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海勇:員工就是我的家人

來源:中工網

“在外打工多年,這是最有人情味的一個工地,我們信得過史主席。”9月2日,在中建隧道重慶分公司九号線三标項目工地上,53歲的農民工譚雄這樣對記者說。

譚雄父子兩人同在項目部打工,其23歲的兒子譚帥說:“出來打工,離家時間長,在工地十分辛苦。史主席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上,都把我們當自家人。”譚帥還親切的稱呼史海勇為“史大哥”。

史海勇:員工就是我的家人

父子兩人口中的“史主席”便是中建隧道重慶分公司九号線三标項目部主持工作的常務副經理兼工會主席史海勇,從偏遠農村走出來的他,對農民工懷有深厚的感情。

為提升工地農民工幸福感,他經常牽頭組織專題會議,鼓勵項目員工進言獻策,暢所欲言,大膽發表想法;組織籌劃工會活動,增進員工感情;對接各個勞務隊伍,了解他們的困難與需求,全心全意為農民工辦實事解難題,增強團隊凝聚力。

工地上的小小“家”

38歲的史海勇,出生在河北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從小跟着父母在農村長大。由于家庭貧困,繳不起學費,同鄉的農民工親戚們都來幫助他,他們用自已的辛苦錢資助史海勇上學。現在他回想起來仍然特别的感動,這也讓他從小就對農民工有一份特殊的情懷。

一間移動闆房,一個小小的鋼架床,簡陋的衣櫃、洗臉架,這就是史海勇對農民工宿舍最深的印象。曾經在工棚裡和農民工同吃同睡的史海勇,深深體會到勞工工作的艱辛,生活條件的艱苦。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改善勞工的生活條件。

記者在項目部了解到,身兼工會主席的史海勇,組織工會成員發揮工會力量,為農民工申請生活補貼、日用物質。統一發放服裝被褥,添加了冰櫃、洗衣機、電視機、洗浴裝置,農民工來項目部打工隻需帶來洗漱用品,解決了農民工的後顧之憂。

幸福滿滿的農民工

在工地上,記者遇到了農民工羅澤洋正在和兒子交流給妻子寄錢的事情。老羅說,上個月,他們父子倆各得到了一萬元的勞動報酬。

史海勇介紹,項目部兩個标段農民工共計838人。在他們這裡,從不存在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農民工的工資比2016年增長了30%。

據了解,史海勇堅持為農民工送便當到現場,實行農民工免費就餐。為每個勞務隊伍制定了提前完成施工節點的獎勵制度。到目前為止,項目部累計發放了100萬元節點獎金。

此外,項目部每年還拿出10萬元為農民工夏日送清涼,冬季送溫暖。

帶領員工富裕奔小康

“滿身泥濘,灰頭土臉”!記者在40米深井内看到,為了順利完成九号線小龍坎地鐵站的通風口建設,史海勇和勞工們徒手搬運着渣土和建築材料。“成功的團隊沒有失敗者,隻要齊心協力沒有完不成的任務。”史海勇時時刻刻銘記着自己的工作理念。

“農民工為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身兼工會主席的項目負責人,我沒有任何理由不關心他們!”史海勇說,重慶軌道交通九号線3标小龍坎車站,需要建設七口通風安全井。由于山城的特殊地理位置,其中三口豎井必須建設在山上。在山坡位置上掘井,根本無法建成施工通道。掘井産生的渣土,建築材料的運輸、施工場地的狹窄、勞工怎麼能安全進出作業施工,這都是最大的風險和難題。

史海勇告訴記者,經與技術人員、現場勞工多方溝通,最終決定完全依靠人力搬運所有的渣土和建築材料。項目部農民工們實行24小時駐守、輪班制度。并第一時間組建了“特别行動隊”微信群,協調生産、物資供應、後勤保障等多個部門,預防和及時解決現場多個問題。經過團隊的齊心協力,150天的努力奮戰,終于完成了通風井的初步建設,為在工期内順利完成任務,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史海勇大學畢業後,走南闖北,先後參建鄭西高鐵、準朔鐵路、孟門鐵路、重慶地鐵4号線、9号線12标、3标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幹過各種崗位,技術員、技術主管、項目總工,再到如今的工會主席。不管在哪個項目哪個崗位,史海勇都争取做到最好,争一流,他用實際行動诠釋了工程人的堅毅與純粹。

據了解,史海勇先後獲得國家級科技創新獎、全國工程建設優秀品質管理小組二等獎及多項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國家、省(部)級優秀QC成果獎。

史海勇說,“我是一個工程人,除了心系工程外,還時刻挂念着農民工兄弟,每一個項目的成功都浸透了他們的努力和汗水,隻有工程幹好了,大家才能一起共同富裕。”(勞工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國 通訊員 喻洋)

責任編輯:劉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