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核武器的威力,相信對于曆史和軍事稍有了解的人都不會感到陌生,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給全人類都帶來了巨大傷害的戰争,最後是以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兩顆原子彈作為結束。如果當時沒有這兩顆原子彈,那麼戰争結束時間說不定會繼續往後推遲,而原子彈本身的威力也震撼了世界。
人類曆史上從來沒有哪一種武器,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完全摧毀一座城市,會給所有文明痕迹和生命本身帶來巨大的傷害。是以,人們那之後對于核武器的運用更加謹慎了起來,至今也隻有幾個國家能夠合法擁有核武器。

中國也是合法擁核國之一,但是我們絕不會輕易地使用這種威力巨大的武器,因為我們知道核戰争一旦發生,那麼不會有哪個國家能夠全身而退,甚至是整個人類文明都會遭到滅頂之災。顯然,我們還不能夠想象有更加強大的物體降臨這個世界上,人類将會面對什麼樣的命運。
其實這樣的事情并不是沒有在地球上發生過,隻不過那時候人類還沒有出現,地球生物圈的“主宰者”并不是人類,而是另一種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動物——恐龍。說熟悉是因為我們在各處都能夠看到恐龍的化石和介紹,說陌生則是因為我們沒有人看見過真正活着的恐龍。
<h1 class="pgc-h-arrow-right">恐怖的小行星撞擊</h1>
7500萬年前,那時候的地球還是一個充滿了茂密植物的世界,在自然界占絕對優勢的是一種名叫恐龍的生物,它們屬于爬行類這個大類,有着許許多多不同的品種。恐龍雖然沒有創造自己的文明,但是卻牢牢地“壓制”住了諸如哺乳類等其他類型的生物。
但是就在看似平常的一天,一顆直徑達到了十公裡的小行星墜落在了地球上,當即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巨型爆炸。但這還不是結束,小行星爆炸激起的塵埃和碎片進入到大氣層中,遮擋了太陽光的照射,地球的氣候在之後發生了劇變,世界上絕大多數生物都在這一次的小行星撞擊事件中滅絕。
恐龍自然也不例外。科學界認為,這次的小行星撞擊是恐龍整體滅絕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巨大災難中“苟且偷生”的哺乳類和其他小型生物,最終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逐漸成為了地球的主宰, 其中也有我們人類的先祖。
從客觀結果上來說,人類還得“感謝”那顆小行星,不然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可能還是“恐人”。也有人對此感到疑惑:直徑十公裡的小行星還不足一個城市那麼大,為什麼能夠在地球上造成全球物種大滅絕的結果呢?其實,我們也許大大低估了隕石墜落的威力。
<h1 class="pgc-h-arrow-right">隕石墜落的威力為什麼這麼大?</h1>
地球是一顆規律地圍繞太陽運轉的行星,而太陽系中的其他主要行星也都有自己的軌迹,大家互不打擾。但是,宇宙中同樣也存在着許多不那麼“守規矩”的天體,它們在行進的過程中會被其他天體的引力捕獲,進而産生撞擊,是以行星往往都是“傷痕累累”的。
地球自然也不例外,靠着自己的引力吸引了大量的微小星體,但是我們卻沒有時時刻刻看到隕石墜落在地球上,那是因為地球有着大氣層的保護。大多數星體由于體積太小,在大氣層中就因為摩擦生熱而燃燒殆盡了,是以我們很少看到隕石墜落。
除了大氣層之外,月球也是我們較少受到天體直接沖擊的原因之一。今天我們能夠看到月球上到處都是隕石坑,其實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向着地球直接撞來的,月球不愧是我們的“衛星”。
當然,就算是加上了“雙保險”,也還是有一部分的隕石會降落在地球上,它們的威力之是以這麼大,是因為和一般的沖擊不同,隕石還會在墜落的時候發生爆炸,産生的沖擊波堪比核裂變。是以我們在“隕石坑”裡一般是見不到隕石的,而我們市面上能夠收集到的隕石也大多是爆炸之後的碎片。
<h1 class="pgc-h-arrow-right">為什麼隕石在落地的時候會爆炸?</h1>
我們在經過對衆多隕石的分析之後會發現,大多數隕石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鹽,其中一些還含有其他的礦物,比如鐵礦、銅礦、金礦等等。但是總體說來,這些礦物基本都是在地球上可以找到的,化學性質也十分穩定,簡單來說就隻是一塊石頭而已。
那麼為什麼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從高空墜落下來就會像核彈一樣發生劇烈的爆炸呢?原理是啥?這就要從隕石自身的“能量”開始說起了。爆炸本身就是一種在極短時間内釋放出巨大能量的過程,其本質就是一種或者幾種能量向着另一種能量轉變。
隕石從大氣層中進入地球,重力加速度讓隕石本身就攜帶有大量的動能,這些動能在碰到地面的時候就會瞬間迸發出來。我們平時看到的石頭落地沒有爆炸,是因為它攜帶的動能不夠,而隕石的速度能夠落地的過程中達到每秒數十公裡,這樣的動能自然是可怕的。
在撞擊的時候,隕石自身含有的内能和勢能都會爆發,不但會因為強烈的沖擊而讓隕石和地面上的物體變成碎片,還會在那一刹那釋放出極為驚人的熱能,是以我們看到的隕石落地就像是核彈爆炸一樣驚人。
那麼或許有人會問,隕石爆炸的能量比得上核彈的威力嗎?答案是,大體積的隕石比核彈要可怕得多了。我們假設隕石墜落的速度是每秒50千米,那麼一顆一千克的隕石産生的能量就相當于300噸的烈性炸藥爆炸了。
如果我們用這個機關去對比當年那顆毀滅了恐龍的小行星,那麼得到的結論是,相當于100億顆在廣島爆炸的原子彈。光是一顆原子彈就能夠毀滅一座城市,100億顆原子彈完全毀滅地球文明完全不是問題。
<h1 class="pgc-h-arrow-right">隕石的結局</h1>
當然,也有一些隕石并不是因為撞擊到地面的勢能而爆炸的,一些隕石在半空中就開始燃燒、爆炸,那也是因為隕石在飛行的過程中積累了足夠的能量,比如壓縮前方的空氣,進而在落地之前就爆炸了。那麼,隕石在落地、爆炸之後會變成什麼?
地球形成已經有46億年了,降落到地球上的隕石應該是很多的,為什麼現在我們能夠找到的很少,還大多都是一些降落時間比較晚的隕石呢?其實,隕石的成分很多也是我們熟悉的礦物,這些礦物在落地之後逐漸和地表融為一體,并且在地質變化的過程中逐漸消失了。
隕石本身就是形成地球的一部分。原始的地球上沒有大氣也沒有海洋,那時候有衆多的隕石降落在地球上,這些隕石為地球帶來了水分,和後來才能夠和地球内部本來含有的水分結合,形成原始的海洋,并且逐漸形成富含水蒸氣的大氣層。
除了水資源之外,地球上很多礦物也是隕石帶來的,有研究者認為地球上的金子都是“外星來客”,這一說法不無道理,因為人類曾經多次發現被稱為“狗頭金”的金質隕石。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人類如何面對隕石沖擊?</h1>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們在研究那些已經消失的古生物,或者是在研究隕石的時候可能會想,如果我們今天再遇到像7500萬年前那樣的小行星撞擊會怎樣?人類有辦法去抵擋嗎?
首先需要明白的一點是,我們現在不用坐在家裡“杞人憂天”,因為現在的天文觀測技術已經很發達了,我們的科學家不可能像恐龍一樣等到小行星都已經落下來了才發現。此前就有一個名叫“奧陌陌”的天體闖入了太陽系,盡管離地球的距離已經很遠,我們也依舊對其進行了全程的監測。
即使我們發現了一顆正在接近的小行星,也可以提前通知人們進行避難和準備,比如修建地下城市等等。盡管小行星可能會滅絕大多數生物,但這個過程不是瞬間發生的,而是在之後數百萬年的時間裡因為地球整體氣候改變而逐漸發生的。
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人類已經能夠将自己的科技水準再發展上一個台階,說不定已經可以集體去往外星避難了呢,是以我們不需要現在就開始恐慌。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語</h1>
盡管人類的生命确實是脆弱的,但是我們也不應該過于小看自己種族的生存能力。在恐龍這種強大的生物都消失殆盡的巨大災難中,我們的哺乳類先祖也頑強地存活了下來,何況是已經進化了這麼多年,已經創造了文明的現在呢?
相信即使是這樣的事情真的發生,人類的頑強和團結一定可以戰勝衆多的困難,繼續将我們的種族延續下去,最終走向更加廣闊、充滿了機遇和挑戰的宇宙空間。正因如此,我們應該繼續發展我們的科學技術,争取在大自然面前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當然,除了需要繼續發展我們的科技以外,不要“自相殘殺”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點。我們可能不會被小行星滅絕,但是我們的文明卻是有可能毀于核戰争的。一旦人和人、國家和國家之間的關系分崩離析,那麼最終承受災難性結局的也隻能是我們自己。
有人曾說“第三次世界大戰是核戰争,第四次世界大戰就隻能使用石頭和木棍了”,正是說明了這個道理。是以,我們也要珍惜自己所處的來之不易的和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