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女下凡地
抱石故園人
因鋼鐵立市
因山水而美
這裡是江西“工小美”——新餘
江流彙成海
山川起為峰
今天
讓我們跟随一組照片的今昔對比
感受新餘70年的滄桑巨變
解放前,西街小豬交易市場 周瑞生攝
1950年,新餘袁河浮橋 周瑞生攝
1965年,江西鋼廠籌建 周瑞生攝
1973年,魁星閣下人們劃着小船在袁河上遊玩 周瑞生攝
70年代初期,新餘火車站廣場 周瑞生攝
1975年,江西鋼廠正在生産 周瑞生攝
1982年,齊心協力抗洪災 周瑞生攝
80年代,勝利路服裝攤點 周瑞生攝
90年代,新餘肉類聯合加工廠 周瑞生攝
90年代,新亞新商城生意火爆 周瑞生攝
1999年12月31日晚,衆多年輕人相聚在原供銷大廈門口唱卡拉OK迎接新千年的到來 周瑞生攝
這裡是新餘
東晉時
有一位叫幹寶的志怪小說家
寫了一本《搜神記》
書中記載的“毛衣女”傳說
發生在這裡
成為了後世
家喻戶曉 千古流芳的
“中國七仙女”傳說
數百年前
一位叫宋應星的科學家
在這裡撰寫了一本
蘊含天人合一、經世緻用思想的
科學巨著——《天工開物》
1930年秋季
毛澤東主持召開了“羅坊會議”
整理撰寫出一本調查巨作《興國調查》
新餘3178平方公裡、人口120餘萬
是江西省最小的地級市
也是贛鄱大地上最特别的一顆明珠
新餘行政區演變:
1949年,
新喻解放,屬袁州專區;
1953年,
新喻縣屬南昌專區;
1957年5月,
國務院公布,
将新喻改名新餘。
1960年9月,
為适應鋼鐵工業發展,
經國務院準許撤銷新餘縣設立新餘市,
由省直轄;
1963年,
由于新餘鋼鐵工業建設規模壓縮,
撤銷新餘市,
恢複新餘縣,
仍屬宜春專區;
1983年7月,
經國務院準許恢複新餘市,
并将宜春地區的分宜縣劃歸新餘市管轄。
至此,新餘市形成現在的城市雛形。
90年代,袁河兩岸 周瑞生攝
今天的袁河兩岸 周瑞生攝
1971年,城南體育場 周瑞生攝
2019年,城南體育場已改建為文化藝術中心 周瑞生攝
孔目江舊景 周瑞生攝
孔目江新貌 周瑞生攝
仰天崗下新城區舊貌 周瑞生攝
今天的仰天崗下新城區 周瑞生攝
2008年,新餘市人民醫院正在修建 周瑞生攝
2019年,新餘市人民醫院 周瑞生攝
1985年,火車站廣場 周瑞生攝
2019年,新餘北站 周瑞生攝
袁河畔魁星閣 周瑞生攝
城北新區攬勝 周瑞生攝
竹山北路綠樹成蔭 網絡圖檔
仙女湖航拍 伍榮達攝
10年,20年,30年……
時光就這樣在一個
十年接着又一個十年的流逝中
變得匆匆而無痕
今天的新餘是綠色的
是森林覆寫率51.37%的
國家森林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蜿蜒曲折的仰天崗休閑步道 趙春亮攝
太陽穿透雲層照在光伏闆上 伍榮達攝
今天的新餘是紅色的
弘揚羅坊會議精神
改革創新 實幹興餘
羅坊會議紀念館内景 來源:新餘數字文化網
今天的新餘是銀色的
因鋼立市
鋼鐵已經融入城市血脈
是轉型更新的不懈動力
2009年,新鋼公司薄闆工程投産典禮 周瑞生攝
2018年,江西沃格光電上市
今天的新餘是棕色的
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夏布之鄉
孕育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夏布繡
2018年8月30日,江西省新餘學院的非洲留學生在渝水區長林社群夏布繡博物館内學習夏布刺繡技藝
今天的新餘是黛色的
是國畫大師傅抱石故鄉
藏着水墨江南的山水
新餘傅抱石紀念館 來源:新餘數字文化網
仙女湖景色 來源:江西仙女湖微信公衆号
仙女湖山水 趙春亮 攝
今天的新餘是炫色的
央視“七夕特别節目”連續三年落戶
七夕傳統文化在這裡炫煥
2019年,央視七夕晚會在新餘錄制
仙女湖七夕老街 伍榮達 攝
夕陽下的仙女湖演藝中心 伍榮達攝
70年筚路藍縷
70年日新月異
70年見證了新餘的轉型更新
70年也見證了新餘的物阜民豐
70年,造就了一個令世人驚豔的新餘
新餘城市景色 周瑞生 攝
新餘城市景色 伍榮達 攝
新餘城市景色 趙春亮 攝
内容:光明日報全媒體總編室 光明日報記者劉夢、胡曉軍
圖檔:新餘市委宣傳部 光明日報江西記者站
責編:王子墨
編輯:賈月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