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由周渝民、劉濤、歸亞蕾等人主演的熱播古裝劇《大宋宮詞》,引發不少觀衆熱議。截止到3月26日,《大宋宮詞》已展開了“澶淵之盟”的故事情節。
不過,相較于真實曆史,電視劇畢竟是影視作品,兩者還是有諸多不同之處。
從電視劇來分析,劇情中的“澶淵議和”與真實曆史上的“澶淵之盟”有何不同之處?

《大宋宮詞》從第14集開始,加快了主線劇情推進速度。周渝民飾演的宋真宗趙桓,親率雄兵來到澶州城督戰,劉濤飾演的劉娥似乎快要苦盡甘來。
然而,蕭太後卻用趙桓的孩子吉兒為人質,逼迫宋軍投降,北宋大将潘良堅持要放箭。危急關頭,趙桓是應該顧全大局,放棄吉兒的性命?還是用全體宋軍将士,包括澶州城的百姓當作籌碼,換回吉兒呢?
說完了電視劇劇情,再來看看曆史上發生的“澶淵之盟”。若提到“澶淵之盟”,就不能不提及石敬瑭叛變,并主動将燕雲十六州給予契丹的曆史典故。
五代後唐清泰三年(公元937年),石敬瑭叛變,自稱“兒皇帝”,向契丹借兵并消滅後唐,建立後晉政權。作為回報,石敬瑭向契丹俯首稱臣,并割讓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位于中國北方,是以北京和山西大同為中心的16個州。燕雲十六州是天然的牧場,北宋與南宋就是因為失去燕雲十六州,導緻這兩個政權被動處于地緣劣勢,不斷被遼國、西夏、金國包括後來的蒙古南下侵略。
“澶淵之盟”的背景,發生在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閏九月初八。遼國蕭太後與遼聖宗禦駕親征,率領20萬大軍南下進攻北宋。
自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相繼去世,北宋之前數次北伐皆無功而返。宋真宗趙桓執政時期,北宋已全面轉為防守。遼國大将蕭撻覽為先鋒,接連攻克河北河間、河北保定、河北邢台、河北衡水、河北邯鄲等北宋疆土。
在宰相寇準的再三鼓舞下,宋真宗決定禦駕親征。戰役初始,宋軍将領高繼勳來到山西草城川,他認為遼國大軍實乃泛泛之輩,隻要北宋依托有利地形主動出擊,便可以擊敗契丹。
敵衆而陣不整,将不才也。我兵雖少,可以奇取勝。先設伏山下,戰合,必南去,爾起乘之,當大潰。”遂與遼兵激戰于寒光嶺,“敵兵果敗,自相蹂躏者萬餘人,獲馬牛橐駝甚衆”。十月份,邊關保州、莫州、威虜軍、北平寨均彙報“擊敗契丹,群臣稱賀。
這場勝仗并未損及遼國元氣,景德元年十月,遼國大軍圍困河北瀛洲城。蕭太後派遣宋朝降将王繼忠,來到城内表達出遼國求和的意願。
趙桓親自給蕭太後回信:“诏到日,卿可密達茲意,共議事宜。果有審實之狀,即附邊臣聞奏。”
這句話的意思是,趙桓并不相信蕭太後所說的一切,倘若遼國真想議和,那麼雙方還是走一步看一步。
果不其然,遼國是假意求和,暗中:“晝夜攻城擊鼓,伐木之聲,聞于四面。大設攻具,驅奚人負闆秉燭,乘墉而上”。
宋軍也早有防備:“發壘石巨木擊之,皆累累而墜;逾十數日,多所殺傷”。
即使蕭太後親自督戰,遼軍還是無法攻破瀛洲,損失了3萬人後,大部隊隻得先行撤退。
瀛州保衛戰的大捷,徹底擊潰了遼軍一鼓作氣拿下關南之地的初衷,更讓北宋占據先機。彼時蕭太後基本喪失了以武力收複關南之地的想法,她不停地派遣王繼忠前往北宋大營,送去求和信。
但遼國大将蕭撻覽卻一意孤行,率領五萬遼兵圍攻北宋澶州城。這場戰役,宋朝床子弩立下大功,一枚箭矢不偏不倚擊中蕭撻覽的額頭。蕭撻覽一死,更堅定了蕭太後議和的決心。
按照《遼史》記載:“(遼軍)将與宋戰,撻覽中弩,我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北宋與遼國都不希望再打下去,畢竟打仗耗費國力,受苦的還是百姓。
景德元年十一月底,宋真宗趙桓派談判代表曹利用前往遼國大營議和。景德元年十二月初七,談判已進入尾聲,隻剩下一些細節還未達成一緻。宋真宗趙桓委派左衛大将軍李繼昌,護送國史姚柬之,與對方正式簽訂“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确立宋遼關系的正規法律檔案,雙方按照這份檔案的内容為基準,締結友好邦交關系。每年北宋要給遼國10萬兩歲币,20萬匹絹布。
遼國與北宋成為“兄弟之國”,雙方地位平等,劃清領土邊界。
遼人不能肆意越過邊界,劫掠北宋居民,北宋和遼國還約定了類似于“罪犯引渡協定”。遼國人可以用馬匹、牲畜、毛皮,與宋朝人交換所需要的物資。每逢重大節日,兩國會互相派使臣前來慶賀。
總而言之,“澶淵之盟”的訂立,也成為北宋乃至南宋日後經濟崛起的重要基準點。
說完了這些,想必大家已經對電視劇中的“澶淵議和”,與真實曆史上的“澶淵之盟”有了一些了解。不過真實曆史上的“澶淵之盟”,并不像電視劇裡那麼曲折離奇。
簡單點來說,北宋與遼國起先在河北一帶展開對峙,宋朝接連打赢了兩場勝仗,讓蕭太後下定決心與宋朝議和。對北宋而言,每年給遼國10萬兩歲币20萬匹絹布,換來邊陲太平,也算是不錯的一筆買賣。
就遼國高層而言,也不希望繼續窮兵黩武,發動戰争。遼國人的訴求很簡單,隻要他們能有飽飯吃,能與宋朝人展開穩定的貿易往來,也不會老是想着打打殺殺。
電視劇中,蕭太後是想置北宋于死地,甚至,劉濤扮演的劉娥居然還有一個親生兒子吉兒,這就違背了真實曆史。
史書記載,劉娥一生并無任何子嗣。民間口耳相傳,劉娥與趙祯生母李宸妃爆發了一場“狸貓換太子”的糾葛。另外,景德元年,正是宋真宗趙恒剛剛即位的時間,好不容易得勢的劉娥,此時應該是待在汴梁皇宮内。
而電視劇中卻杜撰出劉娥帶着兒子來到澶州城,甚至與蕭太後等人發生沖突。
如此說來,電視劇裡的“澶淵議和”,确實違背了真實的曆史,與曆史上真實發生的“澶淵之盟”事件,有很大的不同。
至于蕭太後與劉娥當面對質的場景,也不可能發生。就更别說劉娥的兒子吉兒,從敵營回來後變成了一個癡傻的呆子。
當然,電視劇隻是供大家茶餘飯後消遣的影視作品,就圖一樂呵,許多情節也确實有所改動。但還是希望盡可能地尊重史實,希望大家不要将影視劇當成是真實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