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圖說大運河——問津園

圖說大運河——問津園

2018年6月27日,問津園建成并免費向市民開放。

2016年2月14日,天津市民從廣播中聽到一條消息:春節長假後第一天,河北區啟動北運河帶狀公園首段工程——“問津園”建設。“問津園”将根據史料記載,部分複原清代“問津園”遺迹,園區8千平米、蘇州園林風格,内有小橋、流水、亭台、書屋,預計今年夏天将完工、免費向市民開放。

圖說大運河——問津園

北運河公園景色。

另據了解,北運河帶狀公園以綠色生态為主題、以探索大運河及河北區曆史文化為思路,北起勤儉橋,南至耳閘公園,全長3700米,總占地面積約9.2萬平方米。

圖說大運河——問津園

建成後的北運河公園,環境清幽,植被茂盛,為市民休閑鍛煉又添佳境。

清代問津園?沒錯,問津園早在康熙年間就已經存在了,隻是那時的問津園不是建在北運河畔,而是依金鐘河而建。問津一詞出自“孔子問津傳說”,傳說孔子率弟子尋訪列國傳播仁愛德政思想,途經新洲舊街時遇河迷路,便讓子路詢問兩位隐士渡口在哪,反遭隐士嘲諷。孔子克服困難,在此地住下講學,表達自己問道尋道的決心與信念。

圖說大運河——問津園

具體到問津園有何來曆?要弄清這個問題,就要先從天津的鹽運與鹽商說起。

圖說大運河——問津園

早期鹽業生産場景

天津地區瀕臨渤海,具有得天獨厚的鹽業生産條件。明朝初期,天津的鹽業生産由設在滄州長蘆鎮的都轉運鹽使司管理,是以天津附近海區所産的海鹽叫做“長蘆鹽”。清朝康熙年間,長蘆巡鹽禦史衙門由北京遷至天津,長蘆鹽運使司衙門也由滄州移駐天津,從此天津成為鹽商的大學營,聚斂緻富的鹽商很快成為了天津社會的中堅。

圖說大運河——問津園

長蘆鹽運使司衙署外景

史料記載,清朝前期的鹽商中以張霖家族最為著名。張家在康熙年間已成為家資萬貫的大鹽商的代表。緻富後的張家除跻身仕途外,還廣造庭閣園林。其中于城東5公裡處,錦衣衛橋北、沿金鐘河畔,修建了一座“樹石蔥茏,亭榭疏曠,垂楊細柳,流水泛舟”的私家園林—問津園,範圍囊括了後來的中山公園一帶。另外,在三岔河口附近還建有一畝園、帆齋等。

圖說大運河——問津園

張霖生平年表

在經濟地位提高後,鹽商們便開始附庸風雅,修建園林,締結詩社,會聚各地文人雅客,大批江浙士子沿運河進出京城時,紛紛落腳津門,由此帶來了“風雅相繼“的江南格調,培養了天津的詩書氛圍,使津沽大地由勇武之鄉一躍而為人文荟萃的“小揚州”。

圖說大運河——問津園

問津園一隅,白牆黛瓦,修竹疊翠。

由于張氏的富有和聲望及張霖廣交天下名士,問津園成了清初南北學者名人聚集之所。如《明史》的編修者姜宸英,大文學家梅文鼎、沈一揆、徐蘭等北遊之士都曾在園内居留。清代現實主義詩人、山東籍人士趙執信在問津園居住時間最長,他在落魄時得到了張霖的幫助。當時被世人稱為“仙才”的山西籍學者吳雯與張霖交情頗深,連他家鄕蒲州的廬舍都是張霖出錢為他營造的。馳名文壇的清代戲劇家洪升的傳世名著《長生殿傳奇》也是在問津園定稿的。藝術大師石濤曾應張霖之請來帆齋做客,并寫詩述說他與張家的交往。桐城派創始人方苞、博學多才的著名學者朱彜尊,不僅在問津園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詩篇,而且在這裡闡發自己的學術觀點,進而促進了南北各地的文化交流,活躍了天津文壇。

圖說大運河——問津園

運河公園内,坐在涼亭中即可欣賞運河兩岸風光。

據天津史志記載,天津最早的詩社出現在清朝康熙前期。乾隆初年所編的《天津縣志·黃謙傳》記載:黃謙“與張念藝霔、梁崇此洪、僧世高結草堂社”。此處所說的黃謙、張霔(字念藝,張霖從弟)、梁洪(字崇此)及世高(大悲草堂高僧),均系康熙前期津門最重要的詩家,可見草堂社乃為一詩社。

圖說大運河——問津園

朱岷的外孫梅成棟,被公認為津門詩壇領袖。梅成棟編輯的《津門詩鈔》三十卷是研究天津史的重要資料。

清朝詩人梅成棟在《津門詩鈔》弁言中寫道:“大抵津門詩學倡其風者,惟遂閑堂張氏為首,繼之者則于斯堂查氏也。“張霖的從弟張霔曾作《春晴初過問津園》詩,留有“高樓客戲弄弦管”和“園林入春不寂寞”詩句,可見當年往來問津園的文人騷客絡繹不絕,園林設計更是疏曠錯落,如詩如畫,雕梁畫棟,極盡奢華。

圖說大運河——問津園

問津園外景

如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問津園,在設計中采取江南的造園手法和思路,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全園由入口廣場及浣煙沉碧、遂閑雅叙、篆水映月、垂虹潋滟四組景觀組成。

圖說大運河——問津園

問津園中的涼亭。

進入公園主入口即為水池,時而開闊,時而蜿蜒,綴石為岸,池内栽植荷花、睡蓮等水生植物,周圍環以四面廳、曲廊、水榭、半亭等建築。主廳浣煙廳為迎賓第一廳,飛檐翹角,清雅别緻,與廳前一池碧水相映成趣。此外,公園還根據史料記載,複原了清代問津園部分遺迹,再現了當時天津曆史文化盛景。

圖說大運河——問津園

問津園在設計上充分吸收了蘇州園林造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