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饒良古鎮走出的那些修志文人 (上)

作者 :韓芳

國史,地方志,家譜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三大支柱。

宛東饒良文人撰修《地方志》的貢獻,務必記述彰顯出來,并傳之于世。

位于豫西南的饒良古鎮,陏朝開皇七年為縣的設定,後屬泌陽縣。在1965年河南省志第二卷《大事記》是這樣記載的:1965年11月23日,國務院決定成立社旗縣,将南陽,唐河,方城,泌陽四個縣各一部分行政區域劃入。饒良區南北長23公裡,東西寬I8公裡,9個鄉約350平方公裡,6萬多人口。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本地人認可并習慣地稱,“饒良地區”。他文化底蘊厚重,學者文人頗多,泌陽新舊縣政府均評定饒良為文化區。自清未民國至今出了多位文化人,修方志的文人最為顯著。

南陽盆地出個作家群:但在社旗饒良地區的小盆地上有個修志文人群體。他是客觀存在于文化土壤中的文化現象,是古鎮饒良的文化精神展現。個人修志史是一束光亮,多位組合便星光燦爛。饒良修志文人們的突出事迹,成為饒良人的自豪,更是社旗縣和南陽人的驕傲。

修史志的文人不同于寫小說那些作者,小說的文學故事,亦真亦幻。雖大多來源于生活之中,但作家們能演繹杜撰,在演義中吸引讀者。修史志者必須有紮實的文字及古文功底,言詞必字斟句酌,需去僞存真鑒往知真,并多方考證後,準确無誤方能入綱鑒曆史。是以曆代修志的人,國家必選文風嚴謹。有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的正氣,秉筆直書之人擔當。他們必須有真才實學,絕無濫竽充數者。是以:修方志者均為受尊重之文人。俗話曰:修志者不得志,得志的不修志等話語,言不符實,已為笑談。

讀一本好的方志,能開人心智,可博古通今,助人撥開迷團,在去僞存真的志書中獲得曆史的真谛。中華民族的數千年的文明史,像如今的影像視訊般地展現你的面前。拜讀優秀的高品質的方志,使人心曠情怡,神交古人,心系曆史。

清未民國的河南省學界聞人韓運章老先生,曾任河南省通志館長,是饒良地區走出去的方志大家,著述頗豐,是修志的領軍人物。

新中國成立注重史志工作:1984年任南陽地區史志辦主任的李培敬先生,1981年任駐馬店地區史志辦的邱成文先生,二位饒良人,為豫南相鄰兩專區修志做出貢獻,都有論述修志的文章傳世。

饒良人三修泌陽縣志:第一次薛公瑞先生,二次韓自步先生,均因時局不定,寫部分志稿但未成書。第三次是縣志辦主任饒良人孫群堂先生,副主編饒良籍的徐富斌,王瑜庭,田豐三位先生,他們曾任縣辦主任,局長等職,幾位曆時七年七易志稿,集大成印制120萬字的泌陽縣志。

饒良人邱應欣先生,社旗縣史志辦主任,進階知識分子職稱。主修社旗縣志,督引修撰所屬各鄉鎮地方志,他寫多本有關民俗史志的著作,是獲多種獎項的知名修志專家。

饒良人苗玉江先生,軍旅文人,主修社旗縣軍事志。社旗建縣較晚,軍事資料無存,玉江先生多方考證搜集,成書後評為南陽地區優秀軍事志。

本文從修省軍事志的韓運章老先生起篇,到修縣軍事志的苗玉江先生壓卷,連線如數家珍,真實記述饒良的各位修志文人。

一、學界聞人韓運章與河南省通志館

韓運章字自步(1879一1944年)早年在京,嗣後又遊宦河南,陝西,安徽,江蘇諸省。雖早年馳名于京津,但晚景在抗戰勝利前一年,病故于泌陽梅林中學。在戰争年代,泌陽縣國民政府組織護送,殡葬在饒良魏樓村,蓋所謂“文章憎命,”知者同慨。

從饒良古鎮走出的那些修志文人 (上)

韓運章畫像

韓自步任河南省通志館長修志的功獻。尤應記念!

早在民國十九年(I930)河南省政府根據國民政府《修志事例概要》要求:“各省應于省會所在地設立通志館,由省政府聘請館長一人,副館長一人,編篡若幹人組織之”,成立河南省通志館,歸省政府直接上司,聘請魏松聲任館長,并草拟了《編篡大綱》,時隔半年,到民國二十年九月(1931),魏松聲病故。

當時劉峙主持河南政務,省教育廳廳長李敬齋,民政廳長齊真如等人久仰韓之大名,向劉峙力介韓運章。

劉峙乍見韓運章即稱:“先生大名,久仰高義,河南舊志,殘缺不全,此次蒙先生重修,可慶得人”。是年十月,聘韓運章任河南省通志館長,時年五十三歲,韓任館長後,除在人亊上有所增添外,其餘均依舊章。

總監修:劉峙。字經扶,41歲,江西吉安人

監修:張廷休,劉鎮華,李敬齋,齊真如,萬舞,張斐然,張钫,劉耀揚,張天放,劉群士,魏少遊,李時燦十二人。(監修是:河南國民政府民,财,建,教四大廳長,及省府要員)

館長:韓運章,字自步,53歲,泌陽縣人

副館長:張藻,字淮濱,60歲,河南固始人

纂修:協修,臨時編纂,采訪,繪圖,校訂,文牍,會計庶務等六十一人。光緒十八年進士,曾任河南永城縣令,山東東阿人周雲為第一纂修。時人公認的河南省方志名家,北有李時燦,(字敏修,河南汲縣人),南有張嘉谟(字中孚,河南南陽人)中有蔣藩(字恢吾,河南杞縣人)等修志名流學者均在其内。健全了組織,在草拟《編篡大綱》的基礎上,各項工作均有秩序地開展,在韓運章的運籌下,使之編篡工作更有效地進行。

此外,通志館還聘請一些專門人才負責編篡某些專志。

如聘請張人鑒,(字照宇,河南确山人,留學美國的采礦科工程師,任河南地質調查所主任,專門編篡地質志及物産志的礦産部分)。聘請熊紹龍,(字伯乾,号桐韻齋主,河南南陽人)專門編篡明代人物志。

上述這樣一個編篡班子中,不少是選出來的河南名流學者。曾多次主篡或參加過各地修縣志,具有較豐富的編篡經驗,年齡又多在60歲以下,40歲以上,正是精力充沛出成果的時期。由于韓運章主事用人有方,加之當時又是國民黨在河南統治較為穩定的時期,就使得這個班子出了相當可觀的成果。

現将韓運章民國二十三年初(1934)辭職時向河南省政府呈報的《河南通志編篡成績一覽表》全文中摘要錄出如下:通志全書共七百二十九卷,己編未成者七十七卷,未編者二十三卷。編成計六百二十九卷。通志劃分九十八大類别,諸條落實,己成部分,正日夜趕繕,繕齊即呈。未成部分如何繼續完成,請鈞裁!(此年韓運章辭職後,通志館移交河南大學)。

韓運章主持河南通志館工作以來,曾大量征集地方文獻,這個時期尤為突出。明确規定采訪員對過去事實及現有狀況有見諸檔案者,需照檔摘抄,務将原文一一開列,以便複查。如《中州同官錄》,《河南省簡明賦役全書》河南各府,州,縣志書,以及刊刻未刊刻的河南人著述等,均征集入館。

從饒良古鎮走出的那些修志文人 (上)

如能訪求舊志孤本一種或數種者,尤為表揚其努力。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民國二十一年,河南通志館協修陳雲路旅居北京時,在北平圖書館訪得明朝成化年《河南總志》一書,系孤本。河南通志館不惜重價用四百塊銀元,商之該館,用半年時間依照原書影抄一部,為儲存河南文獻做了很有價值的工作。

河南通志館于民國二十一年四月起,編印出版《河南通志月刋》(期數未知)第一期包括論地方志的作用,發刋詞,記念通志館重建一周年的活動,韓運章的答辭,三月份編篡進度表,雜記等,以後各期辟有章則,公牍,會議記錄,工作概要,專著等欄目。

月刋論著中,韓運章加按語:蔡藩寫的,《修方志六要》今錄下,供愛好史志者領悟。

第一:國體既更,史例宜變,為适應形勢,而志乘之體為随時因革。

第二:修志應分階段進行,新舊社會交替,修志同樣面臨着相同問題,将舊志進行整理,應補者補,條條要考證清楚。

第三:體例宜嚴謹,志書修纂之始,應先定體制,而且體制要精,然後方能編篡,體例一差,全盤皆輸。

第四:考證宜精确,引文要注詳,志書最大毛病,普遍是考證不精。引文不明之處,一定糾正。

第五:藝文僅列書目,文征另附。藝文門類仿漢書藝文志,其有可存者,用章摘文體例。雜著,詩文概不收入。

第六:采訪要正确,去取要精當。修志資料是第一重要,凡事假手於人,其延誤者十之九。尤不可任人者逸為借口:故書必親閱,卷必親檢,金石碑版,圖書文字,必親自拓錄。山川城郭,村鎮古迹,必親至其地,雖一名一物之微,一話一語之細,非親見親聞,不敢臆決。采訪既博,聞見必多,不加别擇,則魚目可以混珠,石砬可以比玉。政緒非一代之循良,人物非一國之善士。

文章非不朽之作,空言虛美者,斷稿另篇,無當編摩,應歸淘汰。

方志語言,叙述要簡潔精煉。按語宜加,但要謹慎。

廣征博取文獻的李時燦,張嘉谟等先生也有文字發表在月刋。

韓運章親自編篡《河南曆代軍事記略》,是軍備志中的兵事部分。該書共八冊,第一冊封面上書有“韓自步編”四字,并钤有“韓運章印”(藍方陽文印記,現藏于河南大學圖書館,為孤本。上海,北京圖書館想調走,河大圖書館不允。(筆者在河大圖書館,聽邢慧玲研究員講說,陳隆豫管理者佐證)。

該書共三十五卷,八冊,卷一卷二春秋,卷三戰國,秦漢之際,漢七國之亂,光武中興,漢魏之際,魏嘉平以後之亂,晉八王之亂,晉五胡之亂,南北朝,陏唐之際,安史之亂,河北及淮西之亂,黃巢秦宗權之亂,宋金之戰,金及蒙古之亂,元未紅巾軍之亂,明劉七趙燧之亂,流寇之亂,清嘉慶初教匪之亂,滑縣之亂,撚匪之亂,卷三十四至三十五民國。(附鞏縣兵工廠,機器局,陸軍測量局)《河南曆代軍事紀略》對中原上自春秋下至民國二千多年的戰亊,作了詳細的叙述。中原為曆代兵家必争之地,研究中原的戰争規律,戰略,戰術,對研究全國的戰争有着重要的意義。韓運章在軍閥混戰中參贊軍機,對軍事有所關注和研究。該書現存八冊三十三卷,約五十萬言,缺民國年間二卷。

抗戰軍興,韓運章以年老體弱由汴歸裡。去饒良茨園村住,在興國寺(俗名瓦屋寺)辦學校,教導學生,惠及一方,成才者衆。

為成就老師薛之桓的遺願,縣紳王友梅等薛門學友集議成立縣志館,韓運章進城主其事。期間廣搜族譜以備參考,韓為饒良望族邱,張,李,薛等族譜撰了序言,為境内名人寫數篇祭文碑文。

他後任梅林中學教職,1944年因洩症月餘,經泌陽名醫多方診治無效,身體衰弱去世,後有人傳言别種死因,概不屬實,因他臨終前數日,子侄輩都在床前伺候。現今等書籍記載他亡年不确,應是44年,當年出生的幾人,是他命名的為憑。

從饒良古鎮走出的那些修志文人 (上)

曾經的梅林中學

他臨終時王友梅在,整理并取走他在京寫的文稿時說,給三哥印一本名《居仁堂集》的書存世,解放後王友梅被鎮,韓在袁氏總統府寫的文稿不知是以。

至今魏樓村東北的韓運章墓,及其長子中共烈士韓紹湘衣冠冢等,未被樹立為文物保護地,實為憾事。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韓芳,社旗縣饒良鎮西街人,生于一九五〇年,早年曾任鎮企業辦公會計、竹木交易所長、貿易商行經理、饒良村磚廠廠長、豫南韓愈裔傳世系譜副理事長等職,曾參與編撰《泌陽縣志》、《饒良鎮志》。現居鄭州市。

從饒良古鎮走出的那些修志文人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