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開封失陷後,河南省政府就一路撤退。先是遷到鎮平,洛陽,後又遷魯山,繼而是内鄉縣丹水鎮。1945年初,日軍進犯南陽,丹水鎮首當其沖,這時南京統帥部曾訓示省政府遷到陝西丹鳳龍駒寨,但劉茂恩回複說:“河南隻要還有一寸土,就堅決不出豫境。如果全部淪陷了,就帶上部屬到敵後打遊擊!甯當遊擊主席,不當流亡主席!”經過一番考察論證,他決定把省府遷到地處伏牛山深處的盧氏縣朱陽關鎮。
駱淑景 | 文
劉茂恩,河南省鞏縣(鞏義)人,鎮嵩軍首領劉鎮華之五弟。抗戰爆發後,他率領15軍将士,先後參加了忻口戰役、平型關戰役、中條山戰役以及豫中會戰、豫西會戰。
1941年5月中條山戰役失敗後,劉茂恩率部與敵周旋兩個月,彈盡糧絕,最後被日軍包圍,情況萬分危急。左右僚屬苦勸其化裝逃亡,劉茂恩卻凜然作色道:“我堂堂中國軍人,沙場捐軀,死亦光榮,豈能求一時苟安,喪失民族氣節,為人恥笑!” 說罷欲拔槍自刎,被左右死死拉住。後所幸風雨大作,山洪暴發,劉茂恩才趁機脫險。
1944年7月,劉茂恩由軍人轉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上任以後,他堅持不出豫境,把省政府由内鄉縣丹水鎮遷往更為偏僻的盧氏縣朱陽關鎮,率領保安團隊側擊敵人,掩護省政府,配合國軍抗戰,直到日本投降。1948年解放軍攻陷開封,劉茂恩臉上抹雞血化妝逃出城。1981年在台灣去世,享年84歲。

鞏義劉鎮華莊園
一、派子弟兵血戰洛陽,九死一生
劉茂恩第一次到盧氏,是洛陽保衛戰之後。
1944年春季,日軍發動豫中會戰,作為打通大陸交通線一号作戰計劃的一部分。許昌及周圍縣區接連落入敵手,湯恩伯大軍被敵包圍,率部向魯山一帶突圍。設在洛陽城的蔣鼎文的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也随時有被敵人包圍的可能,因而落荒撤向大後方盧氏。這樣保衛洛陽的重任就落在15軍将士的身上。
15軍是劉茂恩的班底,多為豫西子弟,以性格強悍,戰鬥力強而著稱。劉茂恩升任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後,軍長由武庭麟接任。
從5月4日到5月25日,武庭麟率15軍64、65師及14軍94師共1.8萬官兵,用血肉之軀抵抗日軍的機械化部隊,戰鬥非常慘烈。日寇的戰車幾乎是輾着填滿戰壕的雙方勇士的屍體進入我軍陣地的。15軍苦戰21晝夜後,終因寡不敵衆孤立無援,洛陽于25日淪陷。
據戰後統計,守軍陣亡1萬餘人,受傷被俘3000餘人。共斃敵2萬餘人,毀壞敵戰車60餘輛。突圍後,僅存官佐316人,士兵1795人。其中後來震動日本朝野的“花岡暴動”的領袖耿諄,就是洛陽保衛戰中受傷被俘的上尉連長。
洛陽淪陷後,一直在外圍指揮戰鬥的劉茂恩率領一個特務營撤往盧氏。在洛甯故縣,他們遭到地方武裝王希仲的圍堵搶劫。劉茂恩親自上前勸說,仍毫無效果。對方人卻越聚越多,甚至沖向特務營搶奪槍支。最後在當地士紳的協調下,遞上劉茂恩的文章,才得以通過。但司令部随行物品幾乎被一掃而光。
這天,劉茂恩率部經洛甯上戈天險十八盤一路颠簸來到盧氏縣範裡鎮,剛想停下來喘口氣,隻見諜報飛馬來報,說:“日本人已到裡鋪!”劉茂恩心中大驚,又氣又急,大聲呵斥道:“胡說!日本人哪能跑那麼快,你謊報軍情,擾亂人心!”說完掏出手槍一槍撂倒諜報員。裡鋪距範裡鎮不到十裡,日本人難道追屁股攆來了?
這時,南面山頂突然響起槍聲。據有經驗的官兵反映,這是日本人的機槍聲。劉茂恩立急下令轉移,渡過洛河北進,并留下一連兵力占領村邊高地,掩護撤離。因事出意外,總部官兵數百人齊往洛河邊奔去,争先恐後,亂作一團。劉茂恩見此情景,将機槍連連長王丹彤叫到跟前,狠狠打了兩耳光,指令他速将隊伍整好,并親自指揮總部各處室官兵依次排成四路縱隊,順利渡河。
就這樣,在亂槍聲中,一列整齊的隊伍,秩序井然地渡過洛河,向北轉移。後據當地老百姓講,确有一股日軍由嵩縣、栾川繞竄至此,在山頭上看到渡河部隊如此整齊,認為必有大軍埋伏,未敢下山。
這一夜,盧氏縣杜關鎮馮家灣村駱家大院,燈火通明。劉茂恩率一個特務營歇息在這裡。說是一個營,實際上隻有一連人。劉茂恩騎的栗色馬,馬掌已脫落,馬蹄子血肉模糊。他隻好把馬留下養傷,後由我爺爺親自送到内鄉縣丹水鎮。
這一夜他并沒有睡大覺,隻是在這裡歇息了幾個小時,天明時分就從杜關鎮郭家溝翻山到靈寶朱陽,爾後又從那裡輾轉到西安。一個月後,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被撤職,副司令長官湯恩伯被撤職留任,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劉茂恩轉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
劉茂恩任15軍軍長時的照片
就是在這裡停留的這一夜,劉茂恩号召地方上成立預備隊。他說,“日本人已打到家門口了,各地都要成立預備隊,準備長期和日本人幹。”并留下10多支槍和50箱德國長柄手榴彈。我爺爺被任命為盧氏縣預備大隊杜關中隊隊長,帶領村民建碉堡築寨牆習武保家鄉。
軍人出身的劉茂恩,非常重視發揮地方武裝作用。1945年3月,他帶領保安團隊和宛西民團,協助國軍在西峽口打了一場惡仗,從此敵我形成對峙,就是一個範例。當然,這也埋下了後患。後來在國共内戰中,預備隊等地方民團和中原突圍的新四軍以及後來的解放軍進行了殊死的抵抗。土改鎮反時,河南被定為“匪區”,遭到殘酷清算,這也和劉茂恩主持豫政不無關系。
二、甯當遊擊主席,不當流亡主席!
劉茂恩第二次到盧氏,待的時間比較長。
1938年開封失陷後,河南省政府就一路撤退。先是遷到鎮平,洛陽,後又遷魯山。1944年夏随着戰局的惡化,又遷到内鄉縣丹水鎮。
1945年初,日軍進犯南陽,丹水鎮首當其沖,省政府不得不再覓新址。這時南京統帥部曾訓示省政府遷到陝西丹鳳龍駒寨。這裡和丹水鎮相距不過幾十裡。但劉茂恩回複說:“河南隻要還有一寸土,就堅決不出豫境。如果全部淪陷了,就帶上部屬到敵後打遊擊!甯當遊擊主席,不當流亡主席!”經過一番考察論證,他決定把省府遷到地處伏牛山深處的盧氏縣朱陽關鎮。
朱陽關位于盧氏縣城南66公裡,是通往南陽、襄樊的咽喉要道。抗戰公路盧(氏)西(峽)公路由街北側依山而過,鎮南有鴨子坡要塞,鎮東有垭關嶺關隘,地勢險峻,溝壑縱橫,有利于同敵人周旋。小鎮坐落在一個河谷小盆地裡,四面環山,老鹳河從鎮子南邊悠然流過,一條東西長約三裡的街道,散落着商戶、店鋪、關帝廟,還有國小校。這裡風景優美,民風純樸,自古商業繁榮,是挑夫、馬幫的重要站口,也是周圍百餘裡内的商貿集散中心。
如今的盧氏朱陽關
早在1944年秋冬時節,省府就有遷往朱陽關的準備,下令盧氏、内鄉兩縣征集數千名民工冒着天寒地凍晝夜施工,在朱陽關街及附近村子建造簡易草房300餘間作官舍,并派省府建設廳秘書耿春台(盧氏人)親臨設計督工。第二年2月,建房工程竣工,朱陽關附近的嶺東、王店、南寺、杜店、莫家營村和街西坡根都有新房落成。當月中旬,由省府秘書長齊真如負責,省府由内鄉縣丹水鎮陸續向這裡搬遷,除卷宗、檔案等少量公物由車輛運輸外,所有人員幾乎全部是徒步,當年4月初搬遷完畢。
當時的省府機關包括“四大廳、八大處”(民政廳、财政廳、建設廳、教育廳,秘書處、會計處、警務處、田糧處、交通處、衛生處、文教處、人事處),還有河南國民日報社、省黨部、三青團、軍管區、保安司令部等。成千上萬的人一窩蜂似的擁入小鎮,其從業人員和眷屬已超過朱陽關鎮人口的半數以上,昔日偏僻甯靜的小鎮一下子熱鬧非凡。但即使鎮周圍村子密密麻麻都建有官舍,還是容納不下,于是其他附屬機構及家屬都分散擠住在各巷各村的民房裡。
國難當頭,榮辱與共。深明大義的朱陽關人,凡是誰家能騰出空房的,都擠滿了這批不同尋常的客人,甚至連他們大緻收拾過的牛圈羊圈裡也住滿了人。
省府光臨小鎮後,其衣食住行、文化生活,自然給這裡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他們的吃糧源源不斷地從外縣運來,小商品、蔬菜都要就地購買,當地的商貿業迅速興旺起來。
據街上幾位老人回憶,當時東西街兩側商行鱗次栉比,酒家飯館應運而生,旅館澡堂應接不暇,菜農、攤販充斥街市。鎮上成立了曲劇團,天天晚上在戲樓演戲。而省府人員也經常在朱陽關國小舉行文藝晚會。他們演奏的是提琴、銅管之類的洋樂器,唱的是平劇、歌曲,說的是相聲、獨幕喜劇。有時還随着留聲機裡播放的舞曲,成雙成對互相擁抱着翩翩起舞,着實讓山裡人大開眼界。
省政府設在朱陽關,最高長官劉茂恩卻住在相距此地30裡的西峽縣桑坪鎮北灣村。一說他要親自率領省保安隊組成前線指揮所,在北灣村一帶防守,牽掣日軍,掩護軍隊與省府。一說北灣村大地主餘書恒,是他的表親,住在那裡更安全。
1997年我在朱陽關工作期間,有一段時間專門搞衛生。每次上街檢查衛生,老人們都說當年省政府在這裡時,這裡如何如何幹淨。退休教師陳繼夫回憶說,當時凡街面房一律白灰塗牆,殘壁斷垣必須修整一新。每戶門口必備淺藍色太平水缸,整天盛滿水,一為防火,二為早晚灑水掃地之用。若發現誰家門前地皮幹燥或有雜物,就申斥罰款。
有趣的是,為了滅蠅,他們要求街面住戶每天消滅二兩蒼蠅,每天傍晚挨家挨戶收,稱不夠數要罰款。有的住戶怕不夠秤,還想出了蒼蠅摻沙、蘸水的辦法。我聽後不由暗歎,看來搞面子工程,也不隻是我黨,國民黨也搞啊。
說起劉茂恩,老人們面露敬意,說他“大高個子,騎着高頭大馬,很有派頭。”他們還津津樂道劉茂恩來視察時的情景。說是有一天早上,省府各個機關通知街上住戶和商店灑水掃地、擦洗整理門面,比過年搞得還幹淨。老百姓一邊議論,一邊猜測:今兒是哪個大官要來?男女老少都站在大街旁看熱鬧。中午12點左右,隻見一人騎着一匹棗紅色高頭大馬,在警衛連的護衛和省府長官的陪同下,從朱陽關街東頭巡視到街西頭。最後在街中心馬王廟處下馬,步行走向省府大院。過後人們才知道這個大官就是劉茂恩。
劉茂恩在盧氏留下的唯一一張照片
可惜省政府隻在這裡駐紮了半年不到,日本就投降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省府各機關在朱陽關街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慶祝活動。街西大路口豎起一座大碑坊,上書劉茂恩親筆題寫的“古鎮報捷”四個漢隸大字,以此作為對這個在最困難、最關鍵的時刻為抗戰作出貢獻的臨時省會的紀念。一個月後,劉茂恩率省府全班人馬離開盧氏朱陽關,然後經洛陽、鄭州還治開封。
留給朱陽關的,除了幾塊碑石和幾百間空曠荒涼的草房外,還有咀嚼不盡的正反兩方面的意義吧?我在朱陽關工作期間,深刻感受到朱陽關人見多識廣,不論是在吃飯穿衣、說話辦事還是思維方式上,都“洋盤”得多,朱陽關在外工作的人也多。這大概和省政府在這裡駐紮過有關吧?
三、主持豫政兩年,因内戰失利敗亡
勝利之日,舉國歡慶。然而劉茂恩頭腦很清醒,他立即在駐地朱陽關召開了一次地方“決策會議”,布署防共事宜。
參加會議的有軍、政、黨、團以及地方民意機關首長。他指出,抗戰勝利後,中共勢力比在江西時壯大十倍,他們虎視耽耽将趁政府忙于接收之機迅速搶占各大城市,而“四方之地”的河南首當其沖。并斷言“日寇投降之後,将為吾人更慘痛生活之開始”,“故必須迅速集中全力,動員全民,為確定抗戰勝利成果,加強對匪做戰準備而努力”。
他還号召各級“組織宣慰團,兼程進往淪陷區,撫慰人民,撥發救濟金,行使政權。在控制區内要加強自衛武力,确實控制物資。對匪我接觸線地區,要實施碉堡政策,加強諜報派遣工作,并建立匪後政治機構,對收複區也要如對控制區一樣作為。”
與會多人頗不以為然,有的認為他顧慮過多;有說他軍人不懂政治,終日渴望戰争;還有人認為政府“可與共匪放棄武裝與之合作”。隻有少數人贊成他的判斷。而事實上,後來的一切都照着他的預料發展了。
據父親講,我爺爺在1945年秋天曾去朱陽關參加過劉茂恩主持的一個會議。爺爺當時帶着幾個護兵,騎着家裡那頭骒騾,從盧氏縣城渡洛河,沿河南岸經橫澗七寸街、車場村,然後翻老界嶺,過五裡川瓦穴子,出魚塘溝口往東,經杜店最後來到朱陽關。來去僅路上就走了7天。我問父親爺爺回來後有什麼動作,他說那次回來後,街上開始修寨了。說爺爺回來後,還講了一個笑話,說會上議論蔣鼎文和湯恩伯“文是漿(蔣)湯,武是湯漿(蔣)”,意謂一對糊塗蛋。
劉茂恩在台灣與原15軍同仁合影
大廈将傾,獨木難支。作為一個職業軍人,劉茂恩一生北伐,讨逆,抗日,勘亂,功勳卓著。而作為一個國民黨人,他在“剿共”方面也毫不含糊。他曾參與圍剿方志敏,攻擊徐向前,還曾一夜端掉八路軍太行山至渑池十多個兵站,還有鎮壓學潮等。
在他主持豫政的最後兩年,戰争間隙,他積極堵塞黃河花園口決堤,綏靖地方,安撫民心,還制定了許多建設規劃。但随着國民黨步步敗退,大陸整體解放,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也都随之泡湯了。
作者簡介:駱淑景,女,六十年代生人,現居三門峽市盧氏縣;喜愛文史,筆耕不辍,著有多部長、短篇作品。
編輯:雲濟 圖檔來源:網絡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網誌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衆号搜尋:豫記。(yjhltxdjm)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