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丘的張解村是有名的董姓聚居地,清代出了位名人叫董維成

作者:沂蒙人文志

董姓,在安丘範圍内是常見姓氏,當地有不少村莊都有董姓人聚居。其中,在南部有一個“張解村”,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按照區劃,張解村屬于石埠子鎮管轄。而在之前一篇介紹石埠子曆史的文中曾提到過,安丘南部的柘山、石埠子(召忽除外)等地,在曆史上長期歸莒縣管轄,直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才劃歸安丘。

也正因為這個淵源,在莒縣(莒州)的史志資料中,就可以找到不少關于“張解村董姓”的記載。

安丘的張解村是有名的董姓聚居地,清代出了位名人叫董維成

(老莒縣地圖中的張解村,屬于莒縣第五區鐵佛鄉)

根據《重修莒志》的說法,張解村董氏與山東很多姓氏相似,都是明初的移民。具體而言,這一支董姓人(始祖三兄弟)是在明洪武二年,從海州十八村遷居莒州張解村。

在定居張解村之後,董姓人丁興旺,逐漸繁衍開來,除了張解村之外,朱堡、朱雙、石埠、雹泉、苗家河、董家嶺等十多個村莊都有分布,是明清時期莒州北部的一個大族。

值得一提的是,張解董姓不僅丁口興旺,而且也湧現出了不少知名人物。比如,《重修莒志》中有單獨傳記的董維成,就屬于這一大支。

安丘的張解村是有名的董姓聚居地,清代出了位名人叫董維成

根據史志的記載,董維成生活在清朝前期,他們家本來也世代住在張解村,但到了他這一輩,就遷徙到了石埠鎮上。不過,按照過去的宗法制度,他雖然遷居外地,但仍然算是“張解董氏”的子孫。

董維成之是以在縣志中留名,主要原因在于他“富裕且仁義”,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就是:康熙四十三年莒州北部遭遇了荒年,不少人家都斷了炊。而董維成當時慷慨解囊,不用官府号召,就主動拿出自家若幹石(十升一鬥,十鬥一石,一石就已經相當多了)的糧食來赈濟災民。史稱:“莒北貧民賴以無恙。”

要說起來,他這種體諒民間疾苦的善心,可能與自身的成長經曆有關。根據記載,董維成年輕的時候,家裡一度很困頓,後來經過一番努力,才發家緻富。

安丘的張解村是有名的董姓聚居地,清代出了位名人叫董維成

難能可貴的是,在緻富之後,董維成并沒有忘記自己吃過的苦,是以對貧窮之人常有照顧。不管是親戚朋友還是普通的鄉鄰,隻要開口向他求助,他一般都會答應。久而久之,他的口碑就逐漸在莒州地界傳開了。

後來,時任莒州知州也聽說了董維成的事迹,對此自然是大加贊賞。根據《重修莒志》的記載,知州曾專門題寫了一幅牌匾用來旌表董維成的善行,牌匾上寫了四個字:“能仁能讓。”在古代,能獲得這樣一塊牌匾,也是相當光宗耀祖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