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收到焦靜宜老師寄來的《來新夏先生在南開》。
雖然來新夏先生參加過讀書年會,也與多家讀書民刊有往來。我卻和來先生沒有直接的交往。隻是來先生衆多讀者當中的一員,先後寫過數篇文章在報刊發表。
靜宜老師這幾年陸續整理、編輯來先生的作品,同時有時間也參加讀書年會,與愛書人交流。這樣的氛圍讓人感動。
《來新夏先生在南開》由柯平、張蘭普、郝瑞芳、焦靜宜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19年3月版,是南開大學校史叢書之一。
編者在前言裡說:
一所著名大學,當她的曆史腳步走到百年之時,最引為榮耀的,除了她為社會培養了多少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為人類貢獻了多少突出的科學成就,以及植根于學術園地深厚獨特的文化魅力之外,而更值得敬仰的,是那些為精心培育人才、緻力科學研究并為營造學術和教育環境而無私奉獻的名師學者和傑出的教育管理者。來新夏先生就是這樣一位載入南開百年史冊的大家。
這也是《來新夏先生在南開》能夠出版的緣起。
這本書共分為南開歲月、來先生與南開曆史學、來先生與南開大學分校、來先生與南開大學圖書館學教育、來先生與南開大學圖書館、來先生與南開大學出版社、來先生與南開大學地方文獻研究室、來新夏先生與人才培養等部分。除了最後一部分外,前面的部分均有一篇相關的專題論述,又分為追憶當年、文獻存真等内容。
除此之外,書後還附錄了《邃谷自訂學術簡譜》,讓我們看到來先生為學術的一生。
很顯然,讀這本書就了解到了來新夏先生在南開大學的工作情況,尤其是在學術領域的探索,更值得我們關注、學習。
我不太清楚四川大學是不是曾經編輯過一些任教于四川大學的“名師學者”或“傑出的教育管理者”相關的圖書。其實、整理學校的曆史,應該有更為開放、包容的眼光。而“名師學者”的工作,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學校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僅有高樓大廈、美麗校園,而欠缺這樣的曆史記載,無疑是不尊重校史的做法。從這個角度看,這樣的叢書是有意義和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