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舌尖上的渭南非遺美食

渭南時辰包子、豆腐泡、潼關肉夾馍......10月28日下午,2021第三屆渭南非遺文化直播周走近渭南非遺美食,品味特色非遺。

舌尖上的渭南非遺美食

臨渭區文化館副館長李莉介紹了臨渭區非遺美食項目,渭南時辰包子制作技藝市級傳承人朱新義、石灰窯水晶餅制作技藝市級傳承人張愛婷、渭南豆腐泡制作技藝市級傳承人缑軍強分别講述展示非遺美食的制作過程,暢談創新發展。

舌尖上的渭南非遺美食

主持人 國桢(左) 臨渭區文化館副館長 李莉(右)

舌尖上的渭南非遺美食

對渭南人來說,美好的一天從一碗熱騰騰的豆腐泡、一個個口味濃香的時辰包子中開啟。“白面細皮僧帽裝,油滲包皮呈金黃,香飄招徕行人步,油而不膩味道長。”說的就是渭南時辰包子。

時辰包子是渭南臨渭區獨有的美食。明清以來,傳統小吃時辰包子就開始出現在渭南的大街小巷,它口味濃香,肥而不膩,成為關中一絕,2011年被列入陝西省第三批非遺保護名錄。

舌尖上的渭南非遺美食

40多年來朱新義老師每天都是淩晨5點鐘起床, 把關餡料的調制,包子的捏制。“堿酵合适皮色正,闆油切碎油不膩。蔥去馬耳味不苦,調料配足味濃香。餡不外漏要包嚴,皮薄勻稱外觀美。” 直播現場,朱新義邊介紹口訣邊現包時辰包子。

舌尖上的渭南非遺美食

渭南時辰包子制作技藝市級傳承人 朱新義

渭南“水晶餅”起源于北宋下邽縣(今渭南市臨渭區下邽鎮)一帶,因其餡透明發亮、潔皎晶瑩,如水晶一般,其名稱相傳為宋朝名相寇準所起。石灰窯水晶餅制作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愛婷介紹,石灰窯水晶餅,要經過制皮、包合、烘烤等八道工序。2011年被列入陝西省第三批非遺保護名錄。張愛婷老師現場也展示了水晶餅的制作方法。

舌尖上的渭南非遺美食

石灰窯水晶餅制作技藝市級傳承人 張愛婷

豆腐泡堪稱渭南一絕。一大早吃上一碗熱呼呼的豆腐泡,别提多舒坦。豆腐泡就是豆腐泡馍,把特制的麥面餅子掰成小塊,用滾燙的熱漿連過幾遍後,再舀上豆腐花,配上鮮紅的辣椒油和碧綠的香椿,色、香、味就齊全了,配上老漿味道就更絕。對于渭南豆腐泡制作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缑軍強來說,每天早上是最忙的,為了不讓前來的顧客等待,他每天3點半起床,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忙碌,熱氣騰騰的豆腐泡就出鍋了,掰馍、加老漿、加豆腐、加辣椒油、加香椿,缑軍強老師現場調制了一碗豆腐泡,讓人垂涎欲滴。

舌尖上的渭南非遺美食

渭南豆腐泡制作技藝市級傳承人 缑軍強

舌尖上的渭南非遺美食
舌尖上的渭南非遺美食

跟着記者夏夢了解富平太後餅的曆史典故、制作工藝

外皮焦黃酥脆,内質層次分明,柔軟可口,油香不膩的富平太後餅剛一出鍋,就受到了記者的點贊。富平陸氏太後餅負責人、市級傳承人翟江峰介紹,富平太後餅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相傳,是漢文帝劉恒的母親薄太後經常從長安來富平省母,随行禦廚将烤餅技藝傳授給當地村民。從此,漢宮烤餅,落戶民間,是以取名“太後餅”。兩千多年來,這一烤餅技藝世代相傳,延續至今,2009年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舌尖上的渭南非遺美食
舌尖上的渭南非遺美食
舌尖上的渭南非遺美食
舌尖上的渭南非遺美食

直播中,大家還了解了合陽踅面、大荔帶把肘子、潼關肉夾馍等渭南非遺美食的選材、制作工藝以及傳承與發展。這些經得起千百年流傳的地方名優特色小吃如今已不止當地人能夠品嘗到,近年來經過不斷創新、多次技術改進,突破存儲運輸瓶頸,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的朋友都可以品嘗到渭南非遺美食的味道。

舌尖上的渭南非遺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