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長沙建城二千多年,城名城址未變,老街古巷千餘條,其地名光怪陸離、風趣優雅、神形兼備、古色古香,曆史底蘊深厚,有的存續長達千餘年,群眾耳熟能詳,不願變更或替代。
早日,為《長沙金線街,源自“呂洞賓點石成金”?》完稿,到金線街拍幾張照片,路過西牌樓,瞥見新修的白色牌樓冠以“西牌樓”。這是個近七百年的老地名了。

西牌樓源于明吉王府
公元1477年明吉王朱見浚就藩長沙,在位50年。這位愛看書愛蓋樓的王爺,在潭王府故址改擴建吉王府,舊稱皇殿坪。王府坐北朝南,以紫金台(現紫荊街)為後戶,王府坪或紅牌樓(今樊西巷一帶)為前門,東西牌樓為左、右翼。體仁門、端禮門、遵義門、廣智門分别為吉王府東南西北四門。
從司門口、八角亭,一直穿行到吉王府的承運殿、圓殿和存心殿組成的皇殿坪,都在王府宅地内,故全城幾為王府占其十之七八。現東牌樓、西牌樓等地名,都源于明吉王府。
吉王府右翼的牌樓在其西門遵義門内,故稱西牌樓,所在街道亦稱為西牌樓。清代,西牌樓街道上尚存兩方3米多高的石柱對街而峙,旁有一個150公斤重的大鐵缸,為王府宮中之物。清同治五年(1866)在西牌樓東口藥王殿上建有雲貴會館。
明吉王府範圍示意圖 圖源/陳先樞
曾是雅禮中學、湘雅醫院駐地
光緒三十二年(1906)十月,美國雅禮協會改派蓋葆耐和席比義來長沙,在西牌樓租賃數間民房,開辦雅禮大學堂,即今日的雅禮中學。同時,美國醫生胡美接受雅禮協會邀請,從印度來到長沙,創辦湖南第一所西醫醫院——雅禮醫院,今天的湖南湘雅醫院。
*圖源/陳先樞
長沙雅禮中學、湖南湘雅醫院,為什麼會濫觞于西牌樓?胡美著文《一位美國醫生在中國的生活》,對西牌樓周邊環境有一段精彩的描寫:
醫院的右邊是一家米鋪……在我們左邊,隔着紙店的是彭鐵匠和他的大錘、鐵砧、鍛鐵爐和所有其他作為小型五金鋪的随身用具……此外,還有許多其他商店:銀匠鋪、銅匠鋪和金匠鋪……從西牌樓大街往上走一點,進入我們最初打算設立醫院的藥王街……還有其他一些鄰居,至少每隔八九個大門就有“食品店”或“酒鋪”以及承辦酒席的标志。飯店到處都是,在食品的品質或客戶的檔次上有區分。你可以點任何東西,從一碗米飯、一盤蔬菜到一桌酒席。
(注意⚠胡美稱西牌樓為“大街”,藥王街和之後擴建地潮宗街,都未稱“大街”啊。他們租賃的後院曾是準備養豬的地方。可見當年西牌樓可是黃金地段,“一房難求”啊!)
1943年西牌樓23号又建有湖南産院。
老長沙的核心商圈
民國時期,西牌樓店鋪林立,以經營夏布、南貨者為多。有洞庭春茶館,長沙城最早的影院一一百合和春華樓影院,頗具名聲。西牌樓和太平街、坡子街、藥王街、八角亭、司門口一起成為老長沙的核心商圈。
西牌樓(圖左)與藥王街(圖右)、三泰街(圖中正前方)、三興街交會口
新中國成立後,興建了三棟居民住宅,駐有湘江旅社總店、長沙縣運輸公司、航管站、新勝飲食總店等機關。
1957年,長沙西區西牌樓辦事處的藥王街、西牌樓、五一路居委會,劃歸如意街街道辦事處管轄。
西牌樓原為麻石街,1960年後改造為瀝青或水泥路面。1971年曾與藥王街合并,統稱西牌樓。1981年地名普查時分開稱名,西牌樓居民委員會,當時共有11個居民小組,581戶,居民人數1384人。現西牌樓,東起三泰街和三興街交接處,西至太平街,長193米,寬7米。
今日西牌樓街
“到洞庭春坐茶館”
我土生土長在老長沙西區,住在倒脫靴巷,三泰街國小就讀,藥王街和西牌樓47号街道食堂就餐。八歲時,逢禮拜天随媽媽到西長街長沙制帽廠加班或洗衣服,痛痛快快洗個熱水澡。途徑西牌樓時還能在洞庭春吃個大肉包,香噴噴、油滴滴。
70年前三歲時的作者與母親合照(作者母親現仍健在,已九十九歲)
稍大點,我就要媽媽買兩個,一個給媽媽吃,她隻輕輕咬口包子皮說:不喜歡吃包子。我實在吃不下兩個包子,就隻吃肉餡,包子皮交給媽媽吃了,當年天真認為大人都不愛吃包子,直到長大為人父後才深切感受到“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内涵。
洞庭春茶館舊影
洞庭春茶館位于西牌樓北廂84号,沿着麻石路面向西離太平街不遠,正對江甯裡巷,一棟紅色舊式磚木結構兩層小樓。門口有一棵大樹,坐北朝南,歇山頂,窗為圓拱式、木扇格,内部空間精巧,前後兩進,二樓木樓梯、木地闆。與道門口的德園、八角亭的大華齋和老照壁的徐松泉茶館并稱為長沙四大茶館。
那時長沙沒有夜市,淩晨四點左右茶館就開市了,許多外鄉人就趕來茶館洗面、擦牙、喝早茶,長沙老口子稍晚點。政界和教育界人士喜歡惠顧德園,工商界人士習慣聚集在大華齋談生意,手藝人喜歡到徐松泉交流技藝行情,行棧老闆、經紀人和普通市民則愛到洞庭春相會。大多是男人,少有女人參與。老長沙的早晨,總是泡在一杯酽茶裡。
上世紀50年代末,我父親調回長沙了,幾乎每禮拜天早起和他的兄弟一一我的二伯、七叔、八叔到洞庭春坐茶館。偶爾也帶我去過,進門大廳吃麵,肉絲面味道不錯,卻比不上“楊裕興的面——牌子多”,但油餅香甜松脆,油而不膩。一樓東側往北為白案房,進門往右是烏黑锃亮的木樓梯,梯旁是外賣櫃台。
父親先在樓下右側外賣櫃台,用一角錢、二兩糧票買糖肉包子各一個交給我。上到二樓來到南邊靠窗戶方桌邊闆凳上落座後,堂倌即來欠身問好,取下肩上羅蔔毛巾将桌子麻利抹了一遍,問道:照舊?我父親點頭應允。四個茶杯,一碟花生米、一碟麻占擺上桌子。待我的叔伯到齊後,八叔一個響指,一把大銅壺将四個茶杯兌上開水,清透鮮亮的嫩葉在沸水裡來回翻滾,徐徐展開,浮沉起落,最後落入杯底,茶香撲鼻……
此時茶客滿座,談笑風生,煙霧彌漫,聲音嘈雜,但茶客們悠然自得,安之若素。叔伯問我成績好不好?邊用嘴輕吹茶杯上面漂浮着的茶葉,慢喝幾口後,再一飲而盡,讓堂倌再續水。
茶過三杯後,兩盤熱氣騰騰的包子端上桌,大人們取糖肉包子各一個,将包子底部薄皮剝開,再放進幾粒花生米,疊合輕輕按壓捏扁,悠雅送入口中,美其名“雙包按”或“老蚌含珠”。我學着大人樣,比單個吃肉包子味道似乎好些,油呼呼、甜密密、香噴噴,不會“恰包子卧哒背”。
短暫存在的居委會公共食堂
西牌樓南廂47号,高大石庫門下兩扇厚重的挂着兩個虎頭圈的大木門,常開常合,進到門内:中間青石磚通道兩米來寬,三米來長,東西兩邊兩米見方的天井通明透亮,正中堂屋寬敞整潔,東西兩側有四間房;南端有一口水井和廁所,還有公用廚房;右為木樓梯上到二樓,全為木地闆、木圍欄和木隔闆。
此房曾為大戶人家的宅子,現為十幾戶居民聚居的大雜院。人民公社時期曾作過居委會公共食堂,每到吃飯時,院内人聲鼎沸,好不熱鬧,飯菜味道不錯,尤其是飯甑䒱的飯好吃,香味十足,好像還能吃飽。但好景不長,沒多久食堂就解散了,大概是達不到“食堂辦得好,工作幹勁大”的效果罷了。我隻能到藥王街公共食堂搭餐了,毎個月9元錢夥食費,糧食定量27斤,隻能吃個半飽。
火後街麗澤學堂的李一天同學也住在47号樓上,我和金線街的周林甫、高井街的周志偉、三王街的劉新德、洪家井的譚德軒等同學經常來他家對面的百合巷玩。
百合巷,原西區警察局駐地
百合巷隻有51米長、2米寬,南向出入西牌樓,北向有狹窄過道通胥樂園,再經集體商場(新勝村)往西到太平街和高井街。百合巷西側是破舊的兩層木闆房,第一家二樓住着發小易長志,他家涼台正對着47号。
百合巷東側有個防空洞頂部,大概兩到三米高,坡度有30度,全是水泥面,沒有樹木和扶手,我們在這兒玩官兵捉強盜或比誰先上到頂部。
防空洞洞口在西牌樓北廂住戶家後院裡,洞内漆黑,伸手不見五指,陰森森的,我們都不敢進去。據說是文夕大火後,某富商為防止日本鬼子轟炸長沙時,保護自己生命财産安全而挖的,但此富商卻不知去向,給此洞留下許多怪異傳說(防空洞現依然存在,但洞口被雜物堵上并沒有封死)。
百合巷往東幾家是原西區警察局的駐地,南向進出西牌樓,巷道較寬也隻能單向進出三輪摩托,汽車得從其北向的集體商場進出太平街和五一西路了。
集體商場也即新勝村,北起五一西路,西止太平街,長154米、均寬4.5米,長短寬窄和西牌樓差不了多少。當年這兒店鋪林立,居家甚多,被譽為大平街和西牌樓的後院,現為居民區,靠南鄰近百合巷的一棟宿舍樓立牌“警察局宿舍閑人勿入”。
西牌樓北廂再往西還有條無名斷頭巷,内有家旅館和幾戶木闆民房。
1986年地圖中的西牌樓及附近街巷
少時無知,不識賈太傅祠
西牌樓南廂中段有條較長且迂回的巷道稱為太平裡(巷),曾名新勝裡,民國時期稱“元甯別徑”,北起西牌樓,南止太傅裡,長125米,均寬3.1米。
西牌樓南廂再往西,洞庭春茶館對面的江甯裡(巷),北起西牌樓,南止太平裡,長105米,均寬4米。江甯裡在和太平裡由北至南平行,與太傅裡交會處,拐角處有個公共廁所,早晚兩道風景線:清晨附近居民排隊上廁所、倒馬桶和尿壺;傍晚有些男人和小孩,赤膊提桶水入廁洗澡。
太傅裡(巷)因伴賈誼賈太傅故居而得名,曾名福勝街三條巷,西起太平街,北曲連太平裡,長136米 、均寬4.8米。文夕大火後,故居被毀,僅存太傅殿、古井、石床和神龛。原置宅内獨腳石床,文革時下落不明。原神龛内供木雕描金賈誼坐像一尊,1979年坐像被盜。
祠前不遠處,太傅裡南側有一兩眼水井,其口斂腹闊,狀如壺,水極清淳,傳為賈誼所鑿,得因杜甫那“不見定王破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詩句,稱為長懷井。
我等少時在防空洞玩得黑汗水流,常到井邊洗手腳,口幹再喝上兩口,隻覺沁甜清涼。周林甫又帶我們往東20多米來到一個廟宇,當時正值1960年過苦日子,守廟人喂了頭豬,經常到周家18号公館打泔水。
少時無知,不知此為賈太傅祠。直到70年代初有個日本代表團要來參觀,坡子街辦事處組織金線街和太平街居委會的居民打掃廟宇衛生,周林甫帶我們參加,才方知,位于太平街和西牌樓接壤處的廟宇其不尋常來曆。
*圖源:湖南城市記憶
世紀百年前,高鼻子洋醫生和護士在雅禮醫院門前迎送病人;身着學生裝、手拿書本的中國學生進入雅禮大學堂;半個世紀或一個甲子年前,剛下船的外鄉人和鄉下人、挑河水賣的人,或着長袍短套和布鞋、或着草帽草鞋和赤膊短褲,在麻石路面上慢悠悠、興沖沖或急匆匆地行走……
世紀百年後的今天,更新改造後的太平老街近鄰,明吉藩王府遵義門内西牌樓舊址尚有遺迹可尋,現卻幾乎成了“貓狗一條街”。
老長沙僅存的洞庭春茶館門可羅雀,一樓隻賣面粉,偶有幾位退休老人來喝茶隻能在一樓,二樓已作他用了……
洞庭春茶館的老樓梯
莫名的惆怅和失落感油然而生。
參考資料:
1、《長沙西區地名資料彙編》;
2、《長沙地名古迹攬勝》;
3、《一個城市的記憶一一老地圖中的長沙》
END
*本文由城市記憶CityMemory獨家釋出,作者 | 謝昌明,編輯 | 明明。文中未注明出處攝影圖檔均為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