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阿拉伯半島東部的卡達絕大部分領土均被波斯灣所圍繞,僅有南部地區與沙特阿拉伯接壤。卡達國土面積11521平方公裡,截至2018年的人口統計資料為264萬。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截至2018年我國北京市的面積是16410.54平方公裡、人口2154.2萬,也就是說卡達的面積隻有北京市的70%左右、人口更是隻有北京市12%左右。就這264萬人口還并非擁有卡達國籍的公民,而是将常住于此的計算在内的外籍勞工也計算在内的。事實上真正的卡達公民隻有四十多萬人。

就是這麼一個還沒我國一個城市大的卡達卻創造了1676.05億美元的GDP總量,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55位,而人均GDP更是常年排名世界第一,早在2010年卡達的人均國民收入就已突破9萬美元。卡達實行全國免費的醫療和教育,卡耐基·梅隆大學、巴黎高等商學院、康奈爾大學威爾醫學院、德州農工大學工程學院、弗吉尼亞州立大學藝術學院、倫敦大學學院等歐美名校都在卡特爾設有自己的分校,這使卡達公民可以就在自己家門口就讀世界級名校。
值得一提的是卡達的社會福利政策并非單純隻針對本國公民,而是對生活在其境内的264萬常住居民都适用。2006年多哈亞運會、2011年亞洲杯足球賽的舉辦使卡特爾在國際體育界的影響力得到提升。2010年12月2日23時38分卡達獲得2022年世界杯足球賽的舉辦權,這使卡達成為了中東首個獲得世界杯舉辦權的國家,也是繼2002年日韓世界杯後第三個獲得世界杯舉辦權的亞洲國家。然而20世紀初的卡達卻完全沒如今這樣的繁華。
卡達屬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幹燥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僅75.2毫米不僅沒有地表天然水源,連地下水資源都非常匮乏。缺乏淡水資源的卡達存在着工農業生産的天然嚴重劣勢,是以曆史上卡達沒能像美索不達米亞、伊朗高原、尼羅河谷地等地一樣形成曆史悠久的本土文明,在漫長的古代曆史長河之中這裡隻生活着為數不多的遊牧部族。直到公元7世紀這裡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帝國分裂解體後這裡成為各方地緣勢力争奪博弈之地,直到1555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征服。
卡達在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291年之後當地一個阿拉伯部落的酋長薩尼·本·穆罕默德建立了卡達酋長國。1882年英國開始入侵卡達,1916年英國迫使卡達酋長接受成為英國保護國的條款。1971年卡達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獨立後的卡達實行名義上的君主立憲制,埃米爾(即國王)作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由阿勒薩尼家族世襲并在内閣和協商會議的協助下行使權力。内閣和協商會議雖然名義上具有“獨立性”,但内閣全部由皇族成員擔任。
協商會議雖說有權審議立法和向内閣提出政策建議,但其全部35名組成人員均由埃米爾任命。盡管相比公開實行君主專制的鄰國沙特而言:卡達有一部成文憲法,但卻禁絕任何政黨活動,公民選舉更是奢談,其實卡達的“君主立憲”不過是幌子罷了。1972年2月22日卡達獨立後的首任埃米爾艾哈邁德被廢黜,其堂弟哈利法出任埃米爾,哈利法之子哈馬德成為王儲并擔任國防大臣。别看卡達隻是一個彈丸小國,然而内部還分成不同的部族。
哈利法政變上位之後試圖獨占卡達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資源。這引起了當時卡達國内一些部落首領的反對,哈利法把當時反對自己最厲害的那個人投入監獄,然後把這個人的家人流放到了科威特。哈利法試圖以此警告反對者,然而他沒想到若幹年後這個人的女兒會給自己的國家帶來怎樣的改變。這個人的女兒名叫莫紮。15歲那年莫紮得以重返故土。18歲時莫紮在卡達大學修讀社會學。大學期間的莫紮遇到了當時的王儲哈馬德。對莫紮一見鐘情的哈馬德随即展開了熱烈的追求。
任何女子面對一國王儲的追求都不可能視而不見,然而正是這位王儲的父親把莫紮的父親送進了監獄,而且這位王儲在此之前已有一位正式的太子妃,是以莫紮嫁過去也隻是一位側妃。在正常邏輯下将來王儲繼位之後太子妃成為王後,而莫紮依然隻是一名普通妃子。況且嫁不嫁得過去還兩說:當哈利法國王得知自己的王儲居然要娶自己的仇人之女為妻時自然是極力反對的。是以這樁婚事能不能成取決于兩個前提條件:莫紮願不願意嫁給哈馬德;哈利法國王會不會松口。
故事并非如想象中狗血的“宮鬥劇”:莫紮并非依靠美貌的花瓶,哈馬德也并非莫紮的墊腳石。哈馬德在卡達大學做通路時莫紮正是學校的風雲人物。就是從那時起哈馬德被她獨特的氣質深深吸引。從小受西方教育的哈馬德不是一個沾染了諸多王室貴族陋習的媽寶男,而是一個緻力于改革的軍事将領。莫紮同樣懷着改變這個國家的信念,是以哈馬德就成為了她心中可以并肩作戰的伴侶。莫紮知道隻要嫁入王室就會離自己的目标更近一步。
莫紮毫不猶豫就接受了哈馬德的求婚,而另一方面老國王最終也沒能拗過兒子,于是莫紮就這樣成為了卡達王儲哈馬德的第二任妻子,與此同時她的名字也成為了謝赫·莫紮。哈利法國王盡管同意了這樁婚事,但他不可能不對謝赫·莫紮這個仇人之女抱有戒心。哈利法國王同意這樁婚事的前提條件是:莫紮的親人不得出現在婚禮上,而由王儲的正室代替莫紮的母親在婚禮上護送她。莫紮王妃剛嫁入王室時身為公公哈利法就對她發出了的警告:“你最好能認清自己的位置”。
除了公公哈利法之外最敵視莫紮的恐怕就是哈馬德的正室夫人了。哈馬德和正室夫人是典型的政治聯姻:太子妃有一個背景強大的娘家,但太子哈馬德并不喜歡她。也正因為如此使這位太子妃對莫紮格外嫉妒。太子妃曾嘲諷莫紮的出身道:“粗陋的沙粒培養不出閃光的珍珠,你應該到監獄裡陪你可憐的父親”。莫紮則回應道“荒原上的蛇鹫如何懂得欣賞珍珠?我會向你證明王宮是最适合我呆的地方”。孤身一人嫁入仇家的莫紮心情忐忑的,但她知道隐忍是她唯一的選擇。
在莫紮的一生中并未出現電視劇中的狗血宮鬥橋段:她嫁入王室後從未使自己陷入與哈馬德的其他妻子的争寵之中。她知道自己不僅是要成為這個家的女主人,還要掌握一國王妃的真正的身份和權力。在宗教氣息濃厚的中東國家女性是受到諸多限制的,以緻于前兩年沙特允許女性開車上路還成為國際新聞。作為沙特鄰國的卡達同樣是一個宗教氣息濃厚的國家,然而莫紮卻從嫁入王室之日起就始終保持着自己特立獨行的風格。她的獨立和強大卻讓王儲待她更加不同。
盡管莫紮從不主動與哈馬德的其他妻子争寵,然而恰恰正是她特立獨行的風格使哈馬德對她更近青睐,是以哈馬德每次出行都将莫紮帶着身邊。莫紮的大方得體和不俗的時尚品味使她在中東國家被根深蒂固的傳統壓制地死死的女性群體中熠熠生輝。當其他中東女性還用面紗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之時莫紮卻被全世界公認為時尚達人:名利場雜志就曾把她評為2015年最會穿衣的的女性。采珠業是卡達的一項重要産業。當又一個珍珠采集季節來臨時莫紮敏銳地捕捉到海灣國家的時尚風向。
莫紮主張用成色差的珍珠加工低廉的生活用品,由此打開了珍珠銷售的新領域。莫紮就這樣開始涉足采珠業。有一次她淘到了一顆天然黑珍珠。由于公公哈利法獨愛珍珠,是以莫紮用這顆珍珠從他手中換到100萬美元。這100萬美元成為了莫紮商業路上的第一桶金:莫紮用這筆錢開始進行人工珍珠養殖業。莫紮逐漸在男權至上的中東國家裡掌握了自己的話語權。她開始成為了卡達在國際政壇上的代言人,也成為了王儲哈馬德心目中最不可取代的女人。
後來哈法利國王為安撫國内的一個部落就要求王儲哈馬德再締結一樁政治婚姻。哈馬德答應再娶,但同時他開出條件:讓莫紮擔任王儲家庭事務主席,全權負責管理自己的财務和投資。由此莫紮開始招兵買馬:她成立了王室首個私人投資集團,由自己擔任總裁,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資金運作。至此莫紮已積累起豐厚的身家,然而她和丈夫改革國家的理想仍未實作。1995年6月27日哈馬德在莫紮的支援下趁其父哈利法在瑞士日内瓦度假之際發動政變奪取埃米爾之位。
此時的謝赫·莫紮已不是丈夫身後的妻子,而是真正站在丈夫身邊的皇室王妃。她終于可以救出被困牢獄多年的父親,同時她還能借助王妃的身份實作自己和父親的理想:對國家進行更加現代化的改革。哈馬德上任之後最先展開的改革措施就是全民免費醫療和全民免費教育。卡達的高福利是建立在巨額石油收入的基礎之上的。卡達和科威特、阿聯酋、沙特等海灣國家一樣是靠石油出口發财緻富的。卡達和其他中東産油國一樣有一塊心病——那就是油氣資源遲早有開采完的一天。
謝赫·莫紮很早就提出:“石油和天然氣總有一天會采完。我們現在應該以石油換美元以美元去換投資和增值。當有一天我們的投資遍布世界各地時不僅能保證人民長久的福利,還能打破國土狹小的桎梏”。卡達為應對将來油氣資源被開采完的那天未雨綢缪進行了大規模的海外投資,迄今為止其規模已超過3500億美元,另外卡達也像迪拜一樣着力發展旅遊業。在這一過程中卡達成立了國家投資局,謝赫·莫紮在其中擔任重要負責人。
在房地産行業還方興未艾之時莫紮就用158億美元從倫敦南到倫敦北買下大批地産。後來的事實證明她的超前眼光是正确的:她懂得如何以最少的錢去換最大的增值空間。除了房地産之外她還瞄上了升值空間巨大的藝術品:莫紮逛了多個歐洲畫廊和博物館。當她回到卡達時總共為歐洲之行支付了4億美元。莫紮囤回了一堆當時頗受争議的藝術家的作品。這令哈馬德非常震驚,以緻于他少見地批評王妃:“你花的是國家的錢。如果4億美元買回來一堆垃圾,那麼我們将難逃譴責”。
莫紮則成竹在胸地安慰丈夫:“如果判斷失誤,那麼我将私人掏錢來進行賠償”。莫紮在世界各地的投資收購的産業有:158億美元投資倫敦地産、19億美元收購曼聯足球隊、10億美元收購意大利華倫天奴、9億美元收購倫敦奧運村.......莫紮還準備在首都多哈修建藝術博物館。哈馬德并不了解莫紮為安置畫作而興建頂尖博物館這樣的行為,然而莫紮依然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她找來世界頂尖設計師在卡達首都多哈興建藝術館。到2010年彈丸小國卡達就擁有了四座世界一流的藝術館。
卡達開始加大對藝術館、體育館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使卡達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旅遊資源,同時卡達開始利用這些場館舉辦國際性的藝術、體育活動,進而大大提升了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知名度。莫紮不僅推動了卡達的經濟發展,還建立了國家教育、科學和社群發展基金會。莫紮将世界一流的學校資源引進卡達。這位充滿野心且極具魄力的王妃的下一個目标是希望卡達的年輕人能在自己家門口接受全球最好的教育。
2008年哈馬德國王通過《卡達2030國家願景》将重視教育和研究寫入國家戰略規劃,期望在詭谲的地緣政治和全球化下培育應對時代挑戰的海灣人才。2012年莫紮宣布成立一個名為“教育兒童”的機構。該機構采取以配對基金的形式對世界範圍内6100萬無法享有基礎的孩子提供優質的教育。短短數月該機構已在非洲、亞洲及中東國家支援了惠及500萬兒童的25個項目。随着卡達在經濟上日漸富裕起來之後逐漸萌發了提升自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影響力的念頭。
卡達隻是一個彈丸小國:既沒建立齊全的工業體系,也沒一支強大的軍隊。盡管卡達靠着石油出口的巨大紅利得以成功跻身富國俱樂部,然而卡達也知道油氣資源總有開采完的一天,是以要提升自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影響力就不能隻靠賣石油。1996年2月卡達成立了半島電視台——這是一家立足阿拉伯、面向全球的國際性媒體。卡達試圖把半島電視台打造成為對外文化輸出的工具,進而提升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的知名度和存在感。
“911事件”後半島電視台因多次率先播放本·拉登和其他基地組織上司人的錄像聲明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然而也正因為半島電視台的存在導緻卡達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關系變得尖銳起來:當别的中東電視台不是講經就是拍王室起居的時候卡達半島電視台卻頻頻爆出“伊朗是不容忽視的伊斯蘭強國,對伊朗懷有敵意是不智的”“一夫多妻是應當随着時代發展而被淘汰的陋習”等足以在伊斯蘭國家引起爆炸性影響的言論,更有甚者半島電視台甚至還一度發起過關于”伊斯蘭教是否會阻礙社會進步“的讨論。
2011年中東各國相繼發生政治劇變。卡達半島電視台在此時積極報道埃及、利比亞、葉門等國的動亂,這就使卡達被中東各國視為是到處煽風點火、推波助瀾的攪屎棍。沙特、埃及等中東國家紛紛封殺卡達半島電視台,這實際上是擔心卡達半島電視台的宣傳會危及到本國的統治基礎。2017年一直緻力于提升本國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卡達終于登上了國際新聞的頭版頭條:從這年6月5日開始沙特、巴林、阿聯酋、埃及、葉門、利比亞、馬爾代夫、模裡西斯八國先後宣布與卡達斷交。
這些國家一方面逐漸限制乃至切斷與卡達的海、陸、空聯系;另一方面各國紛紛驅逐卡達外交官,各國國内的卡達公民也被要求在規定期限内離境。這場斷交風波使一向不怎麼出現在國際政治新聞中的卡達突然變成了全球熱點之一。導緻這場斷交風波的導火索之一正是半島電視台。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卡達與伊朗的關系:中東絕大多數國家都是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的阿拉伯國家,然而伊朗卻是以波斯人為主體民族的伊斯蘭教什葉派國家。
兩派之間的分歧鬥争已持續了上千年之久。伊朗由于民族宗教上的原因而受到阿拉伯國家的孤立排擠。然而身為阿拉伯遜尼派國家的卡達卻一直和伊朗保持着較為密切的外交關系,這是因為卡達與伊朗之間擁有共同開發世界最大的南帕斯爾氣田的經濟利益,而卡達與伊朗之間的親密關系自然不為其他阿拉伯遜尼派國家所容。卡達一方面與伊朗存在共同開發南帕斯爾氣田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卡達一直認為得罪伊朗這樣一個中東區域大國是不明智的。
卡達本身是小國,隻與沙特接壤,于是沙特就成為對卡達影響極深的中東大國。沙特實際上是卡達的保護國是大哥,而卡達是沙特的附屬國是小弟。沙特作為中東地區疆域、人口、經濟、軍力都相對較強的國家其實一直在謀求中東老大的位子,而與沙特形成競争對立關系的就是伊朗。向來以遜尼派阿拉伯國家盟主自居的沙特自然不能容忍卡達這個小弟與對手伊朗眉來眼去。卡達、沙特以及周邊的科威特、阿聯酋、巴林等海灣國家幾乎都是靠豐富的石油資源得以跻身世界富裕國家的行列。
海灣阿拉伯國家和伊拉克、叙利亞、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國家相比經濟上高度富裕、政治上普遍保持親美立場。然而以海灣盟主自居的沙特一直試圖扮演海灣國家對美外交關系的中間人角色,也就是說沙特希望海灣國家通過自己發展與美國的外交關系,然而卡達卻一直試圖發展自己獨立的對美外交關系,這令以海灣盟主自居的沙特感覺猶如芒刺在背。2011年中東各國相繼發生政治劇變後阿拉伯國家普遍視卡達半島電視台為煽風點火的攪屎棍。
卡達半島電視台的行為其實是得到卡達政府支援的,事實上卡達政府還曾親自赤膊上陣支援埃及穆兄會等反對派勢力。早在2014年沙特、巴林、阿聯酋等國就召回了駐卡達大使以抗議卡達對本國内政的幹涉。這其中一向以海灣盟主自居的沙特更是對卡達這種攪亂中東局勢的做法尤為惱火,于是就聯合同樣對卡達不滿的其他中東國家發起了對卡達的斷交浪潮。沙特不僅一手導演了阿拉伯各國與卡達的斷交大戲,而且一度曾集結10萬部隊準備對卡達動手。
這時美國趕緊站出來緊急叫停了準備動武的沙特。沙特、卡達、巴林、阿聯酋等海灣阿拉伯國家畢竟都是美國的盟友。美國為維護自己在中東的地緣政治利益就不可能允許這幫小弟們自己打起來。沙特在與伊朗的地緣博弈中還需要依賴美國的力量,是以一看老大出面幹涉隻好先放卡達一馬。沙特與卡達之間的軍事沖突盡管由此得以避免,然而彼此之間的外交關系依然處于緊張狀态:雙方幾乎斷絕了一切來往。直到2021年雙方關系才發生了變化。
在經過三年多的封閉之後沙特與卡達的路上口岸終于在2021年1月10日得以重新開通:沙特重新開放通往卡達的領空、陸路和海路。至此雙方人員開始可以重新往來了。當然沙特和卡達關系的破冰解凍僅僅隻是雙方關系僵硬背景下謀劃轉變的第一步而已。正所謂“冤家易結不易解”——雙方隻是盡可能在尋求妥協,然而雙方均難以改變其國内的政治立場和外交戰略。發展獨立的對美外交關系、與伊朗維持相對友好的關系在本質上都是卡達試圖挑戰沙特上司地位的嘗試。
随着卡達在經濟上日漸富裕的同時卡達也越來越希望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卡達一方面積極承辦亞運會、亞洲杯、世界杯等國際賽事,一方面支援占據加沙地區的巴勒斯坦抵抗運動“哈馬斯”。卡達這一系列行為其實都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國際影響力,然而沙特并不甘心放棄自己對海灣阿拉伯國家的主導權。老大哥和新的挑戰者之間勢必會發生摩擦。卡達當然知道單靠自己是無力挑戰沙特的,那麼借力打力就成為了卡達的現實選擇。
卡達能借助的力量其實主要就是美國和伊朗。卡達之是以繞過沙特發展獨立的對美外交就是為了削弱沙特對自己的控制,同時沙特的老對手伊朗也被卡達視為可以借助的力量。盡管卡達作為美國的盟友和伊朗處于不同陣營,但長期以來卡達相比其他海灣阿拉伯國家卻總和伊朗保持着一種微妙的關系:卡達與伊朗存在共同開發南帕斯爾氣田的共同利益,與此同時卡達也希望借助伊朗的力量牽制沙特。在未來沙特和卡達之間的關系仍将受到伊朗因素的持續影響。
以遜尼派盟主自居的沙特始終視伊朗為地區安全的最大威脅。卡達則更希望平衡來自于伊朗和沙特兩大地區強國的影響:伊朗、沙特的綜合國力都明顯強于卡達。作為小國的卡達隻有在大國之間保持平衡才能最大程度維護自身利益,否則就會淪為其中某個大國的附屬小弟。卡達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仰仗南帕爾斯油氣田的開發。如果卡達要保障天然氣開發的安全,那麼維護好與伊朗的關系就是必然選項。卡達的國家利益決定了隻能在沙特和伊朗之間盡可能保持平衡。
當初深陷斷交風波的卡達曾得到過伊朗的大力援助:伊朗一方面向阿拉伯國家喊話要求結束對卡達的全面封鎖,另一方面則通過海路和空運向卡達源源不斷地提供果蔬和肉類供應。當年伊朗援助給卡達的物資其實并不值錢,然而在當時卡達被孤立的狀态下無疑是一種雪中送炭的行為。錦上添花的幫助可能會被時間沖淡,然而雪中送炭則往往令人印象深刻。美國在伊拉克境内空襲殺死伊朗将領蘇萊曼尼後戰争形勢看起來似乎一觸即發。
這時很多國家出于對美國的懼怕不敢與伊朗打交道。卡達作為一個阿拉伯遜尼派國家和美國的盟友似乎更該在這時避嫌才是,然而卡達國王卻在這時親自通路德黑蘭并向伊朗送上援助。卡達與伊朗的這種關系令美國和沙特頗感頭疼:卡達在海灣阿拉伯國家中一向與伊朗的關系相對較為密切。在經曆2017年和2020年的兩次危機後卡達和伊朗之間的聯系得到了進一步加深:如今卡達不僅與伊朗有共同開發油氣田等經濟合作,與此同時兩國在軍事層面也有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