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宇文虛中:宋朝孤膽英雄,潛伏金朝18年被尊為國師,終被秦桧害死

文|格瓦拉同志

南宋建立之初,曾多次派出使者前往金朝議和、請求迎回徽欽二帝,但屢屢遭到後者的拒絕,使者也被扣為人質。在這些滞留北方的宋朝使者當中,有一位後來被迫出仕金朝并被尊為國師,但他内心深處卻仍然效忠宋朝,并經常把絕密情報傳給南方,堪稱潛伏在金朝的孤膽英雄。這個人,便是一度被北方漢人和南宋君臣都罵為漢奸,最終被秦桧害死的宇文虛中。

01 謀國诤臣

宇文虛中,原名宇文黃中,後被宋徽宗賜名為虛中,字叔通,号龍溪居士、龍溪老人,成都府廣都縣(今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人,先祖出身于北周皇室。宇文虛中博學多才、詩詞俱佳,在大觀三年(1109年)考取進士,在翰林院磨練一番後,被外放到州縣做官,直到政和五年(1115年)才再次入朝。此後,宇文虛中曆任起居舍人、國史院編修官、同知貢舉、通直郎中書舍人、顯谟閣待制,頗受宋徽宗的欣賞。

宇文虛中:宋朝孤膽英雄,潛伏金朝18年被尊為國師,終被秦桧害死

宋徽宗畫像

宣和四年(1122年),權宦童貫利用遼金交戰的良機,決定收複後晉時被遼朝奪走的燕雲十六州。當時,宇文虛中在童貫的幕府中擔任參謀,為探查遼朝的虛實,曾親自在邊境上走了一遭,結果發現諸多問題。為此,宇文虛中上表指責主帥掩蓋财用不足、士兵缺乏訓練、裝備短缺等情況,并反對跟維持百餘年和平局面的遼朝開戰,而是要以它為藩籬抵禦更加危險的金國、西夏。

然而,由于跟童貫狼狽為奸的宰相王黼從中作梗,宇文虛中的奏表被扣押,根本沒有被宋徽宗看到。不出宇文虛中所料,童貫在燕雲之役中連吃兩場恥辱性敗仗,最終依靠金國的幫助才拿下燕京。事後,童貫、王黼并未進行檢討,而是對宇文虛中進行打擊報複,将他貶為集英殿修撰、知檀州。好在,宇文虛中得到領樞密院事鄭居中的幫助,不久升任知慶陽,宣和七年(1125年)又回到朝中擔任任翰林學士。

宇文虛中:宋朝孤膽英雄,潛伏金朝18年被尊為國師,終被秦桧害死

童貫繡像

就在宇文虛中回京任職後不久,已經徹底滅亡遼朝的金朝,便以宋朝“違規接納降人、擅開邊釁”為借口,由國相粘罕(完顔宗翰)、二太子斡離不(完顔宗望)分兵兩路南侵,目标直指汴京。面對洶洶而來的金兵,被吓破膽的宋徽宗因為不願做亡國君,便把皇位讓給太子趙桓(宋欽宗),并頒布罪己诏以求挽回人心,而為他書寫這份“悔過書”的正是宇文虛中。

宋欽宗即位後,任命宇文虛中為資政殿大學士、軍前宣谕使,并聽從他的建議,起用隐退長安的老将種師道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負責指揮汴京城外的勤王部隊,城内的部隊則由李綱指揮。之後,宇文虛中往來河陽、澤州、隆德之間,布置河東路、太行山一帶的防線,收集汴京東南的潰兵交由名将李邈指揮,令其統領這些部隊沿汴河前往京城。

宇文虛中:宋朝孤膽英雄,潛伏金朝18年被尊為國師,終被秦桧害死

金軍第一、二次南下示意圖

在李綱的上司下,汴京軍民屢屢擊敗金軍的圍攻,但宋欽宗卻在主和派宰相李邦彥等人的蠱惑下,同斡離不簽訂屈辱的城下之盟,同意割地、賠款、送親王和宰相做人質以換取金軍的撤離。然而,宋金剛剛達成協定,宋将姚平仲便乘機在夜裡襲擊斡離不的軍隊,結果遭遇慘敗,時在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初一。事後,斡離不以宋朝違約為由,重新包圍汴京。

為了向斡離不解釋姚平仲偷襲金軍并非出于自己的授意,加之想看望做人質的康王趙構是否平安無事,宋欽宗決定向金營派出使者,但大臣們都畏懼不敢前往,唯有宇文虛中自告奮勇出使。從二月二日到七日,宇文虛中三度奉命出使金營,不僅成功說服斡離不按照原計劃撤軍,并且還把趙構及呂頤浩等7位大臣安全地帶回汴京。事後,宋欽宗為獎賞宇文虛中,便晉升他為簽書樞密院事,相當于今天的國防部副部長。

宇文虛中:宋朝孤膽英雄,潛伏金朝18年被尊為國師,終被秦桧害死

宋欽宗畫像

斡離不撤軍後,以李綱、種師道為首的主戰派被排擠出朝廷,宇文虛中亦遭到宰相唐恪的嫉妒、誣陷,不久便被貶為知青州。宇文虛中離開汴京後,其防禦計劃被主和派全部付之一炬,而這也間接導緻都城的最終淪陷。南宋建立之初,李綱出任宰相,大肆貶斥靖康年間參與宋金和談的官員,宇文虛中也沒能逃過此劫,被貶為安遠軍節度副使,韶州安置。

02 身在金營心在宋

建炎二年(1128年)二月,宇文虛中結束近兩年的流放生涯,被宋高宗官複原職,再度擔任資政殿大學士。皇帝這樣做,并非是出于對宇文虛中的欣賞,而是任命他為祈請使,前往金國迎回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不過,宋高宗内心并不想迎回父兄,他這樣做不過是為了堵住臣民的悠悠之口,而金朝更不可能釋放這兩位“王牌”人質。可想而知,宇文虛中的出使必然勞而無功。

宇文虛中:宋朝孤膽英雄,潛伏金朝18年被尊為國師,終被秦桧害死

宋高宗畫像

不過,宇文虛中出于強烈的責任感,在使命受挫後并沒有跟随其他使者一同南返,而是自願留在金朝做人質,并且聲稱:“奉命北來祈請二帝,二帝未還,虛中不可歸。”金太宗欣賞宇文虛中的氣節,加之他儀表堂堂、文采卓然,愛才之心油然而生。為此,金朝多次勸誘宇文虛中擔任僞齊政權的官員,讓其侍奉傀儡皇帝劉豫,但每每被後者嚴詞拒絕。

不過,等到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時,宇文虛中終于放棄多年不合作姿态,同意在金朝出任官職,從翰林學士做起,最終官至特進、禮部尚書,封河南郡國公,進階為金紫光祿大夫。宇文虛中出仕金朝後很受重用,被金人尊稱作“國師”,不僅負責撰寫詞命,而且凡金朝的官制、祿格、封蔭、谥諱等制度無不是他依照唐宋規章來制定的,就連金朝冊封宋高宗的诏命亦由他書寫。

宇文虛中:宋朝孤膽英雄,潛伏金朝18年被尊為國師,終被秦桧害死

宇文虛中劇照

宇文虛中雖然在金朝混得很風光,但在北方漢人和南宋君臣看來,他的“變節”行為無疑極其可鄙。例如,跟宇文虛中一樣被長期扣留在金朝的南宋使者洪皓、朱弁,便很是看不起宇文虛中的做派,每逢提及此人時都充滿鄙夷之情。不過,宇文虛中之是以出仕金朝,并非是因為骨頭軟、貪戀富貴,而是想以進階身份作掩護,進而繼續為宋朝服務,屬于典型的“曲線救國”。

事實的确如此。宇文虛中“投降”金朝後,利用職務之便跟宋徽宗父子取得聯系,在妥為照顧他們的同時,經常與翰林直學士高士談密商,尋求營救二帝并将他們送回南方的方案(注:高士談是宋英宗皇後高氏的族弟,北宋滅亡後被擄往北方,被迫出仕金朝)。與此同時,宇文虛中還積極聯系被扣押在金朝境内的宋朝人,盡量幫助他們尋找南歸的機會,俨然成為北方漢人的領袖。

宇文虛中:宋朝孤膽英雄,潛伏金朝18年被尊為國師,終被秦桧害死

南宋與金朝、西夏等政權對峙圖

除了設法營救二帝和被困在北方的漢人外,宇文虛中還時刻關注金朝的軍事動向,一旦發現後者有南侵的意圖,便會以“費财勞人,遠征江南荒僻,得之不足以富國”等理由予以勸阻(詳情見《宋史·宇文虛中列傳》)。同時,宇文虛中發現東北地區的漢人和契丹人都憤恨于國土淪喪、身陷異國,于是暗中跟他們結盟,一旦宋軍進行北伐,便會聯合他們在金朝境内舉兵響應。

03 慘遭滅門

宇文虛中滞留北方18年,雖然深受金朝君臣的禮遇,但内心深處始終把自己視為宋朝的純臣,絕不肯因為榮華富貴而改變心志,其氣節令人欽佩。随着時間的推移,北方漢人對宇文虛中的觀感大為改善,不再痛罵他是漢奸,而南宋君臣雖然沒有徹底改變對宇文虛中的觀感,但也開始緩和對他的批判力度。然而,就在宇文虛中的境遇大為改善之際,一場滅門慘案卻降臨在他的頭上。

宇文虛中:宋朝孤膽英雄,潛伏金朝18年被尊為國師,終被秦桧害死

《八相圖》中秦桧的畫像

原來,紹興十二年(1142年),在宋金議和最終達成後,執掌金朝軍政大權的宗室宰相兀術(完顔宗弼)為斷絕在北方當官的宋人南返的念頭,便向南宋索要這些人的家屬。宇文虛中得到消息後,趕緊寫信給南宋朝廷,請求他們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家屬送到北方。然而,宰相秦桧為了讨好金人,竟然不顧宇文虛中的哀求,将他的家屬全部抓起來送給金國,由此斷絕宇文虛中歸宋的道路。

然而,宇文虛中并沒有死心,4年後又與高士談密商,打算聯絡北方抗金義軍劫持金熙宗,逼迫金朝将仍然活着的宋欽宗送回南宋,而他們也可借此南返。在行動之前,宇文虛中将計劃密報給南宋朝廷,希望宋高宗能夠派兵接應。然而,宋高宗根本不想迎回宋欽宗,秦桧洞悉皇帝的心思,加之憎恨宇文虛中先前屢屢阻撓宋金議和程序,是以便寫信給金朝,将該計劃全部透露給對方。

宇文虛中:宋朝孤膽英雄,潛伏金朝18年被尊為國師,終被秦桧害死

金熙宗塑像

金熙宗收到秦桧的密信後怒不可遏,旋即将宇文虛中、高士談逮捕并滅族,時在紹興十六年(1146年)六月。為增加受刑人的痛苦,金熙宗将宇文虛中全家老幼百餘口反鎖在一個狹小的房間内,然後用烈火活活燒死,其慘烈程度,甚至要超過在風波亭上被害死的嶽飛父子(“虛中與老幼百口同日受焚死,天為之晝晦。”見《宋史·宇文虛中列傳》。宇文虛中遇難時,終年67歲。

由于宋高宗和秦桧的緣故,當宇文虛中被滅門的消息傳至南宋後,朝廷并未對他進行褒獎、追封,甚至還在士大夫群體中故意制造輿論,将宇文虛中徹底定性為一個變節的小人,其行可鄙。正因如此,在宋朝的官方史料中,從不提及宇文虛中在金朝的潛伏事迹和其真正死因。直到秦桧病死、宋高宗退位後,宇文虛中的處境才大為改善。

宇文虛中:宋朝孤膽英雄,潛伏金朝18年被尊為國師,終被秦桧害死

宋孝宗畫像

宋孝宗登基後緻力于北伐金朝,為拉攏北方漢人,特意為宇文虛中平反,并追贈他為開府儀同三司,谥号為肅愍,賜家廟号為仁勇。與此同時,宋孝宗還把宇文紹節(宇文虛中的族孫)立為宇文虛中的後嗣,并拔擢他為簽書樞密院事。等到宋甯宗即位後,宇文虛中又被南宋朝廷加贈為少保,賜姓為趙氏。此時,距離宇文虛中遇害将近60年時間。

參考書目

徐夢莘(南宋):《三朝北盟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汪藻(南宋):《建康要錄》,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脫脫(元):《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版。

脫脫(元):《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

畢沅(清):《續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99年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