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至11月下旬,冬寒漠漠,萬物藏養,河北省保定市梁家營書畫藝術小鎮的文化活動廣場中卻熱氣盈盈。百姓大舞台上,來自保定藝術劇院河北梆子一團的演員們服飾靓麗,生動傳神地演唱着《牙痕迹》。台下,老百姓或坐或站,聽得津津有味。特意從保定市區趕來聽戲的67歲的張國勇說:“這兩年,保定的戲是越來越多了,讓人感覺‘戲窩子’的火熱勁兒又回來了!”
古城保定,與北京、天津構成黃金三角,向來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之稱,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歲月流轉中,這裡積澱了深厚而多樣的文化,其中,揚名在外的戲曲文化尤為璀璨。元代,關漢卿、王實甫、吳弘道等雜劇作家閃亮頻現。過去二三百年間,平劇、評劇、河北梆子、保定老調、高腔、北昆、絲弦、秦腔等30餘個劇種在這裡廣為流傳。戲曲界知名人士李春來、田際雲、齊如山等,享譽全國的表演藝術家蓋叫天、韓世昌、崔澄田、王貫英、辛秋花等,一大批優秀名家在此孕育。據上世紀八十年代保定12個縣統計,全市有735個業餘劇團。曆史上,保定老調先後18次進京為中央上司、國家重大活動演出,有“華北藝術明珠”之稱的保定藝校曾連續12年登上央視春晚舞台。
戲曲種類多、劇團多、名角多、票友多、觀衆多,“戲曲之鄉”“戲窩子”成為保定盛極一時的亮麗名片。
後受很多因素影響,保定的戲曲傳承之路遇到了人才斷層、觀衆流失、劇團生存艱難等諸多困難。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開始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振興戲曲藝術。2018年底,保定市文廣旅局正式挂牌後,在當地政府的支援下,加大了對戲曲文化的扶持。如今,保定市結合時代需求,推動城市轉型更新,全力打造“文化保定”。戲曲文化事業也由此順勢借力,讓 “戲窩子”走進了老百姓的“心窩子”。
守中求變 面貌新
提起保定戲曲的文化底蘊和曾經的輝煌,保定戲曲藝術家們都難掩内心的激動。他們身上更令人驚喜與敬佩的,除熱愛和執着,是内心根植着不息、傳承、奮發、超越的信念,守中求變,奮而有為。
自小喜愛戲曲、科班出身的河北梆子一團團長劉麥穗,剛入職就趕上了戲曲的低潮期。但幾十年來,他雖曆無數困境而心中火種未熄,尤其近一兩年,更加信心滿懷:“我們是保定第一家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機關,現在,隻要有好項目,國家、省、市都有資金支援。沒有了朝不保夕的後顧之憂,大家的創作欲望非常強烈,都希望把更多的、保定特有的曆史和文化挖掘出來,推向戲曲舞台。”
統籌引導,資金扶持,良性激勵,讓劉麥穗和保定諸多文藝工作者堅定地相信,保定戲曲大繁榮、大發展的最好時代已經到來。
于是,儲人才、搞創作、深鑽研、勤演出,保定藝術劇院下屬河北梆子劇團、河北梆子一團、保定老調劇團、保定市藝術團,以及保定市藝研所、保定市群藝館、保定藝校等文藝團體,無不以積極向上、充滿生機的精神面貌,立足沃土、傳承經典,求新求變、紮實闊步,奮進在“掀起保定文化文藝新高潮”的新時代。
開拓視野 創作新
文藝唯有深耕本土,才能汲取滋養靈感的源泉活水;唯有彰顯時代精神,才能獲得觀衆的普遍共鳴。
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求,近一年多來,保定文藝界在傳承發展好傳統戲曲的同時,不斷開拓視野、與時俱進,創、編、演了一批與曆史、時代和人民緊密相連,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的優秀新作。

《春到龍泉莊》演出現場
《燕趙風骨關漢卿》演出現場
《飛奪泸定橋》演出現場
以保定阜平縣決戰脫貧攻堅為背景的《春到龍泉莊》,緊扣時代脈搏,開創了保定老調排演現代戲的新局面。發掘燕趙文化、紅色文化,幾易其稿,河北梆子一團創排了《燕趙風骨楊繼盛》《保定紅二師》。保定市藝術團在團長張濤的帶領下,積極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原創文旅融合歌曲、快闆作品,并于疫情期間創作了大量抗疫戲曲唱段。保定藝校創排的戲曲舞蹈《飛奪泸定橋》、演出的河北梆子《窦娥冤》選段成為經典。保定市藝研所創作的新編保定老調曆史劇《燕趙風骨關漢卿》、音樂兒童劇《天天曆險記》,在唱腔、音樂設計、内容、觀賞性上都進行了創造性突破。群文精品音畫組合《問道》、歌曲《春滿龍泉關》《賽秋》等獲得了廣泛贊譽。
這些文藝作品的創新,新在體裁、音樂、舞美、服裝、唱腔,亦新在劇本的精益求精,字斟句酌。如《燕趙風骨楊繼盛》,共計8版,最後一版加入的初心、勤政、勤儉等詞,更貼合了當今時代。
“我之是以選擇保定老調表現農村、講述扶貧,因為她是國家非物質文化産,同時也是嘗試對這一古老劇種做一次藝術上的突破。”《春到龍泉莊》編劇、保定市青年女作家王瓊說。
作為年輕編劇,保定市藝研所負責人翟羿表示,要擔起深入挖掘保定曆史文化、講好保定故事的責任,以當代視角深入創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藝作品,為保定掀起文化文藝精品創作新高潮貢獻力量。
置身時代的浪潮之中,保定文藝工作者不再将目光局限于一隅一點,而是立足本土深耕細作,緊扣時代脈搏,突出本地特色。脫貧攻堅、生态環保、曆史文化、名人典故、雄安新區、百姓鄰裡……新鮮、新穎的作品,如同帶着露珠的春花,遍開城鄉,生機勃勃。
力造精品 高度新
文藝精品,展現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準。“在新時代新形勢下,我們的文藝創新一定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擔負起新時代使命,堅持文化自信,不斷推出精品,在創新求變中激發活力。”保定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廣旅局黨組書記李洪強說。
近兩年來,保定市文廣旅局通過規劃指導,把穩方向導向,推進專業劇團和民間劇團形成了各有優勢、各具特色、差異化發展、良性競争的局面。他們不僅在創作數量上大有突破,更通過組織創排豐富多彩的藝術精品,讓保定文藝再登新高。
《燕趙風骨楊繼盛》演出現場
《天天曆險記》演出現場
河北梆子《燕趙風骨楊繼盛》、快闆《狼牙山五勇士頌》、保定老調《燕趙風骨關漢卿》《春到龍泉莊》、話劇《尋路》、音樂兒童劇《天天曆險記》等10多部作品先後獲國家藝術基金、河北省舞台劇目專項支援,多個劇目獲河北省“文藝振興獎”和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春到龍泉莊》被推薦到國家文旅部參加全國網絡展播,《潘楊訟》、《戲八戒》等劇目多次受邀參加“昆山百戲盛典”、石家莊“五路絲弦”“一月一名劇”等演出;疫情期間創排的《出征》被河北省劇協錄入抗疫書籍《記疫冀憶》,26集系列評書《保定鐵球傳奇》獲得河北廣播影視節目一等獎,“文化潤古城”“彩色周末”“戲曲彩色周末”等活動已成保定文化名片。
在精品力作的帶動下,保定市文藝“七進”惠民演出連續3年排名河北省前列;在河北省文旅廳組織的“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專場文藝演出中,保定專場節目品質和網絡點選量均獲全省第一,成為保定市群藝館和文藝院團二十多年來的最好成績。
廣辟路徑 傳播新
能生長、活躍、變革在民間的劇種,能沉下去、唱起來、走進群衆、面向市場的作品,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為厚植戲曲群衆基礎,讓保定的“戲窩子”走進百姓的“心窩子”,保定市于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廣辟路徑,全新傳播。
保定市文廣旅局創造性地将文藝“七進”拓展為“十進”,每年惠民演出2500多場;精心謀劃“關漢卿藝術節”和“關漢卿惠民展演季”,讓本土劇團、本土最優秀的劇目登上高雅殿堂展演;深度文旅融合,借旅發大會助推優秀文藝作品;積極組織公益教育訓練,培養票友群體并提升其整體水準;加強與國家級媒體的合作,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廣泛宣傳。
河北梆子劇團網上直播
與此同時,保定市加大了對“雲創作”“雲劇場”“雲展播”等網絡視聽形式的探索利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保定“戰地飛歌”原創抗疫作品征集活動通過網上平台演出1000餘場,惠及觀衆300餘萬人次。河北梆子劇團第一次網絡直播,兩個小時吸引了近萬名網友線上觀看,該團團長臧曉峰表示,線上線下的良性互動,讓戲曲這一傳統藝術不斷煥發出了新的活力。而保定老調劇團團長劉金萍則表示,“雲”上展演的形式拓展了傳統文化的傳播邊界,讓戲曲演出從一方水土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通過多種路徑傳播,保定市的各個劇團迅速提高了知名度,經常受邀到城鄉演出,實作了劇團增收、群衆受益的雙赢局面。
傳承根脈 未來新
人才是劇種的根基、财富和生命線。傳承、發展根脈,使劇種充滿旺盛生命力,保定市在留住和引進優秀人才、培養年輕演員與未來新生力量上狠下功夫。
2019年,保定老調劇團完成了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保定老調《潘楊訟》青年表演人才培養項目,發現并培養了學員20名。為培養年輕演員,河北梆子一團不僅增加他們上台鍛煉的機會,更請回退休老演員,專門邀請邱瑞德、殷婵娟等國家級名家現場指導、親身示範。
作為保定市唯一的公辦藝術類中專學校、全國少兒戲曲小梅花培養基地,保定藝術學校克服種種困難,在師資隊伍、基礎設施、教學品質等整體建設上進行了全方位、大力度的革新。據校長齊文英介紹,學校與國家平劇院、中國戲曲學院建立了遠端教學協定,還特聘了河北梆子王英會、平劇張浩洋、評劇孫路陽、保定老調杜振忠、相聲演員與主持人周炜等名家擔任藝術顧問。如今,“全國戲曲武功看保定”的美譽正在逐漸恢複。
在2020年保定藝術學校“開學第一課”中,為河北梆子名家王英會、平劇名家張浩洋、評劇名家孫路陽頒發藝術顧問聘書。
傳承,還需要更多的戲曲愛好者。擔任老調劇團團長20餘年的杜振忠在退休之後,通過傳唱劇目、傳播劇種、傳帶新人,将老調送進了學校、社群、鄉村、軍營、網絡,将學生帶上了央視戲曲頻道、保定春晚等大舞台。響應“戲曲文化進校園”的号召,保定藝校2019年開展了36場活動。光禹河北梆子藝術研究院免費教育訓練戲曲學員600餘人,承辦的“2019京津冀戲曲票友大賽”吸引了五大劇種、1105名票友積極參與。保定市群藝館立足全民藝術普及、文化惠民,不斷推動保定市公共文化服務的新突破,新亮點層出不窮。據館長王簡介紹,2019年以來,群藝館開展各類公益性群衆文化活動100餘場、公益教育訓練100餘次,文化惠民演出、文化“七進”及主題活動百餘場;第七屆“和平杯”中國平劇票友邀請賽一等獎獲得者、荀派平劇第三代傳人楊立紅,辛勤傳、幫、代,全力為平劇事業輸送更多的“新鮮血液”。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戲曲文化源遠流長,戲曲魅力長盛不衰。大舞台上,保定老調、河北梆子、平劇、曆史劇、現代戲、兒童劇……穿越曆史,餘音袅袅;新時代裡,一群愛戲之人,有心有夢、用情用力,講述好故事,創造新未來。戲曲事業的傳承、創新和發展,正在奏響繁榮振興保定文化的進行曲(孟趁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