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複制”父親研究成果拿獎升學“大手拉小手”也得有邊界

作者:朱昌俊

中科院實驗室研究成果裝置,轉身變成一中學生科技競賽作品?父親的團隊專利成果和兒子的“發明”高度相似?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劉某國被曝利用自己和實驗室團隊的科研成果,供兒子劉某陽獲獎、升學。劉某陽當時的任課老師證明,該發明在研究過程中确實得到了劉某陽父親劉某國的指導和幫助,“屬于’大手拉小手’,父親的項目他也可以參與,就相當于父親搞一點東西給他做。”目前,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回應稱,已迅速組織人員對此事進行調查,後續将及時向社會回報調查結果。

從媒體的報道來看,劉某陽的多個獲獎發明确實與其父親劉某國的部分科研成果驚人相似。比如,2015年劉某陽憑借發明“便攜式霧霾污染氣體快速識别和檢測裝置”獲得多個省級、國家級獎項,并是以被合肥重點高中一六八中學錄取。但該發明在名稱、工作原理、外觀方面,均與2012年劉某國擔任主要完成人的某個科研成果高度一緻。如此大的“巧合”,難免讓人懷疑這背後的合理性。

按照劉某陽彼時任課老師的說法,這屬于“大手拉小手”。言下之意,隻是父親在兒子搞發明的過程中幫了一把而已。父親身為科研人員,給予兒子的發明活動一些指導和幫助,這無可厚非。但是,最終這項成果用來評獎,并成為升學優勢,還申請為專利,這背後父親的“指導”程度,顯然要遵循科學發明的倫理規範。至少從曝光的資訊看,兒子的發明成果幾乎與父親的科研成果形成“複制”關系,這逾越了基本的科研活動規範,也很難被大衆所接受。說得好聽點,這可能是父親的介入程度過深,說得嚴重點,則或就是兒子借父親及其團隊的科研成果“為我所用”。當然,究竟真相如何,還需要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給出一個公正的調查結果。

此外,頗耐人尋味的是,劉某陽所申報的發明專利和其父此前的兩項發明成果高度相似,并且還斬獲了多個獎項,為何這個過程中,沒有人或者是評獎機構發現蹊跷?比如,2015年,13歲的合肥國中生劉某陽因發明便攜式霧霾檢測裝置,獲得第30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此外,劉某陽還憑借“第30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被合肥一六八中學錄取。這些獎項的出爐過程,以及錄取資訊都是公開的,但直到數年後才以“被曝”的方式将其中的蹊跷抖落出來,這裡面可能存在的專利稽核機制失靈乃至相關方面的刻意“沉默”現象,尤為值得深思。

從呵護人才的角度來講,我們或許真心希望,劉某陽名下的科研成果,都是來自其自己的創意和能力,而其父親的角色僅僅隻是一般意義上的指導者。但是,面對大量無法隻能用“巧合”來解釋的疑點,相關方面确實需要作出客觀公正的調查和回應。它不隻是關系到一位“神童”的真相,也不隻是關系到相關發明專利稽核機制的嚴謹與否,而是涉及大衆對于社會公平公正的觀感與信任。

要知道,這起事件令很多人條件反射般地想到“拼爹”一詞。甚至有網友表示:“這種情況,組織的人明白怎麼回事,參加者也明白,招生的學校也明白。說白了,這種比賽就是他們這個階層利用現有規則給自己孩子升學的工具,防止直接錄取吃相太難看。”這般網友言論或許有習慣推定的嫌疑,但其所反映的某種大衆情緒,不可不察。而要讓更多人告别這種習慣推定,就需要從每一起個案的公平調查處理開始。(朱昌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