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外常吃的黃油,無論是用它塗抹面包,還用它來烤玉米、煎牛排或是西式甜點烘焙時,都會顯得奶香四溢,口感也很細膩,這樣的黃油到底是什麼做的?為什麼我國很少有人會去生産黃油?不了解黃油的人,可能會覺得黃油跟花生油、橄榄油差不多,都屬于食用油。其實我們說的黃油跟食用油沒有一點關系,事實上,黃油這種東西是牛奶加工後的産物,你可以說它是“牛奶的乳脂”。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黃油的制作工序</h1>
從黃油的制作工序上來看,想要做出黃油并不複雜,最傳統的方式,大概就是将一些新鮮的牛奶取出,然後不斷攪拌,在攪拌的過程裡,牛奶的水分和脂肪會漸漸分道揚镳,這是因為脂肪的密度不及水,它會不由自主的浮在上層,當它們聚集起來後,就變成了這種淡黃色的初始黃油,之後,人們将它過濾、提純,再至加熱等步驟後,一塊純正的黃油就出現了。在那之後,我們會發現黃油處于較冷的環境中,會凝固成這種不透明的黃色固體,受熱則會融化。
值得一提的是,黃油根據口味,還被分為無鹽和有鹽,一般來說,無鹽黃油更适合烹饪或是制作甜點,因為它不會影響到其它食材的味道,有鹽黃油可以拿來抹在面包或是三明治裡直接食用。有些人開始好奇,為何我國的黃油産量少,甚至隻能靠進口呢?首先東西方在飲食習慣上存在很大差别,仔細想想,我們的飲食文化裡有八大菜系,沒有一道菜提到黃油,再者,黃油說白了,它屬于一種奶制品,而歐洲大陸擁有溫帶海洋性氣候,這裡生長這很多多汁牧草,豐富的飼料使得這片土地上的畜牧業尤為發達,并且還發展出來了乳畜業,那時候,由于牛奶的産量供大于求,于是人們想到将鮮牛奶加工成酸牛奶、奶酪或是黃油,從相關資料來看,世界上最早開始食用黃油的民族是匈奴人,大約是大航海時代,一大波歐洲人來到了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他們将自己的飲食習慣分享給這裡的人們,後來幾經輾轉也傳到了畜牧業發達的歐洲,進而也成為了老外的摯愛。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中國黃油進口的原因</h1>
據說印度人在制作咖喱的時候,也會用到黃油,而我國,食用黃油的卻不多,而超市裡,擺放黃油的貨架上,大多都顯得十分冷清,這是因為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飲食大多以蔬菜、谷物為主,國人大多擅長烹饪,也有着各式各樣的調味品,也就不會去用黃油這種東西了,以緻于我們對黃油的需求少之又少。目前來說,國内市場裡,也沒有形成專業生産黃油的産業鍊,國内大多以生産“植物黃油”為主,是以導緻很多“動物黃油”仍然需要從紐西蘭或是澳洲等國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