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圖檔進入投票頁面↑
封面新聞記者朱興芝 周麗梅
10月25日,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主辦的“國際範、中國味、巴蜀韻——尋找2021成渝文旅新地标”大型活動評選投票通道正式上線,吸引了衆多網友關注,形成了一股持續的投票熱潮。
“活動點燃了成渝地區文旅發展的助推器,打響了新地标的知名度。新地标的選擇與産生,提升了成渝文旅的受關注程度,吸引國内外大衆到這些新地标去打卡,讓成渝文旅地标傳播的速度更快、效果更好,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豐潤文化滋養。”四川旅遊學院副校長白潔為“尋找成渝文旅新地标”點贊,她認為,“尋找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為促進成渝文旅研究和實踐提供豐富素材,拓寬了研究和實踐的視野思路。為全面提升巴蜀文化影響力、文化旅遊吸引力和文旅産業競争力的後續研發和建設,注入了内容的廣度和文化的厚度。
推薦網友去“休閑美食文化園”打卡
“四川旅遊學院既是旅遊景區又是研究旅遊發展的場所,文化與旅遊相得益彰,是傳播優秀巴蜀文化、提升旅遊修養的最佳選擇。”白潔最想給網友們推薦的打卡地,是坐落于龍泉山下的四川旅遊學院。鮮少有人知道,這所國内首個以“旅遊”命名的全日制普通大學高校,隐藏着許多值得打卡的地方。
據白潔介紹,校内建有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休閑美食文化園,入圍了“2021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候選名單,該文化園融美食體驗、休閑運動和旅遊觀光為一體,将高等教育與文化旅遊相結合,實作了景區和校園的高度融合。校園内還建有高爾夫球場、攀岩運動場、唐球練習場等休閑運動場地。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說到巴蜀文化,不得不提川菜。飲食是旅遊的重要元素,四川旅遊學院一直都緻力于弘揚中華優秀飲食文化,特别是弘揚川菜文化,在今年被準許認定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川菜烹饪技藝”的保護機關,擁有了一張國家級的非遺名片。學校建構了川菜标準體系,從川菜基本工藝、菜點品種制作工藝、餐飲服務和烹饪技術用語及菜名翻譯等方面研究制定了系列标準,包含了國家行業标準2項,地方标準6項,其中“川菜烹饪工藝”和“川點制作工藝”兩個地方标準已更新為行業标準,為推動川菜産業化和國際化發展奠定了重要的規範化管理基礎。
以“文化+旅遊+”“智慧+旅遊”推動跨界融合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推動成渝文旅融合發展是《綱要》的一個重要部分,《綱要》提到要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要“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這是推進傳統文化保護複興的戰略選擇,是充分挖掘巴蜀文旅資源的重要舉措,是打造以文化旅遊為龍頭的國家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示範區的有效手段,是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争力的國家特色文化旅遊産業發展帶的重要載體。如何更好地推動成渝文旅融合發展?白潔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推動實施川渝文化旅遊建設的一體化工程。“推動成渝文旅融合發展不是兩個城市及地區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一體化的系統工程。”疊代文旅新業态,通過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達到1加1大于2的效果。比如推動文化旅遊服務标準化建設和品質體系認證,建設健康有序的文旅市場。比如建設川渝文旅精品路線、載體創新,通過兩地文旅資源的深入挖掘、合理利用,以體系化打造不斷提升川渝文化旅遊産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
推動建設文化旅遊管理體制機制成熟完善。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創新服務手段和監管方式,做好規劃指導、機制保障、産業促進、形象推介和市場監管。完善彙聚人才、資本、科技等發展要素的制度和政策,積極調動社會各界力量有機會、有管道參與興文強旅建設過程。
推動科技助力文化旅遊業态跨界融合、提質更新。培育新興文化業态,以“文化+旅遊+”“智慧+旅遊”,推動文化、旅遊與其他業态深度融合、跨界融合;以“網際網路+”,培育發展網際網路文化旅遊生态。用好用活川渝文旅的豐富題材,推出多種文化産品,運用國際話語體系和傳播載體開展宣傳推廣。
高校是促進成渝文旅融合的中堅力量
成渝是西部科技教育資源密集區,高校是發展成渝雙城經濟圈全域旅遊、促進兩地文旅深度融合的中堅力量。高校有高層次人才密集、專業優勢明顯、理論資料豐富、學術氛圍濃厚的特點,是推進成渝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陣地,是服務政府科學決策、推動成渝發展的重要力量。
白潔認為,高校應為成渝文旅發展培養必需的大量新型文旅專業人才。推動成渝文旅融合發展對旅遊業和旅遊人才的數量與素質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學校應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加強旅遊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産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效度,加強政府、高校、企業間人才培養的統籌與合作,鼓勵青年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大批适應時代發展的文旅融合的新型旅遊人才,為成渝文旅發展不斷注入人才活力。
高校要為成渝文旅發展發揮智庫作用。建設川渝優秀傳統文化、旅遊等方面專門研究機構和智庫,進一步整合研究資源,建設具備綜合引領性的學術研究平台,推出一批原創性标志性學術研究成果,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加大文化旅遊服務類的标準化建設,推動标準化的落地實施。
高校要參與旅遊産業發展的最前端,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做貢獻。比如高校與政府、企業共建文化和旅遊人才培養教育訓練基地建設,為已就業的旅遊管理人才、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提供高水準的短期在職能力教育訓練培養,提高旅遊從業人員服務意識與服務能力。四川旅遊學院為社會各類旅遊類從業人員提供中式烹調師、茶藝師、餐廳服務員、客房服務員等10各類别的職業開展各級職業技能等級認定。
高校要為文化旅遊注入文化味和文明樣。廣泛開展文旅志願者服務,鼓勵有意願有能力的大學生、專家學者等人員義務開展文旅解說、涉外翻譯等,讓人嵌入風景,讓風景也因人增采,既增強了青年人對巴蜀文化的傳承自覺,同時也讓川渝文旅中的人的展現成為最文明最有韻味的風景線。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