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漫談《明公斷》,讀懂韓琪的舍身取義,感受我們的民族性格一方面,是因為兩個"好"。一是劇情設計的好,二是演員表演的好。

作者:子真文彙

《明公斷》又名《鍘美案》、《秦香蓮》,其劇本最早源自北方的梆子劇種,在平劇中也有對該劇目的移植,尤以程派為代表。

《明公斷》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講述的是北宋年間,包拯不畏權勢,執法如山,把驸馬爺陳世美繩之以法,斬殺于龍頭鍘之下的故事。

劇中"韓琪舍身取義"的橋段發生在《殺廟》一折,說的是女主人公秦香蓮的丈夫陳世美進京赴考,一去三年,音訊全無。家鄉湖廣之地時遇大災,食不果腹,公婆相繼被餓死,香蓮剪發換蘆蓆以葬雙親,攜一雙兒女千裡乞讨,進京尋夫。

在京城,秦氏才驚聞丈夫早已高中了狀元,并招為驸馬,于是便闖入驸馬府認夫。誰料,陳世美為了尊享榮華,狠心抛卻賢妻,舍棄親生兒女,趕其出門。

無奈,母子三人衣食無着、貧困交加,宿于破廟之中。這還不算,陳世美竟又派心腹武官韓琪追蹤至廟内,欲将秦氏母子三人殺之滅口。當秦香蓮向韓琪哭訴了自己的悲慘境遇,韓琪聽罷後,對其是十分憐憫加同情,最終決定,讓香蓮母子趕快離開去逃命。但韓琪自感回去又無法交差,于是便拔刀自刎而死。

漫談《明公斷》,讀懂韓琪的舍身取義,感受我們的民族性格一方面,是因為兩個"好"。一是劇情設計的好,二是演員表演的好。

既然是漫談,編者看到的又是蒲劇版的《明公斷》,是以就必要簡要說一說蒲劇。

蒲劇是我國戲曲百花苑中一個非常古老的劇種,也是編者的家鄉戲。她發源于晉南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市)一帶,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間,至今已有五百餘年曆史,亦稱"蒲州梆子”、“亂彈"等,是山西“四大梆子"之首,素有“梆腔鼻祖"之美譽,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流行在晉南、豫西及西北等部分地區。特點是慷慨激昂,節奏明亮,腔高闆急,表演風格既有粗犷豪放的一面,但又不失文雅細膩之處,尤其是擅于表現以"忠、孝、俠、義"等内容的人物情節及沖突沖突較為激烈的劇目,深受當地廣大人民群衆歡迎。

漫談《明公斷》,讀懂韓琪的舍身取義,感受我們的民族性格一方面,是因為兩個"好"。一是劇情設計的好,二是演員表演的好。

《殺廟》一折,根據劇情的設計,歸屬全劇的前半部分,并非全劇後半部的高潮戲,如"十告狀"、"三對面"等重頭戲。可是偏偏為什麼就它能單獨摘出來作為一場折子戲演出呢?并且還受到廣大觀衆朋友的喜聞樂見,至今還能在舞台上長演不衰呢?

編者以為,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才成就此一經典之劇目。

<h1>一方面,是因為兩個"好"。一是劇情設計的好,二是演員表演的好。</h1>

頭前的演出内容較為平鋪直叙,波瀾不驚。随着劇情的發展,當陳世美指派韓琪去結果秦氏母子三人的性命時,這應該是全劇第一個大的沖突爆發點。當韓琪進廟盤問了對方名姓之後,哦!原來此人正是其主子陳驸馬所要殺之而後快的仇人,于是二話不說便舉刀行兇。在雙方四人打鬥纏繞中,時而有叙唱,時而有對白,經過秦氏一番詳情相告,韓琪才知道原來他是在助纣為虐,幫助那無情無義、禽獸不如的陳世美濫殺無辜,差點釀成無法挽回的大錯。

現在知道了事情真相與來龍去脈,同時問題也來了,就是自己現在該怎麼辦?一邊是幾乎深陷絕境的秦氏母子悲痛欲絕的哭訴,身負重大冤情未及伸,實在教人同情真可憐,自己卻還追來要人家的性命;一邊是對他有知遇之恩、外加威逼的驸馬爺。到底殺還是不殺?面對此情此景,主人公心裡真是有萬分的沖突,沖突有萬分啊!殺了吧,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不殺吧,驸馬爺刀口要驗紅,回去無法交差,況且自己的一家老小還在人家驸馬爺手上作人質呢!此一情節的設計真可謂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當韓琪自刎,秦氏便手捧沾着韓義士的血迹、"驸馬府所用"标記的鋼刀作為陳氏主謀殺人的鐵證去攔路告狀,此為日後控訴陳世美十大罪狀中之兩條:一曰殺妻滅子喪天良;二曰立逼韓琪廟堂把命喪,也為包拯怒鍘陳世美提供了有力的實證,最終還是天道昭昭,正義得到伸張。

漫談《明公斷》,讀懂韓琪的舍身取義,感受我們的民族性格一方面,是因為兩個"好"。一是劇情設計的好,二是演員表演的好。

二是《殺廟》一折還最能展現一個優秀演員的基本功,特别是須生和青衣這兩個行當,韓琪在劇中屬于須生(生角)行當,秦香蓮為青衣(旦角)行當。中間又包含大段的唱腔、道白、打鬥等表演程式及場面,要求演員在打鬥中帶唱詞,唱腔中有對白,此外還有表現人物思想情情、心理活動的旦角青衣“水袖功”,生角行當中的"挺身摔背"等特技表演,這些很是考驗一個蒲劇演員的"唱、念、做、打"等基本功的好賴與否,隻有具備了如此紮實的功底,還有蒲劇那特有的慷慨激昂,腔高闆急,如泣如訴的唱腔加持,欣賞起來才讓人感覺蕩氣回腸,餘音繞梁,進而使台下的觀衆與台上的演員之間産生了強烈的共鳴。

漫談《明公斷》,讀懂韓琪的舍身取義,感受我們的民族性格一方面,是因為兩個"好"。一是劇情設計的好,二是演員表演的好。

現在,就以韓琪這個人物為切入點,稍作發掘,去探尋一點人們習以為常,甚至于是熟視而無睹的一些東西,與諸君共飨之。

劇中的韓琪作為一個小人物,以自刎這種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他雖然死了,但卻落下了一個"義"字,舍身取義的“義”。那麼何為"義"呢?這個"義”字又該作何解釋呢?編者以為,這裡的“義”字,我們應該按照“正義或道德規範的要求,作為一個人品德的根本和處世的倫理原則,做到公正、合宜”的含義去了解它。

韓琪作為一個低層級武官,應該沒有讀過多少書,教育程度也不是很高,就算他讀過一點書,但肯定比人家驸馬狀元公的文化水準可就差着十萬八千裡了,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但就是這樣的一個認字不多,文化水準也不高的小人物,卻做出了如此驚世俠義之舉,人們在感到可欽可敬之餘,心裡不禁要問,韓琪這樣做到底是為了什麼呀?

原因就在于,他雖身為低層級的小人物,但仍能夠堅持真理正義,明辨是非,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線,而且不畏權貴,去幫助更加弱勢的秦氏,極富有同情心,為了實作心中"義"的目标,甚至不惜舍棄自己的寶貴生命。

漫談《明公斷》,讀懂韓琪的舍身取義,感受我們的民族性格一方面,是因為兩個"好"。一是劇情設計的好,二是演員表演的好。

早先之時的農耕社會,戲曲作為一種文化藝術表現形式,大多用來懲惡揚善,淨化社會風氣,有教化之功,其内容大多源于現實生活,後又經過曆代藝人不斷加工錘煉,最終才形成了如今的一部又一部經典劇目。

隻有用曆史的眼光去審視和體會,細嚼慢品,便會豁然。

再聯系到現實,從古至今,一個接一個、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他們

為了追求真理,身體力行地去維護道義倫理,不惜抛頭顱、灑熱血。

遠的如齊太史之簡,晉董狐之筆,唐顔杲卿斷舌,宋文天祥就義等;近世則有鄧世昌、趙一曼、楊靖宇、趙尚志、董存瑞、黃繼光等英雄事迹,不勝枚舉。

他們雖然都犧牲了"小我”,但最終卻成就了"大我",都為“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的人物,名垂青史,使後來者景行維賢,他們死有所值,死得其所。

是以,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太史公就說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的千古名言。

毋庸置疑,“韓琪們”的死肯定屬于前者。這何嘗又不是對那些飽讀詩書,道貌岸然,從小就受所謂聖人教誨的“陳驸馬們"的莫大諷刺與無情鞭笞!

這難道不正是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之性格的集中展現麼!

正是因為有了千千萬萬個秉持正義、堅守底線、不畏強權、大義參天的"韓琪"們,才使得我們這個綿延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偉大民族具備了正氣凜然,同情弱者,反對強權,不懼霸淩的性格特質,且永葆長盛之态,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世所罕見矣。這些都是刻在骨子裡的東西。

末了,作為票友,用戲台楹聯一幅作為本章的結束語:

社稷安危且來台下觀究竟

人生榮辱常到戲中問去從

漫談《明公斷》,讀懂韓琪的舍身取義,感受我們的民族性格一方面,是因為兩個"好"。一是劇情設計的好,二是演員表演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