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仁滿
李白雲:“滄桑多變古地名,青草曾經勝洞庭;南湖之謂人不識,磊石猶被君山抿。”
我一直對李白此詩不解,為什麼他說:“磊石猶被君山抿”?這背後到底有着怎樣的驚天秘密?
近日翻閱《長沙野史類鈔·上部·古人筆記》卻找到晉王嘉《拾遺記》中《屈原隐于洞庭山》的故事。
從全文來看,此洞庭山卻不是我們所了解的君山,而是一直被隐姓埋名的屈原區的磊石山。為什麼是磊石山?這就是解開李白感歎磊石山的秘密之所在。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1</h1>
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徹于山頂。楚懷王之時,舉群才賦詩于水湄,故雲潇湘洞庭之樂,聽者令人難老,雖《鹹池》、《九韶》不得比焉。……---《屈原隐于洞庭山》首節錄

磊石山坐落在洞庭湖東岸,它與鹿角、營田古岸一起,組成一隻飛翔的巨鷹,而磊石山,正好在鷹嘴位置。
洞庭山浮于水上,磊石山、君山都如此。
洞庭湖,古稱雲夢、九江和重湖,處于長江中遊荊江南岸。洞庭湖名,始于春秋、戰國時期。《方輿彙編》(第二百九十八卷)記載:“洞庭湖在今湖廣境内,東北屬嶽州府、西南屬常德府,吞赤沙、連青草橫亘七八百裡,合沅、漸、元、辰、叙、酉、澧、資、湘九水俱彙于此,日月若出沒于其中,浩浩蕩蕩,真宇内大觀也。”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湖廣六:“……磊石山,在縣(湘陰)西北百裡,旁枕青草湖,北接巴陵,下臨湘江,山石嵯峨相疊,因名。舊名萬歲山,亦名五木山,以山頂尖如五木也。”
《水經注》:“湘水自汨口西北迳磊石山,又東北為青草湖口。”《荊洲記》:“巴陵南有青草湖,湖(洞庭)南有青草山。”《水經注》:“湘水迳磊石山西,北對青草湖,亦或謂之青草山也。”《南遷錄》:“洞庭西岸有青草洲,南名青草,北名洞庭。”《一統志》:“青草湖在縣(湘陰)北一百裡。”皆據磊石山以北言之。
這些記載說明磊石山是南北洞庭湖的中心辨別。
實際上古洞庭湖又名重湖,就是洞庭湖包括了洞庭和青草兩湖,是以叫重湖。
“玉女居之”大多數文人将之解說的是二妃在洞庭山居住的故事,其依據來源于《山海經》之記載:“又東南一百二十裡,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遊于江淵。澧沅之風,交潇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出入必以飄風暴雨。”
此記載已經明确了洞庭山的地理位置是“潇湘之淵、九江之間”。那麼古人是怎樣來明确潇湘與九江概念的?
今人潇湘有三解:一是單指湘江,古稱湘水,潇有形容水深而清的意思。郦道元《水經注·湘水》中有“神遊洞庭之淵,出入潇湘之浦。潇湘者,水清深也。”是以古人把潇湘作為湘江的别稱。二是潇水和湘水的合稱,範仲淹《嶽陽樓記》有“北通巫峽,南極潇湘”之句。說明潇湘在南而君山在北。三是古鎮名,五代時置,在今湖南永州市西北,因當時潇湘二水合流處而得名,亦稱潇湘關或湘關口。這兒離君山就更遠了。唐·李白寫湘陰營田黃陵廟《遠别離》詩:“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也說明湘江在洞庭之南就是磊石山青草湖以南。
《湘陰縣圖志》記載湘水:“自汨口西北迳磊石山,又北得九口,并湘浦也;案,縣西資、湘二水,忽分忽合,支津歧出,北界石城山、磨盤洲,又西曬魚嘴、漉湖嘴,又西沙洲口,正值磊石山西北,當為九口故迹。”此說“九口”是九水(江)是從磊石山西北彙聚于洞庭湖的,與洞庭山的地理環境就相當切合了。
《鹹池》、《九韶》的用典是黃帝南巡到熊湘的故事,關于黃帝巡視和征伐天下的最早文字記錄是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據五帝本紀記載:“軒轅……南至于江,登熊湘。”據清代《廣輿記提要》記載:“史記黃帝登熊湘,作鹹池,張樂于洞庭之野。”這個史料明确了熊湘山的周邊環境,即就是說熊、湘山在洞庭湖中。這熊湘山是黃帝巡視的最後一站,他在那裡完成了編樂、封禅、結盟等一系列的偉大舉措,實作了全民族的統一。但“熊湘”被後人考證得面目全非。
實際上隻要仔細考究,就不難發現熊湘的真實位址。
《山海經》根據衆多專家考證認定是楚人所收集整理,熊又是楚之國姓,是以熊湘也就不難了解了。楚人用熊來定名湘山合起來看就是楚的湘山,而這個湘山必須具有楚國祖先的辨別性寺廟或者陵墓還得有湘水,才會這樣定論的,舊湘陰營田黃陵具備這個條件;如果從形象來看,此山必須像熊的形态,三角形的君山沒有黃陵、不近湘水,也不合形态。
《永樂大典》記載“湘陰為古黃陵”,說明湘陰之“湘”名來源于黃陵山之湘山,而湘山之“湘”來源于湘水。古代一直遵行“山之南名陽,水之南名陰”的規則,湘陰如果按湘水之北來名,應叫湘陽;如果按君山的湘山來名也是湘陽,是以君山名湘山的理由不充分。因為湘陰從羅縣分設湘陰縣時曆史記載在南北朝宋元徽二年(474),縣治首在琴棋望(在此立治28年),位于黃陵山與磊石山之間,屈原區設立過琴棋鄉,地所在黃陵山(湘山)北,是以有了湘陰之名。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二十八年 (前219),“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 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此據卻不能說明是君山的湘山祠,君山能有此湘山名附會,傳說有繡花鞋二妃墓,但最早的二妃墓在湘水。何況君山的土壤并不是紅色,而黃陵山、磊石山、鳳凰山的土壤卻是紅色的。
黃陵二妃墓在湘陰營田黃陵山(今湘陰山塘),韓愈親自為之作《黃陵廟記》正其“前古所立”之曆史,并說明博士所語之二妃墓說的就是黃陵山之二妃。《元豐九域志》卷六:湘陰縣有 “湘山”。《清一統志·長沙府一》:黃陵山 “一名湘山”。唐·李泰等《括地志輯校》:二妃冢在湘陰縣北一百六十裡青草山上。《列女傳》雲舜陟方,死于蒼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間,因葬焉。清·王士禛《漁洋山人精華錄》“投賦汨羅岸,吊古湘妃祠。”是以湘山就是黃陵山。
如果把熊、湘看成兩座山,那麼熊山就是楚山,必須具備最高統治者親臨或者命名來取;或者其形态如熊,當然兼而得之最為理想。
磊石山根據曆史記載舊名萬歲山。為什麼叫萬歲山就可想而知了。《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湖廣六:“磊石山,在縣西北百裡,旁枕青草湖,北接巴陵,下臨湘江,山石嵯峨相疊,因名。舊名萬歲山…。”《永樂大典》:“昔軒轅氏,奏樂于重湖之上。釋子以其遺址,立小招提。命名曰龍壽山萬歲寺,于是有龍君之祠。”此山的東邊鳳凰山(舊名汨羅山、玉笥山)有鳳凰台正對磊石山,《湘陰縣圖志》記載:“鳳凰台。舊志:軒轅南巡,張樂洞庭之野,有鳳凰鳴其下,故名。”說明這個萬歲山是因為楚人之祖軒轅氏而得名的。而《磊石山志》中明确記載有龍王廟又名洞庭君廟的建造曆史,此廟一直保留到圍墾之時。另根據磊石山的形态來看,也像極了睡着的熊。此山是形神兼得,叫個熊山又何不可呢?《全唐文》:“洞庭南彙,熊湘經介。”說明熊湘在南,宋代湘陰知縣林采寫磊石雲:“地接熊湘尾,天開龍壽山。”他卻是把熊湘說成了鳳凰山了,因為磊石山的确在鳳凰山的尾部。是以楚懷王的“潇湘洞庭之樂”才可能在此洞庭山上與《鹹池》、《九韶》來比較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7">2</h1>
後懷王好近奸雄,群賢逃越。屈原以忠見斥,隐于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獸,不交世務,采柏實以合桂膏,用養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謂之水仙。其神遊于天河,精靈時降湘浦。楚人為之立祠,漢末猶在。
---《屈原隐于洞庭山》二節錄
此節說明屈原來到了洞庭山。屈原在磊石山汨羅江一帶有兩個見于史冊的故宅。一是位于屈原區河市鎮翁家港南陽寺;二是位于沉江地屈潭(河泊潭)之左玉笥山(今屈原區鳳凰山)。《湘陰縣圖志》記載:“屈原宅 沈亞之《屈原外傳》:‘原栖玉笥山,作《九歌》’。羅含《湘中記》:‘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平之放栖于此。’今玉笥山有屈原宅,而大洲舊建屈原祠。真德秀《吊屈原賦》所謂‘南陽裡’也,亦名屈原宅。”
專家們論證屈原在汨羅江定居活動時間達九年之久,磊石山離屈原潭(今河泊潭)四公裡不到,是以屈原隐居磊石山也是肯定的,君山則沒有屈原定居的曆史記錄。
屈原自沉于磊石山至河泊潭的深淵屈潭中,這是曆史已經公論的沉江地,也是司馬遷命名的汨羅地,與其所記錄的事實相符。《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湖廣六:玉笥山,在縣北七十裡,汨水西流經其下,有屈潭,亦曰羅淵。屈原放逐自投于此。……又磊石山……”
“楚人為之立祠,漢末猶在。”說明磊石山上建有過屈原廟。王嘉是東晉人,他所說的楚人為屈原立祠是屈原沉江之後。《舊五代史 》晉書二高祖紀二記錄湘水之側“湖南青草廟(青山)舊封安流侯,進封廣利公;洞庭廟(磊石)進封靈濟公;磊石廟舊封昭靈侯,進封威顯公;黃陵二妃廟(營田)舊封懿節廟,改封昭烈廟,從馬希範之請也。”昭靈侯是屈原的封号,磊石廟這是當今學界能找到的最早的屈原廟的曆史文獻記載。明三闾行祠記稱:“屈子行祠三:一在磊石,一在臨泚市,一在邑治廣照寺。宋、元間,遷廢靡常。……”如果磊石山與屈原沒關系,楚人是不會在山上立廟紀念他的,進一步推論了磊石山就是洞庭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4">3</h1>
其山又有靈洞,入中常如有燭于前。中有異香芬馥,泉石明朗。……乃見衆女,霓裳冰顔,豔質與世人殊别。……雖懷慕戀,且思其子息,……而達舊鄉。已見邑裡人戶,各非故鄉鄰,唯尋得九代孫。問之,雲:“遠祖入洞庭山采藥不還,今經三百年也。”其人說于鄰裡,亦失所之。
---《屈原隐于洞庭山》三節錄
這個采藥的故事,《湘陰縣圖志》上記載:“《洪武冊》:白塘湖,北至蒻絲潭。今磊石山下有蒻絲潭,俗名藥師潭。”此據說明有藥師在此成仙的曆史故事,而後世将此故事轉變成了呂洞賓八仙下棋的棋盤山、排客看棋下山已百年的爛排溝故事而忘記了藥師潭的故事。
磊石山自古也是道士修道成仙之地,明磊石山青銅鐘銘有文“九江孔殷,水合洞庭。貝阙寥通,驅珠夜明。扣之應響,铿鍧其聲,烈風停号,狂瀾不驚。”《湘陰縣圖志》記載:易忠節公有贈磊石詹真人《昭君怨》:“遙望孤峰突起,屹立洞庭湖裡。雖則是孤峰,有仙蹤。傳說真人異狀,長嘯鳳凰台上,端的會真人,似天神。”
而文中所說靈洞,是指的洞庭龍王廟的入口,據親眼目睹洞庭龍王廟的老人說,洞庭龍王廟就建在龍窩,龍窩就是一個大洞,是“龍神之窟宅”,傳說是通龍宮的入口,圍墾農場後利用此洞在此建了磊石電排。是以《 磊石山志》記載“況磊石濱臨洞庭,言洞庭者多及磊石。洞庭原賴龍神之呵護。磊石則為龍神之窟宅,禮隆禋祀,曆被崇封,暨我國初榮頒匾額。猗欤休哉,似未可與境内之諸山同日而語也。”
我們另從《柳毅傳》的記載來看,說明柳毅是從此洞口進入龍宮的,而不是從君山的柳毅井進入的。“儀鳳中,有儒生柳毅者,應舉下第,将還湘濱。”說明傳記是寫柳毅要回到湘水之濱而發生的故事。磊石山就在湘水之側;柳毅問龍女如何進入龍宮,龍女曰:“洞庭之陰,有大橘樹焉,鄉人謂之‘社橘’。君當解去茲帶,束以他物。然後叩樹三發,當有應者。因而随之,無有礙矣。”洞庭之陰說的是洞庭之南,卻被些無地理常識的文人解讀成了北,是以訛傳到了君山,是以柳毅龍宮傳書的故事也發生在磊石山的靈洞龍窩。
至此,李白“磊石猶被君山抿”的隐秘就全部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