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家灣的熏牛肉

南京的七家灣是回民聚居區,據說明朝時就有了。因為信仰和民族的關系,七家灣相對封閉穩定的生活習慣比較有利于飲食文化的傳承,現在的南京傳統特色美食,說起來大部分與七家灣有些關系。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融合,鹽水鴨,幹切牛肉,鍋貼之類的回民飲食已經走進南京城的大街小巷,成了不分回漢的大衆品種。但有些冷門美食,還真的隻有在比較傳統的回民店裡才有,比如——“熏牛肉”。

七家灣的熏牛肉

2018年5月 金沙井金記

熏牛肉色澤紅豔,口感綿軟酥爛,雖說沒達到入口即化的程度,但也相差不多,沒牙口的老太太都能享用。味道上沒有複雜的香料味兒,而是接近于西省的鹽水牛肉,能吃出牛肉本身的香味來。

過去七家灣賣熏牛肉的店家不少,但嶽母喜歡買光華路七家灣路口北邊那家,說他家的熏牛肉做得講究。大家管那家店叫“富春”(大概這個發音)。我也知道那個店,是個住家戶,門口放了個木桶賣熏牛肉。後來因為拆遷那家店沒了,嶽母家就不怎麼買熏牛肉了。

七家灣的傳統飲食店會有熏牛肉賣,如果正好在七家灣附近趕上飯點,來一碗熏牛肉面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我覺得風味雖不如富春講究,但熏牛肉的基本特征還在。

七家灣的熏牛肉

2010年7月 金沙井金記 熏牛肉面

後來因為搬家等各種原因,七家灣去得少,有好幾年沒吃過熏牛肉。

2018年在金沙井趕上飯點兒,就到金記來了一碗久違的熏牛肉面。結果相當失望,完全沒有了綿軟酥爛的口感,味道也不對。是不是這家店手藝出了問題,做不出傳統熏牛肉了呢,那段時間我到好幾家傳統回民店裡吃了熏牛肉,味道口感各有千秋,但都不是過去熏牛肉的風味。

七家灣的熏牛肉

2018年5月 金沙井金記 熏牛肉面

後來跟嶽母說起這事,嶽母也覺得遺憾。她說過去的熏牛肉是用鹽和硝腌制後煮出來的,各家熏牛肉口感與味道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在于硝的用量拿捏,以及腌制時間的長短,如果現在熏牛肉變化那麼大,可能是做法變了。

我記得過去六合有種名産“六合牛脯”,跟熏牛肉一樣口感酥爛。跑到六合一問,現在傳統風味的“六合牛脯”也已經沒有了。師傅說過去做牛脯要用“硝”,後來國家抓食品安全整治食品添加劑,“硝”的使用有了限制,是以做法變了,風味也就變了。

細想來也有道理,不僅僅是熏牛肉和牛脯,現在的鎮江肴肉跟傳統風味也不一樣,看來跟用料做法的變化有關。

随着科學進步,過去的一些不健康的吃法都要順應時代做出調整改變,畢竟在美味與健康之間,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健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