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退守台灣的國民黨空軍裡,王錫爵可謂是天之驕子。他不僅獲得所謂的“國軍英雄”稱号,更是被台灣空軍視為難得的王牌。更何況能夠得到蔣介石親自接見,這在當時的空軍是極罕見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卻在一次執行任務的時候轉飛廣州白雲機場,從此拉開了兩岸交往的序幕,成為一位破冰英雄。

王錫爵(左)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翺翔藍天實作理想</h1>
王錫爵出生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家在四川遂甯的王錫爵,抗戰爆發那一年他才17歲。也就是年輕人血氣方剛,滿懷着一腔報效國家的熱血,王錫爵考上了當時空軍學校的國中部。
也算是命運多舛,緊接着,國内的局勢發生大的變故,蔣介石被迫退往台灣,軍校也就随着遷往台灣,這裡面就有王錫爵。
面對這樣的時局變化,剛剛20歲的王錫爵一片茫然,隻能是随波逐流,跟着同學們來到台灣東港。原本想着隻是一時的戰略轉移,有誰能想到,這一去就是整整37年。
蔣介石退往台灣
後來,王錫爵以優異的成績空軍官校畢業,按規定加入當時的國軍空軍系列服役。
由于在空軍的優秀表現,接着王錫爵被派送美國進一步接受更加專業的訓練。
後來因為卓越的飛行表演,被美國黑貓飛行中隊特别招收。并開始執行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特殊任務。
1964年,美國黑貓中隊按照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指令,曾經與蔣介石有過很是緊密的合作,而首要的任務就是刺探大陸方面關于核試驗的情報,目标就是中國西北腹地。
美國黑貓空軍飛行任務
為了擷取大陸核試驗資料,黑貓中隊曾經派出兩架U-2偵察機到台灣執行此項特殊任務,而王錫爵就是其中的機長之一。
應該指出的是,能夠執行這樣極為特殊的任務,難度系數不可謂不高。首先U-2偵察機在當時是美國技術含量最高飛機,而能夠熟練掌握這樣的偵察機,在當時的台灣也可謂是寥寥無幾。
再一方面,到大陸縱深腹地擔任這樣的偵察任務,風險系數可想而知。
黑貓中隊
說不上是有幸還是不幸,上峰指令王錫爵來執行這項任務。為了擾亂大陸方面的跟蹤監視,王錫爵故意先是向南繞飛好幾百公裡,為的是混淆對方的預判,然後突然折向西北某腹地。
然而就在飛抵目标區50公裡識别圈之時,飛機上的薩姆飛彈預警器突然亮起,這個警報顯示目标地的飛彈已對準了自己的U-2。與此同時,U-2的電子反飛彈裝備紅燈爍爍。
也就是王錫爵的經驗老道,立馬趕緊調轉機頭打算狼狽逃竄。說時遲那時快,隻見一道閃光從機翼下面傳來,王錫爵暗暗叫苦,這不是飛彈推進器工作火焰嗎?驚恐萬分的王錫爵趕緊返航。
薩姆飛彈
黎明時分,王錫爵的U-2終于在桃園機場落地,這時的王錫爵才算是松了口氣,頗有點死裡逃生的節奏。
因為他知道,在當時現場,起碼有三枚飛彈正在向他飛來,稍有遲疑,哪怕是幾秒的時間,等待王錫爵的下場隻有一個,那就是機毀人亡,命喪藍天。
桃園機場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轉身民航向往祖國</h1>
憑借着在空軍的卓越戰績,六十年代末期,已經成為中校的王錫爵從空軍退役,之後被轉聘擔任台灣一家航空公司波音747貨機機長,繼續着自己翺翔藍天的飛行職業生涯。
在這個工作時間裡,王錫爵已經飛行了2萬多個小時,俨然成為技術高超并且有着豐富的飛行經驗的老機長。當然,此時的王錫爵也已算是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美滿。
然而就是這樣在一般的台灣人十分羨慕的家境,王錫爵總是感到自己的心裡缺少點什麼。
航空公司波音747貨機
常言說,月是故鄉明。盡管已經在台灣呆了37年,盡管已經從青澀成為赫赫有名的名牌飛行員,盡管有着安甯祥和的家室,但是,每每在夜靜時分遠眺遙遠的家鄉,王錫爵總感到有一種沖動在心裡。
正所謂年紀越大,思鄉越切。盡管王錫爵曾經是國民黨的一位軍人,也在刺探大陸的核設施的行動中有過自己的貢獻。然而他知道,在自己骨子裡已經深深打上炎黃子孫的烙印,這并不能因為歲月的流失而消失。
因為他知道,就在大海的對岸,年邁的父親也許還在翹首以盼,流浪在外的兒子什麼時候能夠回家盡盡孝道。
王錫爵
惦記老人,懷念故鄉,這是每一個華夏兒女曆來的情愫,王錫爵自然也不例外。
其實就是之前,經過多方打聽,王錫爵已經知道自己年邁的父親依然健在,也許正在日夜盼着自己忽然出現在他的面前,就像王錫爵對父親牽腸挂肚一樣。
由于王錫爵跑的是台灣轉飛香港的線路,也就是這個友善,早在1984年,自己已經在香港與家人有過一次會面。
盡管這次相見時間短促,但已經在王錫爵的心裡埋下回家的念頭。
時間來到1986年5月3日,這也是一個很平常的日子,然而對于王錫爵來說,可謂是關鍵的時刻。和往常一樣,王錫爵駕駛着開着波音747貨機,由新加坡起飛,還是按照以往的航線,借道香港轉飛台灣。
既然有想法,早晚會付諸實際行動。就在從新加坡起飛不久,王錫爵趁着機械師上廁所的功夫,控制了副駕駛。機械師回來一看事情有點不對,王錫爵便和盤托出自己打算直飛廣州的決定。
機械師一聽連說不妥,這不是背叛國軍嗎?這在當時可是殺頭的罪。王錫爵笑道,你是不是中國人,廣州是不是中國的城市?機械師一想也是,這香港也是中國的,台灣也是中國的,憑什麼不能直飛?
于是便勉強答應王錫爵的要求,配合機長把747給降落在廣州白雲機場。
747給降落在廣州白雲機場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台灣與大陸還處于敵對狀态,彼此已經隔絕往來長達三十年。盡管如此,大陸方面還是對王錫爵的回歸表示極大的歡迎。
747剛在白雲機場跑道上徐徐降落停穩,王錫爵就按奈不住激動的心情,急匆匆走下飛機,雙腳踏上了闊别三十多年的中國大陸。
當看到迎接自己而來的相關負責人後,王錫爵忍不住激動地大聲喊道,終于回家了,我要求在中國大陸定居,并表達自己急切要和家人團聚的願望。
其實在王錫爵的波音747飛機從新加坡起飛不久,國家民航局已經發現這架飛機偏離飛往香港的航道。也就是因為這是一家民航飛機,是以大陸空軍防禦系統隻是密切關注,并沒有啟動防禦打擊系統。
在接到白雲機場的緊急請示後,民航局為波音747飛機臨時開辟了綠色通道,王錫爵這才得以安全着陸。
時任廣東省省長葉選平的直接安排之下,王錫爵的四川老家的家人連夜趕往北京,而王錫爵也是自己駕駛着飛機來到祖國的心髒北京與家人見面。
當看到年逾八十的老父親的時候,王錫爵禁不住陶然大哭起來。因為自1948年一别,已經是37年過去。
且不說老父已經是八旬老翁。而自己不也是從當年的青澀小夥子,變成白發蒼蒼的老人。
葉選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4">王錫爵事件引來兩岸再次攜手</h1>
對于王錫爵駕機回歸,中國給出的定義是飛行員思念自己的家鄉,不得已而為之。而實質上也是想利用王錫爵駕機回歸這一契機,向台灣方面釋放善意。
畢竟和王錫爵一起的還是副駕駛和機械師,外加上22噸或為和價值不菲的747飛機,這都需要雙方加以商談才能妥善解決的。
在王錫爵駕機回來的當天,中國民航局就給台灣發出邀請,希望早一點協商解決這一問題。
因為王錫爵并不是在役軍人,又不在政治避難和洩露軍事情報的層面,純屬個人思鄉心切激情所緻,完全屬于民事方面的調解範疇。
在中國大陸一再邀請之下,後來幾經反轉周折,台灣方面終于派人來到香港,與大陸方面坐在一起,為王錫爵駕機回歸一事達成協定。
大陸方面遵從王錫爵的個人意願,同意他在祖國大陸定居,而波音747連同飛機上的貨物,以及機組的另外兩名成員也一同傳回台灣。
盡管這次關于王錫爵駕機回歸事件的妥善處理,是由台灣的華航與大陸的中航兩家公司的名義舉行談判,可誰都知道航空公司後面站着的是兩大政治集團。
長期以來,由于曆史的原因,兩岸由老死不相往來,因為王錫爵事件,已經是坐在一起商議,其實這已經是一種進步,一種曆史性突破。
在香港舉行王錫爵事件的談判,标志着海峽兩岸隔絕30多年的曆史鐵幕由此打開。
即便是相對保守的台灣輿論也認為,由王錫爵引發的這個談判的深遠意義大于事件本身的實際意義。
随着王錫爵駕機返鄉事件的妥善解決,彰顯了中國大陸為台灣老兵着想的深情厚誼,同時也折射出台灣老兵渴望回歸故裡的一種情愫。
毋庸置疑,祖國大陸寬厚地接納王錫爵回歸故裡,與老父親團聚,極大地引發了廣大台灣老兵的回鄉情結,更是從社會層面推動了兩岸的交流往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王錫爵駕機回來,可謂是是兩岸交流的一次破冰行動。
台灣老兵回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0">兩岸交融大勢所趨</h1>
當年蔣介石退守台灣,其實對于國民黨的高管來說影響并不大,因為他們有資源有能力攜帶妻室兒女。而對于一般的老兵來說,在兵荒馬亂之中匆忙離去,甚至沒有來得及與親人話别。
一晃五十年過去,不知有多少家庭為此破碎,有多少像王錫爵這樣的骨肉分離。他們隻能與妻兒隔海相望,甚至于老死不能相見,這顯然是不公允的。
值得注意的是,祖國大陸對于王錫爵的回歸表示極大的贊譽,就在王錫爵駕機抵京的當天,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田紀雲特意在人民大會堂四川廳接見了王錫爵和他的全家。
田紀雲代表祖國歡迎王錫爵回到祖國大陸定居,他肯定了王錫爵駕機回來是順應曆史潮流之舉。這一正義的舉動,表達了炎黃子孫希望實作祖國和平統一的共同願望。
田紀雲
王錫爵很是感激祖國的關懷,因為回到祖國大陸是自己一直以來的願望。
王錫爵表示一方面要回四川走一走看一看,再一個就是希望今後為祖國同胞與台灣群眾的溝通做些有益的事,更希望繼續為祖國的航空事業貢獻自己的餘熱。
後來王錫爵還擔任中國民航華北局的副總飛行師,在行政工作之餘,年逾五旬的王錫爵依然饒有興趣親自駕駛中國國際航班,繼續翺翔在藍天白雲之間。
不僅如此,王錫爵還接連擔任7、8、9屆全國政協常委,同時還是黃埔學生會常務理事,為溝通兩岸交流繼續作出自己的努力。
随着王錫爵事件得以妥善解決,事實上已經給台灣老兵帶來一線希望,這種蝴蝶效應立馬在台灣激起千重浪。
就在王錫爵駕機回家一周年的母親節這一天,數以萬計的退伍老兵集聚在一起,呼籲台灣當局立即允許回大陸探親。可以想見,當初他們這些曾經的年青一代,而如今已經步入暮年。
台灣老兵探親
曾記得有多少人還沒能等到與親人相見就已經客死異鄉,這無疑是抱憾終生。他們遙望海的對岸,時時刻刻都在期盼與親人團聚,希望落葉歸根。
其實在島内群眾也開始批評台灣的"三不"政策,需要指出的是,王錫爵駕機飛回大陸,隻不過是為了探望年邁的老父親。就連台灣立法委也認為,出于人道主義的考量,是時候應該準許回鄉探親。
1987年台灣老兵回長城
青山擋不住,燕子終歸來。經過台灣群眾的不斷抗争,台灣當局恐于來自群眾的輿論壓力,終于在1987年宣布台灣老兵可以回大陸探親。
自此以後,大陸與台灣盡管曆經艱難,還是實作了通郵通航通商的三通之路。
随着《人民日報》刊登了與台灣三通的相關報道,國務院發言人表示,祖國大陸歡迎台灣同胞回到到祖國大陸,可以回鄉探親,也可以各地旅遊,并且保證台灣同胞在大陸來去自由。
站在曆史的角度來看,王錫爵駕機回歸的行為啟動了兩岸交融的連鎖反應按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和曆史意義。也正因為于此,王錫爵的行為深得兩岸人民贊譽。
王錫爵也以此被譽為是打破兩岸堅冰的首發之人。
參考資料:
《海峽兩岸關系概論》 餘克禮 主編
《兩岸關系四十年曆程》李鵬 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