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這些青磚堆砌的故事你知道嗎?

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如今市區僅存的兩段古城牆各不過30餘米。一處在人民路露香園路口,另一處是人民路大境路口的大境閣老城牆。

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這些青磚堆砌的故事你知道嗎?

大境閣老城牆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已經曆460餘年滄桑。它曾是明清“滬城八景”之一的“江臯霁雪”,如今周圍高樓林立,難覓昔日景象。盡管如此,老城廂的厚重曆史依舊存留,見證着上海的日新月異。

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這些青磚堆砌的故事你知道嗎?

大境閣老城牆

“滬城八景”之“江臯霁雪”,是因城外皆空曠田野,一遇冬日雪至,放眼望去一片銀裝素裹。滬上竹枝詞有詩雲:“昨夜天公剪鵝毛,北風吹散遍江臯。垆頭買得雙蒸酒,同上樓頭劈蟹螯。”

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這些青磚堆砌的故事你知道嗎?

清末大境閣

上海在元代建縣但并未築城,至明朝為抵禦倭寇,于1553年僅耗時3個月,趕築了一座高達8米、長達4500米的環形城牆。此後又在城牆上建箭台20座,箭台呈方形,凸出于城牆之外,戰時供瞭望作戰之用。

随着倭寇平息,築城時建在城牆上的箭台也失去了軍事作用。明萬曆年間(1573—1620)上海縣人集資在大境台上建造了一座關帝廟。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和四十六年(1618)城牆重修時,先後加高1.6米和1.3米。至嘉慶年間邑人再集資,将原關帝廟拆除重建,并于嘉慶二十年(1815)建造了一座3層廟宇式樓閣,主建築為3層關帝大殿,飛檐翹角、花格門窗,是當時上海縣城最高和最壯觀的建築。

王韬在 《瀛壖雜志》中描述:城下“槿籬茅屋,古樹叢篁”,“小澗平橋,迂回始達。曠土數畝,間雜桃柳,暮春花開,朱碧相映,時當祓禊,士女如雲”,成為滬上踏青勝地。1826年,兩江總督陶澍,為此閣題“曠觀”兩字;1836年,總督陳銮,在其東首建牌坊一座,題“大千勝境”坊額。兩旁坊聯為: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仙徑别開雲一線,世天此生閣三層。

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這些青磚堆砌的故事你知道嗎?

清末在滬外國人寄送的上海名勝明信片,圖中即為陳銮所題“大千勝境”牌匾

1845年,大境道觀旁增建了熙春台。站在熙春台上,大境閣盡收眼簾。飛檐黛瓦,朱欄高閣,頗為壯觀。然而,在1853年的小刀會戰火中,大境道觀受到嚴重損壞,後諸錦濤募捐重建,故現在殘存的古城牆留有鹹豐年間的城磚。待到太平軍東進後,此處一度作為洋槍隊的兵營,再遭破壞。1865年和1892年又兩次重修。到了1909年3月,上海城廂自治公所又重修大境道觀,并将原“大千勝境”坊名易名為“大境”。這座石坊保留至今,也是老城廂最古老的石坊之一。

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這些青磚堆砌的故事你知道嗎?

上海開埠後,城牆作為安全的屏障作用已基本喪失,而且城門低矮,經常擁堵不堪。1912年,上海拆城,改築中華路和人民路,至此環繞上海縣城已有三百六十年曆史的古老城牆被拆毀。拆城指揮部設于大境閣内,是以大境道觀及其下面的一段城牆得已保留至今,之後得以重修。

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這些青磚堆砌的故事你知道嗎?

拆除城牆

如今,古城牆的城磚上,不少當年镌刻的字樣還清晰可見。在4塊覆于牆面、邊角磨損不太嚴重的小石碑上,詳細地記載着明嘉靖年間上海為抵抗倭寇、破土修築城牆時捐資者的名錄。

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這些青磚堆砌的故事你知道嗎?

漫步其間,仿佛看到上海人民抗倭時的金戈鐵馬。走進底樓暗廊,似乎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了“滬城八景”的年代……

上海市區最後的古城牆在哪裡?這些青磚堆砌的故事你知道嗎?

編輯:吳百欣

資料:上海釋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