着城市智慧。
八十餘年店址未遷
傳承中期待獻禮大運會
1月15日上午,在帶江草堂鄒鲢魚飯莊(永陵路店),陽光透過落地窗灑落在店内,從業人員正在舒緩輕快的音樂聲中忙碌着,門口的臘肉香腸已經高高挂起,在等着迎接新年了。緊鄰的小河河水安靜地流過,不時還有些小鳥從河面撲騰着翅膀飛過。走進這家古樸中帶有時尚的店内,記者就被眼前這幅場景所吸引。
“你知道我們這家店在這裡經營多久了?”帶江草堂飯店總經理,同時也是中華老字号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黃志成笑着給記者說道。沒等到記者答上來,他便樂呵呵地說出了答案:“80多年!”80多年來店址未遷,品牌還一路成長為中華老字号,讓人不禁想更多地了解這家店的“前世今生”。
“每逢說起成都的衆多風味小吃,人們總喜歡把它發祥地和小吃名字聯系在一起談論,例如總府街的賴湯圓、荔枝巷的鐘水餃、洞子口的張涼粉、長順街的夫妻肺片。其中,三洞橋的‘鄒鲢魚’,也為成都人民喜聞樂道。”黃志成說道。
他向記者回憶說,80多年前的成都外西三洞橋,有着稻田、麥地、菜園。四季青綠的田野裡,散布着農家的幾間茅屋和翠竹林盤,環繞三洞橋的是一條清澈的小溪。距離這風光秀麗的小橋不遠,有個過往行人憩足的小店。1937年初,一個名叫鄒瑞麟的小夥子在這裡搭起了一間簡陋的草席棚,以賣涼粉、涼面、花生、油糕為生,誰知道這個精明能幹的小夥子竟然在這裡白手起家,先後獨創了大蒜軟燒鲢魚、太白醬肉等著名菜肴,成為三洞橋畔獨具一格的“帶江草堂”餐館,并名揚成都。創始人鄒瑞麟也是以得了個親昵的外号“鄒鲢魚”。
黃志成告訴記者,“帶江草堂”以杜甫“每日江頭盡醉歸”的詩意定名。文學大師郭沫若曾經在此品嘗後留詩贊曰:“三洞橋邊春水深,帶江草堂萬花明。”“當然,一路走來,帶江草堂也曾經曆風雨,不過所幸,80多年過去了,帶江草堂依然存在于此,并且不斷煥發新生。”他感觸道。
采訪過程中,黃志成不斷提及的兩個詞引發了記者關注,那便是“場景”和“傳承”。“時代在發展,人們的口味、審美都在發生變化,我們也要順應趨勢,不斷營造舒服、美味的場景。這主要展現在店内的裝修、研發的菜品兩方面。”
順着黃志成的眼光,記者注意到,大堂外的翠竹以及店内川西風格的裝修,傳統中透露着時尚。“我們現在就座的這個地方,經過改造後,變成了落地窗,這樣可以讓消費者更加全視野地看到小河。”黃志成指着眼前灑落陽光的落地窗這樣說道。“在菜品方面,我們也在不斷傳承中進行創新,打好川菜這張極具文化底蘊的牌。”
談及今年即将在成都舉行的大運會,黃志成說,“我們真心期望能夠用誠意和實力,讓所有遠道而來的客人尋着招牌來,帶着滿意走。通過我們這些老字号,讓世界品味資格成都味,為大運會獻禮。”
越活越“年輕”
将借大運打開新局面
文殊院街位于成都市青羊區,沿街步行幾分鐘後即是文殊院,沿街美食更是不在少數,這樣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不會被輕易放過,其中位于文殊院街19号的龍抄手文殊店自然可以說是這條街當仁不讓的“門面”擔當——聞名遐迩的老字号美食、極具川西特色的裝修風格、時髦年輕人抑或是略顯年紀的長者進進出出,讓這家“老字号”門店早就名聲在外。
元旦一過,農曆新年的味道就濃起來了,在清冽的冬日下,晾曬着一排排香腸、臘肉,熱氣騰騰的廚房裡,冒着熱氣兒的正宗川菜剛剛出鍋,散着香味就被送上前廳餐桌……“年味兒”總是能勾起每個人對家的念想,而與往年不同的是,2021年的成都分明還飄着越來越濃的大運味道。
面對将有數以百萬計的觀賽者和遊客連同世界媒體的聚焦,龍抄手文殊店經理肖星直言,“憑着大運會将帶來的‘流量’,或許可以為‘老字号’打開新局面提供一些機會。”
如今機遇就擺在眼前,在如何“留住消費者的胃”這件事上,或許老字号在“思路”上要更主動些。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面對不斷更新的消費需求和城市舉辦大型賽事的機會,很多老字号企業主動求變,發力場景、走上“雲端”、擴充管道,在轉型發展中越“活”越年輕,也透露出不小的“野心”。“其實,消費需求是有的,我們正策劃開展‘中華老字号 新春年貨節’,通過耗子洞樟茶鴨、清真老字号粵香村、帶江草堂太白醬肉、盤飧市腌鹵等老字号特色美食外送的方式,引導堂食向居家消費場景的轉換。”在成都市飲食公司企劃部部長羅晏子看來,在90後,甚至00後日益成為消費主力的時代,需要轉換思路去适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需要強調的是,大運會對于城市宣傳的提升,絕不隻會在賽事舉辦期間才奏效。從申辦到辦賽再到賽後……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在整個過程中,成都處于被展示的位置上。“我們要讓年輕人感到時尚,讓外國朋友覺得這很中國。”肖星直言,根據以往的觀察,消費者的需求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何況大運會顯然更“青春”,要怎樣滿足消費者的“場景感”和“體驗感”自然是沒有辦法回避的話題。
當天采訪,記者走進院中看到,藤編椅、木雕餐桌、蓋碗茶配以頂上吊墜的油紙傘……整個文殊店内的裝修裝飾承載着老成都建築特色的韻味,更是從裡到外透露着曆史。“事實上,這家店也是去年11月初重新裝修開業,設計搭配、用餐需求各個方面也是将成都特色和時尚元素相結合。”肖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餐飲服務上不僅堅持傳承老字号,也做出如榮樂園子品牌榮樂小廚這樣的創新嘗試,把用餐與品茶整合等,而種種改變其實也都是基于消費者對于消費場景的訴求。
“老字号”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商業文明、記錄了一座城市的發展變遷,被視作城市标簽,勢必會是大運會期間遊客來蓉感受城市魅力、品味特色文化的首選之一。對此,肖星看到了機會,“大運會是成都‘蓉耀’,伴随着賽事期間城市形象在國内外媒體新聞報道中的傳播,老字号憑借其特色與口碑一定會被更多地展示在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面前。”
如今,一些新形式的營銷,“老字号”也會去做一些嘗試。肖星表示,期待大運會時,能夠通過新方式把“老字号”的理念、做法、曆史文化傳播出去,“老字号一定不拘于自己‘老’的這種概念,而是怎麼能夠去适應時代,我們要把握住機會,在大運會期間拼盡全力展示自己的‘拿手菜’。”
B 三條鍊的融合力
持續培育“體育 ”消費新場景
成都小吃将納入運動員菜單
“在保障運動員基本餐飲與健康營養需求的基礎上,在符合運動員食品安全标準的情況下,将把成都本地小吃納入運動員供餐菜單。”日前在考察調研成都特色小吃時,成都大運會執委會市場和食品管理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要以美食為介,向世界展示成都作為“國際美食之都”的獨特餐飲文化和城市魅力。
對于成都而言,舉辦大運會是一次提升國際化水準、推動城市功能品質快速提升、充分展現成都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水準形象的極好機遇。在成都大運會執委會市場和食品管理部相關負責人看來,在大運會的籌備過程中,成都的體育場館、市政設施等城市基礎設施水準将進行大力改造提升,市政環境将進一步改善,文體、教育、會展等行業的國際交流将大大增多,這些都是成都邁向世界城市的機遇與視窗。
将注意力進一步聚焦,美食其實是大學問。人來了,究竟在哪兒吃、吃什麼,都需要城市按照邏輯提前規劃。事實上,早在去年8月,成都國際美食之都建設工作推進小組辦公室就印發了《踐行賽事營城推進國際美食之都建設強鍊補鍊工作方案》(下稱《方案》)。根據《方案》,成都将借力大運會,綜合提升城市服務品質,尤其是加快打造美食載體,促進賽事餐飲消費鍊、城市投資鍊和美食産業發展鍊“三條鍊”全方位融合。
賽事營城,其實更大的功夫,還在賽場之外。在上述負責人看來,對“大運會”而言,餐飲服務涉及到各類人群,是評價大運會服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宣傳推介城市形象的重要視窗,也正因為享譽海内外的“國際美食之都”之名,吃的“品質”自然也将被寄予“苛刻”的期許。
“2021年作為‘大運年’,我們不僅要全力保障運動員村餐廳餐飲服務工作有序運作,做好大運村外各場館和工作類場所餐飲服務工作以及大運會智慧餐飲平台編制運動員餐飲服務指南等工作,還要聚焦辦賽營城挖掘賽事美食消費新動能。”上述相關負責人透露,圍繞成都大運會、美食之都和賽事名城建設城市機遇,還将開展大運會餐飲服務機會清單釋出等主題活動,持續培育“體育 ”消費新場景,挖掘賽事經濟釋放營城動能。
C 大運會的激發力
中國消費經濟學會會長、本報首席觀察員楊繼瑞:
大運會将催生 五大城市新場景
“對于成都而言,大運會是一次提升城市國際化水準、推動城市功能品質提檔更新、充分展現成都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水準形象的絕好機遇。在此過程中,成都的體育場館、酒店、市政設施等城市基礎設施水準将進行大力改造提升,城市的市政環境将進一步改善,文體、教育、會展等行業的國際交流将大大增多。這些都是成都邁向世界城市的機遇與視窗,至少可以催生、激發和拓展五大城市新場景。”上周,中國消費經濟學會會長、本報首席觀察員楊繼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指出。
期待
新場景
帶來獨特體驗
“期待這些城市新場景帶來獨特體驗。”他首先指出,大運會将催生、激發和拓展國際化新場景。各種具有城市辨識度的國際表達場景将應運而生,來自世界各國的大學生将帶來不同的文化和語言的碰撞與交流,成都人将進一步感受到國際化場景不一樣的體驗,買全球和賣全球的國際化氛圍給成都帶來新的商機與活力。
其次,他指出,大運會将催生、激發和拓展天府文化新場景。有着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不僅是首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中國最佳旅遊城市、世界美食之都,而且正加快建設獨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彰顯“三城三都”的獨特魅力。從古蜀文明的金沙遺址、三國文化的武侯祠,到萌翻世界的大熊貓、享譽全球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将布局若幹文化新場景;從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的太古裡、寬窄巷子,到一流的城市音樂廳、博物館以及年輕時尚的各種國際化表達場景,别樣精彩的天府文化以國際範新場景表達,一定會帶給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生運動員不一般的文化體驗。
第三,大運會将催生、激發和拓展公園城市新場景。大運會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提供了國際大展台。成都作為公園城市建設的典範,将會把各種具有中國特色、天府韻律、成都風格、地方個性的城市新場景星羅棋布地鑲嵌在廣袤的大地間。特别是自2017年全面啟動建設以來,天府綠道體系正在成都織線成網。在成都綠道中搭建起新場景、新業态、新經濟,勢必成為天府綠道的璀璨明珠。成都公園城市新場景會讓世人領略到公園城市的中國内涵和成都方案。
第四,大運會将催生、激發和拓展“數字 ”場景。成都将借智慧和數字世大會之機,打造“數字成都雲”,實作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全覆寫,實作政務和行業大資料的彙聚、融通,使聚集的資料産生化學反應,打造出基于大資料的新經濟、新業态,使數字經濟成為助推成都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新引擎、新動能,也将成為智慧體育、數字型育場景的“成都範式”。
建議
遵循“體育 ”場景
的商業邏輯
值得注意的是,楊繼瑞特别指出,大運會将催生、激發和拓展“體育 ”場景。大運會是“體育 ”的加速器。在“體育 ”的各種融合發展場景探索中,體育本身大多不能直接産生效益,更多扮演“吸睛導流”角色。在某種程度上說,體育負責情懷、品牌與格調,随之而來的是與體育關聯的産業鍊供應鍊的穩定與優化,以及與體育關聯的需求側鍊條“無中生有”和既有鍊條的活化。如何遵循“體育 ”場景的商業邏輯,形成健康穩健的各種新場景,尤其是大運會場館的後期可持續營運,無疑是成都面臨的特殊機遇,同時也是挑戰。
他告訴記者,“體育 ”是一個事業與産業、不同産業及業态的龐大混生系統。在“體育 ”中,存在公益性活動和商業性營運交叉融合,既有公共産品又有市場商品,既有物流形态又有化學結構。“體育 文創”“體育 旅遊”“體育 品牌”“體育 教育”“體育 場館營運”“體育 商業”“體育 演藝”“體育 營銷”……“我以為,大運會背景下的‘體育 ’,從政策落地到資源整合,還需要打破體制和行業壁壘,亟待深化相應的體制機制創新。”
楊繼瑞以為,搶抓大運會機遇,建構體育與旅遊、文化、商業等融合發展新場景是必然之路。但是,促進體育與其他産業交集融合發展,要遵循公共産品供給規則和産業鍊邏輯,形成錯位差異、優勢互補,“ ”得精準,既找準自己發展定位,又解決其他事業、産業的痛點。是以,大運會背景下的“體育 ”,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要從“體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突破,注重需求側管理;大運會背景下的“體育 ”,需要在理念創意、規劃設計、内容管道、平台場景、資料人才、客戶資源、商業模式等多方面,厘清事業與産業、公共産品與市場商品、政府與市場、體育與其他行業、産業之間的關系,遵循體育與其他事業之間的關系以及産業的商業邏輯關系,建構“體育 ”新場景,才能實作體育與其他事業、産業間全方位默契協同、取長補短、相得益彰的融合發展新格局。
(記者 李豔玲 孟浩 溫珙竹 攝影 鄭涵升 部分圖據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