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書記載中的慕容皝

慕 容鮮 卑

史書記載中的慕容皝
史書記載中的慕容皝

(前燕文明帝慕容皝)

史書記載中的慕容皝

(前燕王慕容皝畫像、慕容安亮繪)

史書記載中的慕容皝

《宋書》,“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南朝梁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

《宋書》關于慕容皝的記載

《宋書·志第十四》:(鹹康)二年(公元336年)八月,月又犯昴。占同。鹹和三年,石虎發衆七萬,四年二月,自襲段遼于薊,遼奔敗。又攻慕容皝于棘城,不克引退。皝追之,殺數百人。虎留其将麻秋屯令支,皝破秋,并虜遼殺之。鹹康二年正月辛巳,彗星夕見西方,在奎。占曰:“為兵喪。奎又為邊兵。”四年,石虎伐慕容皝不克,皝追擊之,又破麻秋。時皝稱蕃,邊兵之應也。鹹康二年正月辛卯,月犯房南第二星。占曰:“将相有憂。”五年七月,丞相王導薨。八月,太尉郗鑒薨。六年正月,征西大将軍庾亮薨。鹹康二年九月庚寅,太白犯南鬥,因晝見。占曰:“鬥為宰相,又揚州分,金犯之,死喪象。晝見為不臣,又為兵喪。”三年,石虎僭稱天王。四年,虎滅段遼而敗于慕容皝。皝,國藩臣。五年,王導薨。《宋書·志第十四》:

(鹹康)七年(此誤。應為三年),慕容皝自稱為燕王。

《宋書·志第十四》:康帝建元元年正月壬午,太白入昴。占曰:“趙地有兵。”又曰:“天下兵起。”四月乙酉,太白晝見。八月丁未,太白犯歲星。占曰:“有大兵。”是年,石虎殺其太子遂及其妻子徒屬二百餘人。又遣将劉甯寇沒狄道,又使将張舉将萬餘人屯薊東,謀慕容皝。《宋書·志第十八》:晉成帝鹹康八年七月,燕王慕容皝上言白狢見國内。

走進慕容

史書記載中的慕容皝
史書記載中的慕容皝
史書記載中的慕容皝
史書記載中的慕容皝

《太平禦覽》是宋代著名的類書,由李昉、李穆、徐铉等學者奉敕編纂。該書始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三月,成書于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十月。 [1]《太平禦覽》采以群書類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為千卷,是以初名為《太平總類》,據說書成之後,據宋太宗每天看三卷,一歲而讀周,是以又更名為《太平禦覽》。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儲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文獻資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經亡佚,更使本書顯得彌足珍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産。

《太平禦覽》關于慕容皝的記載

《太平禦覽·卷六十·地部二十五》:

王隐《晉書》曰:慕容晃上言曰:“臣躬征平郭遠,假陛下天地之威,将士竭命,精誠感靈,海為結冰,淩行三百馀裡,臣自立國,及問諸故老,初無海水冰凍之歲。”

《太平禦覽·卷六十·地部二十五》: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燕錄》曰:慕容晃将乘海讨其弟仁,襲其不意,群臣以淩道危阻,宜從陸地。晃曰:“舊海不淩,自仁反已來,三凍皆成,昔光武合滹沱之冰以濟大業,天其或者欲乘此而克之乎!吾計決矣,沮謀者斬。”二月晃親率三軍擒仁賜死。

《太平禦覽·卷一百二十一·偏霸部五·慕容皝》: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燕錄》曰:慕容皝字元真,廆第二子,小字萬年。長七尺八寸,雄毅善權略,博學多才藝。晉建武元年,拜振武将軍。永昌初,拜左賢王,太甯末,拜平北将軍、北韓公。鹹和八年六月,即遼東公位,行平州刺史,督攝部内。九年八月,晉遣谒者拜皝鎮軍大将軍、平州刺史、大單于、遼東公,承制一如廆故事。鹹康二年七月,立子俊為世子。四年,以左司馬封奕為左長史。九月,奕等以皝任重位輕,宜稱燕王,于是上議。十月,僭即燕王位于文德殿,大赦境内。改備群司,以封奕為相國。追尊先公為武宣王,先妣為王後。起文昌殿,出入警跸。立夫人段氏為王後,世子俊為太子。是歲,棘城黑石谷有大石自立而行。

八年七月,晉使鴻胪郭希持節拜皝侍中、大都督河北諸軍事、大将軍、燕王,馀如故,封諸功臣百馀人。九月, 遷都龍城宮阙。十二年四月,黑龍一、白龍一見于龍山。皝率群僚觀龍,去龍二百步。祭以太牢。二龍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悅,赦境内,号新宮曰和龍,立龍翔寺于山。皝雅好文籍,親造 《太上章》以代《急就》,又著《典誡》十五篇,并以教胄子。十四年,皝親臨東庠考試學生,其通經秀異者,擢充近侍。十月,飨群僚于承乾殿,右長史宋諺性貪,賜布百匹,令自負而歸,以愧其心。十五年八月,皝因見白兔,馳射,馬倒。辇而還宮,引太子俊囑以後事,謂曰:“今中原未平,方須經建,委賢任哲,此其時也。恪智勇兼濟,力堪任重,汝其委之,以成吾志。”九月,薨于承乾殿,年五十二。十月,葬龍山,谥文明王。俊稱尊,追尊曰文明皇帝,廟号太祖,陵曰龍平。《晉書》曰:皝嘗田于西鄙,将濟河,見一老父,服朱衣, 乘白馬,舉手麾㽲曰:“此非獵所,王其還也。”秘之不宣。遂濟河,連日大獲,後見白兔,馳射之,馬倒被傷,乃說所見。辇而還宮,引俊囑以後事。以永和四年死,在位十五年。

《太平禦覽·卷二百八十六·兵部十七》:又《載記》曰:前燕慕容廆封略漸廣,(廆,胡罪切。)據棘城。晉平州刺史、東夷校尉崔毖陰結高勾麗(毖,音秘。)及宇文、段回等謀滅廆,以分其地。遂同伐廆,廆曰:“彼信崔毖虛說,邀一時之利,烏合而來耳。既無統一,莫相歸伏,吾今破之必矣。然彼軍初合,其鋒甚銳,幸我速戰。若逆擊之,落其計矣。靖以待之,必懷疑貳,疊相猜防。一則疑吾與毖谲而覆之,二則自疑三國之中與吾有韓、魏之謀者,待其人情沮惑,然後取之必矣。于是三國攻棘城,廆閉門不戰,遣使送牛酒以犒宇文, 大言于衆曰:”崔毖昨有使至。”于是二國果疑宇文同于侬也,引兵而歸。宇文悉獨官曰:“二國雖歸,吾當獨兼其國。”盡衆逼城,連營三十裡。廆簡銳士配子皝,推鋒于前,廆子翰領精騎為奇兵,從傍出,直沖其營;廆方陣而進。悉獨官自恃其衆,不裝置,見廆軍之至,方率兵拒之。前鋒始交,翰已入其營,縱火焚之,衆遂大敗。

《太平禦覽·卷四百四·人事部四十五》:

又《前燕錄》曰:劉贊字彥真,平原人也。鞠效博通,為世純儒,貞清非禮不動。慕容廆重其德學,使太子晃師事之。

《太平禦覽·卷四百三十一·人事部七十二》:

又《前燕錄》曰:太尉楊骛,字士秋,右北平無終人也。驚母李氏,博學,有母儀,慕容晃常外堂拜敬。性尤橇朋,好施無倦。位為台保,爵封郡公,常乘弊車瘠牛,卒無馀财。

《太平禦覽·卷四百七十八·人事部一百一十九》:慕容晃《與顧和書》曰:今緻繡鞋一兩。《太平禦覽·卷六百九十八·服章部十五》:慕容晃《與顧和書》曰:今緻繡靴一量。《太平禦覽·卷八百一·四夷部二十二·北狄三》:《後周書》曰:庫莫奚,鮮卑之别種也。先為慕容晃所破, 竄于松漠之間。後種漸多,分為五部:一曰辱纥主,二曰莫賀弗,三曰契個,四曰木昆,五曰室得。每部置俟斤一人。有阿會氏者,最為豪帥,五部皆受其節度。《太平禦覽·卷八百五十八·飲食部十六》:慕容晃《與顧和書》曰:今緻醍醐十斤。《太平禦覽·卷九百一十九·羽族部六》:《張鴻傳》曰:鴻為慕容晃黃門郎,甚寵愛之。初,刑鴻不熟。頤下生黃須三根,長寸馀。乃遣出宮看鵝鴨。《太平禦覽·卷九百二十九·鱗介部一》: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燕錄》曰:慕容晃十二年夏四月,黑龍一、白龍一見于龍山。晃親帥群僚觀龍,二百馀步,祭之以趟阄。二龍交首嬉翔,解角而去。晃大。還宮殿,赦其境内,号 新宮曰 “和龍宮”。《太平禦覽·卷九百五十五·木部四》: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燕錄》曰:初,晃之遷于龍城也,植松為社主。及秦滅燕,大吹拔之。後數年,社處忽有桑二根生焉。先是,遼川無桑,及廆通于晉,晉求種江南。平川之桑,悉 由吳來。

《太平禦覽·卷九百九十一·藥部八》:

慕容晃與顧和書曰:今緻人參十斤。

《太平禦覽·卷九百九十三·藥部十》:

慕容晃與顧和書曰:今緻麻黃五斤。

史書記載中的慕容皝
史書記載中的慕容皝
史書記載中的慕容皝
史書記載中的慕容皝

《文獻通考》簡稱《通考》,是宋元時代學者馬端臨編撰的一部典章制度史,共348卷。因“引古經史謂之‘文’,參與唐宋以來諸臣之奏疏,諸儒之議論謂之‘獻故名曰《文獻通考》”(《自序》)。記載上古至宋甯宗時的典章制度的沿革門類較杜佑《通典》分析為詳,計有田賦考、錢币考、戶口考、職役考、征榷考、市籴考、土貢考、國用考、選舉考、學校考、職官考、郊社考、宗廟考、王禮考、樂考、兵考、刑考、經籍考、帝糸考、封建考、象緯考、物異考、輿地考、四裔考等24門。

除因襲《通典》外,兼采經史、會要、傳記、奏疏、論及其他文獻等,資料較《通典》豐富,于宋代典章制度尤稱詳備。其中刑考分為刑制徒流、詳谳、贖刑、赦宥等。可供研究中國法制史參考。

《文獻通考》中關于慕容皝的記載

《文獻通考·卷三百十六·營州》:

營州殷時為孤竹國地(漢徒河縣之青山,在郡城東百九十裡。棘城即颛顼之墟,在郡城東南一百七十裡)。春秋時地屬山戎。戰國時屬燕。秦并天下,屬遼西郡。二漢及晉皆因之。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龍山之南,所謂“福德之地”也,乃營制宮廟,改柳城為龍城,遂遷都龍城,号新宮曰和龍宮 (皝時,有黑龍、白龍各一,鬥于龍山,皝率屬僚觀之,祭以太牢,二龍交首嬉戲,解角而去。皝大悅,号曰和龍宮)。

《文獻通考·卷三百十七·輿地考三:古青州》:

0古青州

《禹貢》曰:“海、岱惟青州 (孔安國以為東北據海,西南距岱。此則青州之界,東跨海矣。其界蓋從岱山東曆密州,東北經海曲萊州,越海分遼東、樂浪、三韓之地,西扺遼水也),……漢武置十三州郡縣是也),魏、晉亦因之(領郡、國六)。晉又置平州 (領郡、國五,治昌黎,今安東府也),懷帝末,沒于石勒、慕容皝。

《文獻通考·卷三百四十二·四裔考十九:宇文莫槐》:

宇文莫槐,出于遼東塞外,世為東部大人(《晉史》謂之鮮卑。《後魏史》雲:“其先匈奴南單于之遠屬。”又按《後周書》雲:“出自炎帝,為黃帝所滅,子孫逃漠北,鮮卑奉以為主。”今考諸家之說,其鮮卑之别部)。其語與鮮卑頗異。人皆翦髪而留其頂上,以為首飾,長過數寸則截短之。婦人被長襦及足,而無裳。莫槐虐用其民,為部下所殺,立其弟普撥為大人。普撥死,子邱不勤立,尚魏文帝女。邱不勤死,子莫廆立,部衆強盛,自稱單于。莫廆死,子遜昵延立。率衆攻慕容廆,為廆子翰所敗,悉俘其衆。遜昵延死,子乞得龜立。複攻慕容廆,為廆所敗,部人逸豆歸殺乞得龜而自立,又為慕容皝所敗,遁歸漠北,遂奔高麗。其部衆五萬馀落,皝徙之于昌黎,自是散滅。後周宇文氏源出于此。《文獻通考·卷三百四十二·四裔考十九:徒河段》:

徒河段日陸眷出于遼西,因亂被賣為漁陽烏桓大人庫辱官家奴。諸大人集會幽州,皆持唾壺,唯庫辱官獨無,乃唾日陸眷口中。日陸眷含出因咽之,西向拜天日:“願使主君之智慧祿相,盡移入我腹中。”其後漁陽大饑,庫辱官以日陸眷為健,使将人衆詣遼西逐食,遂招誘亡叛,以至強盛。日陸眷死後,至侄務勿塵有遼西之地而臣于晉。其所統三萬馀家,控弦四五萬騎。封務勿塵為遼西公,假大單于印绶。後就陸眷立(勿塵之子),與弟匹銸、從弟末波等率騎圍石勒于襄國。為勒所破,擒末波而舍之。就陸眷遂攝軍而還,不複報,歸于遼西。就陸眷死,末波自稱幽州刺史。末波死,國人立日陸眷弟護遼為主。後為慕容皝所破,殺之。其弟郁蘭奔石季龍,以所從鮮卑五千人配之,使屯令支(今北平郡盧龍縣即其地)。及冉闵之亂,段龛(郁蘭之子。龛音堪)率衆南移,遂據齊地。慕容儁使弟恪帥衆伐龛于廣固(今北海郡城)執龛殺之,坑其徒三千馀人。

《文獻通考·卷三百四十二·四裔考十九:慕容氏》:

慕容氏亦東胡之後,别部鮮卑也。(《晉史》雲:“有熊氏之苗裔,因山為号。”)魏初,渠帥有莫護跋率諸部入居遼西,後從司馬宣王讨公孫淵有功,拜率義王,始建國于棘城之北(今柳城郡之北)。時燕、代多冠步搖冠,護跋見而好之,乃斂發襲冠,諸部因呼之為“步搖”,其後音訛,遂為慕容焉。或雲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遂以慕容為氏。至孫涉歸,魏封為鮮卑單于,遷居遼東,于是漸慕華夏之風矣。涉歸有子二人,長曰吐谷渾,西遷河湟之間(今安鄉郡西平縣地),次曰廆,有命世才略。晉太康十年,又遷于徒河之青山(今柳城郡界)。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教以農桑,法制同于中國。永嘉初,廆自稱鮮卑大單于。因晉亂,招撫華夷,刑政修明,流亡歸之甚衆,乃立郡統之。冀州人為冀陽郡,荊河州人為成周郡,青州人為營邱郡,并州人為唐國郡。征辟儒生,以為參佐,而奉晉室朝貢,臣禮不阙。至皝嗣(廆之子),雄毅多權略,日以強盛,遂自稱燕王。遣使于東晉,請受朝命,許之。後遷都于柳城。儁、暐即其子孫也(其後國号燕,具《晉史·載記》)。

《文獻通考·卷三百四十四·四裔考二十一:庫莫奚》:

庫莫奚,其先東部鮮卑宇文之别種。初為慕容皝所破,遺落者竄匿松漠之間(其地今柳城郡之北)。其俗甚不潔,而善射獵, 好為寇掠。

《文獻通考·卷二·田賦考二》:

前燕慕容皝以牧牛給貧家,田于苑中,公收其八,二分入私。有牛而無地者,亦田苑中,公收其七,三分入私。記室封裕谏曰:“魏晉雖道消之世,猶削百姓不至于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與官中分。臣猶曰非明王之道,而況增乎!

《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六·象緯考九》:

成帝鹹和四年七月,有星孛于西北,犯鬥,二十三日滅。占曰:“為兵亂。”十二月,郭默殺江州刺史劉允,荊州刺史陶侃讨默,斬之。時石勒又始僭号。鹹康二年正月辛巳,彗星夕見西方,在奎。占曰:“為兵喪。奎,又為邊兵。”三年正月,石季龍僭天王位。四年,石季龍伐慕容皝,不克。既退,皝追擊之,又破麻秋。時皝稱蕃,邊兵之應也。

《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八·象緯考十一》:

(鹹康)二年正月辛亥,月犯房南第二星。八月,月又犯昴。九月庚寅,太白犯南鬥。占曰:“鬥為宰相,又揚州分,金犯之,死喪之象。”其後石虎僭王,攻段遼,襲慕容皝,不克,皝擊破并虜段遼。

康帝建元二年正月壬午,太白入昴。占曰:“趙地有兵。”又曰:“天下兵起。”四月乙酉,太白晝見。是年,石季龍殺其子邃,遣将寇沒狄道及屯薊東,謀慕容皝。

《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三下·象緯考十六下》:

成帝鹹康三年十一月乙醜,太白犯歲星于營室。占曰:“為 兵饑。”四年二月,石季龍破幽州,遷萬馀家以南。五年,季龍衆五萬寇沔南,略七千馀家而去;又騎二萬圍陷邾城,殺略五千馀人。四年十二月癸醜,太白犯鎮星,在箕。占曰:“王者亡地。”七年,慕容皝自稱燕王。

《文獻通考·卷三百十一·物異考十七·馬異》:

慕容廆有駿馬曰赭白,有奇相逸力。石虎之伐棘城也,皝将出避難,欲乘之,馬悲鳴醻砫,人莫能近。皝曰:“此馬見異先朝,孤常仗之濟難,今不欲者,蓋先君之意乎!”乃止。虎尋退, 皝益奇之。至是,四十九歲,而駿逸不虧,隽比之鮑氏骢,命鑄銅以圖其象,親為銘贊,镌其旁,置之薊城東掖門。是歲,象成而馬死。

《文獻通考·卷三百十三·物異考十九·龍蛇之異》:慕容皝時,有黑龍、白龍各一見于龍山,皝率群寮觀之,去龍二百步,祭以太牢。二龍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悅,赦其境内,号新宮曰和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