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的美大家都是有所耳聞的,就算沒有真的去過姑蘇城,在自小到大讀過的古詩當中,也時常出現對于姑蘇城的描寫。古代不乏對姑蘇城的風景描寫的詩人,其中便有張繼。
張繼的一首著名的《楓橋夜泊》,耳熟能詳。在這首詩當中,作者描寫了月亮已經落下之後,烏鴉在寒冷的天氣裡啼鳴,不知是詩人自己還是烏鴉,對着江邊的楓樹和漁船上的燈火憂愁地睡着了。
姑蘇城外寂寥的寒山寺,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張繼所在的客船上。這樣一個場景,這樣的詩情畫意,仿佛将人們拉回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拉回了令張繼憂愁而眠的那個夜晚。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絕唱再題</h1>
自然,如今的楓橋和寒山寺已經成為了姑蘇城的一絕,每年都有遊客到這個地方來感受當時張繼的情懷。而這一首《楓橋夜泊》幾乎也是整個唐朝楓橋的絕唱。
李白在黃鶴樓的時候,想要題詩黃鶴樓,卻看見了崔颢的題詩,寫下了“不敢題詩在上頭”這樣的佳句。
《楓橋夜泊》也是如此,因《楓橋夜泊》寫得太好了,以至于無人能模仿,卻會有無數個詩人想要超越。這樣無人超越的詩一直持續到了宋朝。
在宋朝,有這樣一位才子,名叫孫觌,他在《楓橋夜泊》面前,寫下了一首《過楓橋寺》。“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月落烏啼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
雖然,孫觌這個人在政壇上沒有什麼好名聲,甚至稱的上是一個奸臣,因他曾經诽謗過嶽飛,是以在正史上對于他的記載也沒有多少。但是他的才華是不可忽視的。
孫觌在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就得到了大文豪蘇轼的賞識。當時蘇轼去孫家做客,因為當時蘇轼被貶常州,在孫家借了一間茅草屋借住,蘇轼的才學是遠近聞名的,孫家偶爾也會讓孫觌跟着蘇轼學習。
年幼的孫觌在寫先生留下的功課,當時蘇轼一時興起,就問了孫觌幾個問題。孫觌雖然年幼,但是很聰明,蘇轼當時便和孫觌的父親說,這孩子将來一定能成才。
後來孫觌果然做了官,但是隻在官場之中得意了一段時間。北宋重文輕武,有很多有才學的文官,孫觌雖然頗有才學,但是在曆史上上的文壇大佬們面前卻顯得不值一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潦倒一生</h1>
他在年少時聞名,不管是盛京還是他所在的地區,能被蘇轼這樣的大文豪賞識,大家也對他期望很高。但是“傷仲永”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孫觌雖然沒有“仲永”那樣完全荒廢,但是不管再有才華的人,也怕“捧殺”二字。
孫觌聞名之後,孫家門庭若市,小小年紀的孫觌被人衆星捧月般地稱贊着,心裡也漸漸地有了一些驕傲,但是孫父也深知“傷仲永”的故事,是以,小孫觌就算是再驕傲,在父親這裡也會受點打擊。
說來他到底還是有天賦的,十幾歲就考中了進士,二十多歲就在官場上開始混。因小時候被蘇轼賞識的事情使得大家對他也很好奇,就包括當時的皇帝也是這麼想的。是以他上任之後,就負責了文書友善的工作。
那時候值北宋晚期,朝廷腐敗,貪官橫行,孫觌一開始還是想要做一個清官,造福百姓。可惜的是,當時的北宋已經爛到了骨子裡。而孫觌其實也并沒有什麼太大的真才實學,更加沒有什麼權勢。
這樣的孫觌怎麼在官場裡混?眼看着朝堂上根本就沒有他說話的份,這個小官也一直做到了中年,還是沒有什麼起色,身邊和自己同年考進來的官員都升了官,自己還是一個小小的文職。
想要升官的孫觌漸漸地開始依附他人。但是他依附的也不是什麼正人君子,倆人之間隻是互相利用罷了,在達到目的之後,那些人就毫不留情的抛棄了孫觌。
後來他又同一個秦桧一流的人交好。和這樣的人孫觌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好,他漸漸向奸臣一行靠近。
嶽飛當時戰功赫赫,作為秦桧一黨當中的小人物,他想要在“上頭”面前有個說話的份,就開始诽謗嶽飛。當時朝堂之上文官們大多數都對秦桧的權勢有所顧忌,就算是真的有幾個“良心發現”的人,也不敢為嶽飛說話。
更何況還有很多像是孫觌這樣依附權貴的人,朝堂上也幾乎是一邊倒。牆頭草的孫觌一直依附别人依附了幾十年,後來依附的這個人,也再一次政變後抛棄他了。直到晚年的時候,孫觌才離開了官場。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2">悔恨之詩</h1>
他一生在官場之上,都是依附别人生存的。告老還鄉的時候,他也回顧了自己在官場上做下的種種。孫觌也還算是有點良心,悔不當初!在楓橋邊上,寫下了這首《過楓橋寺》。
“白首從來一夢中”,或許孫觌回想自己的一生:五歲就得到了大文豪蘇轼的賞識,原本也可以專心文學,但是畢竟年少,多少有些輕狂。在官場上,也不懂得什麼為官之道。
因為年少時沒有專心學習,以至于後來在官場上也沒有什麼真實的才學,也沒有一心為民,反而結黨營私,殘害忠良。後來還被同黨迫害,落得個晚年凄涼的境地。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如同一場夢嗎?
“青山不改舊時容”回到家鄉之後,家鄉的青山依舊,但是自己已經不是少年了,已經變成一個垂垂老矣的老叟。而自己在官場上走了一遭,沒有任何貢獻,也沒有什麼功績,就連青史都不願提及。
“月落烏啼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來到這有名的寒山寺,卻也是無限風景。他不知張繼看着眼前的風景不知是因為什麼愁,他自己卻是不看着風景也是愁上心頭。
在整個大宋,能讓他出名的恐怕也隻有晚年寫的這些詩了,在官場上他就像是一個跳梁小醜,直到後來“落葉歸根”之後,他才找回自己的本心。
他的詩自然是沒有那些靠才華聞名的詩人那樣脍炙人口,但是裡面是一個老者對人生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