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同盟會會員
是天津資産階級立憲運動的上司者
曾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内政總長、
駐滬全權代表等職
他是共産黨人的早期朋友
曾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
今天的北辰百年名人
我們一起走進
民主革命先驅孫洪伊

民主革命先驅:孫洪伊
孫洪伊(1872-1936),字伯蘭,北倉人。清末立憲派中自治派首領、同盟會會員,天津資産階級立憲運動的上司者,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
辛亥革命擔重任
1900年夏,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北倉一帶遂遭洗劫,孫洪伊家被侵略軍燒毀。孫洪伊目睹斷壁殘牆、屍橫遍野的慘狀,立志救國。孫洪伊認為,“改革國家,必自培植人才始。培植人才,尤必自振興教育始。”于是,在1902年創辦北倉蒙養國小堂,1905年協助溫世霖創辦普育女子學堂。他學習日本和西方一些國家經驗,領銜立憲運動,為動搖清王朝的統治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民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要求社會進步的力量。
1909年,孫洪伊由宋教仁介紹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後,孫洪伊即與北洋新軍第六鎮統制吳祿貞合謀起義響應。1913年,孫洪伊任北洋政府衆議院議員、憲法起草委員。翌年,因提案質詢袁世凱篡奪大總統職位、反對解散國會恢複帝制而遭到通緝,秘密離京赴滬。
▲1910年6月,孫洪伊等人在北京創辦國民公報發動第二次請願
▲參加第二次國會請願的各省代表合影(前排右四為孫洪伊)
1916年7月,黎元洪當總統時,孫洪伊在北京政府任内務總長,是孫中山安排在北京政府的核心人物之一。與此同時,孫洪伊加入孫中山上司的中華革命黨(後改為中國國民黨)。他按照孫中山的訓示精神,開展對北洋軍的鬥争:反對徐樹铮、段祺瑞;聘請李大钊拟定《地方自治法規》;建議按孫中山建國方案進行改革。
▲1917年9月10日孫中山就職大元帥時的合影(第三排右四為孫洪伊)
▲孫中山任命孫洪伊為國民政府參議
1917年9月1日,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任孫洪伊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内政總長、駐滬全權代表。在辛亥革命運動中,孫中山與孫洪伊有“大孫、小孫”之稱。
上司五四助民運
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爆發,孫洪伊直接組織和上司了上海的五四群眾運動,發表《請北洋諸将讨賊救亡電》,呼籲直系反對段祺瑞。
1920年3月,孫洪伊利用直系與皖系的沖突,說服直系第三師師長吳佩孚由湖南衡陽回師北上,說服曹锟、張作霖、王占元、陳光遠、李純、王廷桢等宣告對段祺瑞開戰,使皖系失敗,段祺瑞下台,總統徐世昌走避天津。
國共合作牽紅線
孫洪伊是共産黨人的早期朋友。1910年11月,李大钊參加立憲運動,結識了孫洪伊,對其極為欽佩,而孫洪伊對李大钊的深厚學識早有所聞,于是結為好友。1916年6月,孫洪伊被任命為北京政府新内閣教育總長。7月,改任内政總長。孫洪伊邀請剛剛回國的李大钊到北京創辦《晨鐘報》,并擔任總編,為宣傳愛國主義、民主主義思想,揭露軍閥、官僚政客勾心鬥角行徑,喚起民族覺醒發揮了巨大作用。
1922年初,由孫洪伊牽線搭橋,在自己家宅上海法租界太平橋三益裡,安排李大钊、陳獨秀、共産國際代表馬林與孫中山多次晤談,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
孫中山寫給孫洪伊的信
赍志而殁顯忠貞
1927年四·一二政變,大批共産黨人被殺害。因孫洪伊是國共合作倡導人之一,被南京國民政府列名通緝。1930年,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兼平津衛戍司令閻錫山,責令天津市市長崔廷獻将孫洪伊騙出租界,以請客為名進行拘留。孫洪伊後經友人多方營救出獄。
九·一八事變後,南京政府于1932年4月邀集不同黨派在洛陽召開國難會議,孫洪伊在會上主張對日宣戰。
孫洪伊為官幾十年清政廉潔,生活嚴肅,由于疾病纏身,于1936年3月26日,在上海病逝,終年64歲。經朋友們資助,将其葬于杭州九溪十八澗徐村之小山上,與民主革命先行者秋瑾墓隔丘相望。
手記
辛亥革命中,北倉人孫洪伊發出救國的呼聲,他躬身踐行革命主張:創立學堂、組織群眾運動、力促第一次國共合作,得到孫中山賞識,成為摯友。孫洪伊為喚起民族覺醒,在腥風血雨中勇敢前行,值得我們敬仰、緬懷。
北辰區委宣傳部(文明辦)
區政協、區委黨校、區委網信辦
區檔案館、區文旅局
區融媒體中心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