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在介紹了我們客家文化和曆史的時候,發了很多篇關于和平的特輯,今天怎能不介紹下和平縣最具有曆史性的建築浰東小築,徐博霖的故鄉

浰東小築位于河源市和平縣下車鎮石含村,是近代名人徐傅霖故居,門額上有時任農林總長谷鐘秀的題匾“浰東小築”與對聯。
要介紹浰東小築,首先得介紹它的建立者、首任主人徐傅霖:
徐傅霖
徐傅霖,字夢岩,邑人尊稱其為“夢公”,廣東省和平縣下車鎮石含村人,生于1878年,前清秀才,京師政法學堂畢業後,留學日本京都政法大學。早年參加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曾任臨時國會議員,衆議院議員。
1915年任上海《正誼》雜志、《新中華》雜志編輯。參與發起組織共和維持會,反對袁世凱稱帝。曾創辦《中華新報》,任主筆。1916年後,任國會議員、大理院院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反對蔣介石獨裁專政和不抵抗主義,主張抗日。1932年參與組織中國國家社會黨,當選為第三屆中央常委。1938年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6年冬接替張君劢之職,任民社黨黨魁(中國民主社會黨由“國家社會黨”和海外之“民主憲政黨”合并而成,1946年8月15日成立于上海。創始人張君劢不擔任主席,由徐傅霖代理),曾任國民參議員,國府委員,國大代表,總統府咨議。1946年後任國民黨政府财政部部長、中央銀行總裁。1954年曾與蔣介石在台灣競選總統,1958年病逝于台北。1948年4月19日,在國民政府“行憲國大”第十三次大會上,蔣介石當選為中華民國行憲後第一任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有6人:國民黨方面有李宗仁、孫科、程潛、于右任4人,社會賢達有莫德惠,民社黨的就是徐傅霖。李宗仁當選第一任副總統。1954年春,台灣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進行憲政換屆選舉。國民黨的“正副總統”候選人是蔣介石和陳誠,為了避免國民黨在自拉自唱的政治獨角戲中的尴尬處境,裝點民主政治的門面,國民黨授意民社黨推出其代主席徐傅霖為“總統”候選人,石志泉為“副總統”候選人,為國民黨伴選(見鄧澤宏《戰後五十年台灣政治行政架構及經濟促進功效淺析》)尋求“天人合一”的浰東小築
浰東小築,于2005年被市文廣新局評為第一批受保護古建築,和平縣加大保護、開發力度,建設成為一個旅遊景點,并申報為省一級文物保護機關。
浰東小築看似不大,但裡面卻大有乾坤,你能在裡面看上好幾個小時,現在我們先來說說它外面的壞境,浰東小築坐東向西,依山傍水,通面寬三門五間42米,每進與進之間都有天井用于采米,每進與進之間都有天井用于采,我們能看到徐傅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那種精神。
站在浰東小築高而闊的廊檐下,可以看到不遠處的青山,雲氣飄忽。天井裡滿是厚厚的苔藓。圍牆内的小院栽種着月季、胭脂花,幾叢疏竹在牆角掩映。倘在廳上放一張八仙桌,與三五良朋閑聊,或對着青山作書繪畫,而清風徐來,花香淡淡,真可謂人生樂事。前人總是尋求一種“天人合一”之感,徐傅霖當年築建此屋,想必亦出此慮。
這是浰東小築的後院,美不勝收,再一次感受到徐傅霖所追求的人生。
我們開始走進浰東小築,裡面可是大有乾坤啊!有明瓦,下瀉天光。徐家後人介紹,這裡有三四戶人家住着,雖然浰東小築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敗,但裡面的門、窗、梁、匾等,仍顯示了當年工匠那精巧的技藝。
任歲月的摧毀,橫梁還是結實富麗堂皇的樣子,不由的驚歎當年工匠們精湛的技藝和手工。
看這精雕細刻的門窗,即使歲月還是留下了痕迹,但浰東小築還是保留了它自己原始的模樣。
上個世紀土改運動的時候,浰東小築分給了30戶人家。現在的徐氏族人共有100多人,分布在台灣、江西、美國、廣東其他城市及和平本地。
據徐家童養媳的追憶:
今年80歲的朱千娣還能憑着一絲記憶追述“叔公”徐傅霖。“他在大門正對面的寬大房間住,就是那裡有一叢翠竹的那邊。”朱千娣指點着說。“裡面曾有玉石桌,鐵床、鐵桌。後面被搬走了”後來徐氏族人在90年代的時候回來看時,隻是房子還在,其他很多東西都沒有了,門扇戶頁都被拆掉搬走。朱千娣布滿皺紋的臉寫滿回憶:11歲時,她來到徐家做童養媳兼丫頭,随着小丈夫叫徐傅霖“叔公”。那時候的浰東小築,有大的石金魚缸(現在仍在,做了花盆)。院子裡擺滿了各種好看的擺設,還栽了許多花。屋裡不放柴草的(現在沒地方放,都堆在大門背後、角落裡),門的兩邊都有石刻對聯,年年都不用寫對聯(早就被鏟掉了,并塗上褚色)。“叔公”徐傅霖常在大房裡待着,喝茶,在小房裡住宿。幾十年時間過去了,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連農村的房子都西化了。年邁的朱千娣歪着一條腿坐在大門前的闆凳上,混濁的雙眼隔着雨幕打量着浰東小築的主體建築。院子裡,一堆小鴨子正在長滿青草的鵝卵石地面覓食。對于一個老人家來說,她仍然為之感到歡喜的是,逢年過節的時候,她的晚輩們——在國内的徐傅霖兄弟的後代——會到這裡相聚,也有幾十個人,熱熱鬧鬧的。
悠久的曆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而古建築便是其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一座古老的建築,它的一磚一瓦隐藏着多少曆史的變化,它見證了多少代人的夢想。并讓我們了解到曆史的改變,希望這些曆史性的建築能一直傳承下去,讓後世的人能夠想起那一段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