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的木馬,讓你忘了傷”——這也許就是旋轉木馬的魅力。坐在馬背上短短幾分鐘的旋轉,承載了兒時最無憂無慮的歡樂,以及長大後對美好時光的甜蜜回憶。難怪這個簡單平和的遊戲,曆經幾個世紀仍風靡世界、經久不衰。
1
浪漫的遊戲始于騎兵技巧訓練
旋轉木馬算得上是遊樂場裡最“老少通吃”的一項娛樂設施了,不管是浪漫的情侶,還是頑皮的孩子,隻要騎上木馬,嘴角一定會不由自主地上揚。

圖文無關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
誰能想到,這樣一個充滿歡樂的遊戲,最初并不是為了浪漫而設計,而是從拼搶激烈的戰鬥訓練中發展而來的。旋轉木馬在英文中稱為“carousel”,這個詞源于意大利語的garosello和西班牙語的carosella(均指“小型戰争”),carousel取兩者發音結合。最早的旋轉木馬原型很可能是來源于12世紀拜占庭帝國或者其相鄰的中東地區,是一種格鬥技巧訓練,被用來訓練騎兵的騎術和閃躲技巧。大緻玩法是,圍成一圈的騎兵在一個固定的平台裡輪轉,有人朝他們扔黏土球。如果騎兵成功躲開攻擊,就是獲勝者。
後來這個訓練被歐洲十字軍團發現,将其帶回本土,作為騎士的秘密訓練手段并嚴禁外傳。一段時期後,抛球訓練的方式得以改良,騎士通過拉動吊在半空中的環來代替,降低了訓練難度。
還有一些小型裝置被制作出來供貴族私享。大約15世紀,這種遊戲傳入法國國王查理八世的宮廷,并成為極具觀賞性的華麗賽事。一百多年後,到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期,此賽事更加更新,在杜伊勒宮花園和盧浮宮之間的廣場上,他曾策劃舉行了數千人出席的馬術聯賽。
17世紀末期,會玩兒的法國年輕貴族又在原有遊戲中加入了機械設施,将無腿木馬安在可旋轉的平台上,由人力或畜力拉動旋轉杆。此時的遊戲規則發生變化,騎手們必須坐在木馬上使用長劍将懸挂在頭頂上的圓環刺掉,比試誰的劍法更精準。直至19世紀初葉,這種被視為旋轉木馬雛形的手動機械傳遍歐洲。很多國家開始建造類似設施,由于當時沒有機器作為動力,旋轉不得不依靠人力或者畜力去維持。世界知名的紐約中央公園裡,第一代投入使用的旋轉木馬建于1871年,當時就是由真的馬與騾子在地下帶動而運作的。美國人甚至還一度将自行車技術應用在旋轉木馬上,算得上是當時的一項“黑科技”。
2
手工雕刻推動“旋轉木馬經濟”
19世紀,蒸汽動力出現。遊戲制造商托馬斯·布拉德肖于1863年發明了第一台蒸汽驅動的機械旋轉木馬,并在展會上展出。當時,一位記者描述它為“浮躁而奇怪”。但更奇怪的是,這種簡單的遊戲很快在歐洲國家風靡起來。由于運轉時蒸汽機會冒出白氣,彩色木馬在霧氣中穿梭,這一幕成了很多人兒時美好的回憶。
1860年至1914年,美國迎來了曆史上的移民高峰期。随着大量歐洲群眾的湧入,不僅為美國輸送了大量勞動力,而且也帶來了先進的手工技藝。
旋轉木馬就是其中之一。很多制作工廠随着移民在美國落地生根,擺脫了歐洲宗教束縛迫害的手工雕刻木馬技師們激發出前所未有的創作靈感,開啟了百家争鳴的時代。雕刀之下的美國木馬馬頭高昂,雙目圓睜,馬鬃上下翻飛,顯得生機勃勃又桀骜不馴;而同時期的歐洲,木馬基本都是一個模闆刻出來的,溫順刻闆。
1867年,來自德國木馬制造世家的古斯塔夫·鄧澤爾嘗試組裝了第一座旋轉木馬,繼而在費城開啟了自己的事業。在此後的三十多年裡,幾十家木馬制造商如雨後春筍般在美國各地湧現,推動了“旋轉木馬經濟”,最先入行的賺得盆滿缽滿。
科尼島是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的遊樂園,1875年,當丹麥木雕師查爾斯·魯弗将兩排手工雕刻的木馬和動物模型轉盤立于科尼島空地上時,人們的歡呼聲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座大型旋轉木馬的誕生。盡管它當時着實簡陋,裝飾全靠煤油燈,現場隻有一名鼓手和一名長笛手伴奏,但并不妨礙人們對它情有獨鐘。
在歐洲“出世”的旋轉木馬落戶北美地區後得到發揚光大,制造商弗雷德裡克·薩維奇根據騎馬的感覺,在木馬旋轉的同時還加入了上下起伏的玩法。不光如此,他還為旋轉木馬配上音樂功能。在19世紀末的美國,隻要木馬旋轉,歡快的風琴版《揚基歌》就會随之響起。
我國在民國時期就有了旋轉木馬,朱自清在《西行通訊》中提到哈爾濱的公園中有“電氣馬”。“電氣馬”即旋轉木馬,早在1917年上海大世界遊樂場開張時就設定了,成為許多老上海人的美好記憶。
3
公園裡必不可少的“主角”
20世紀初,電力的廣泛使用加速了美國娛樂業全面興起。僅10年時間,大大小小數百個公園拔地而起,旋轉木馬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主角”。随着競争加劇,旋轉木馬的做工越來越華麗,樣式也不限于馬,而是延伸了很多題材。特别是弗雷德裡克以海洋為主題設計了一套船類旋轉木馬,更是開啟了設計多樣化。海謝爾·斯皮爾曼公司甚至在轉台上布置出十六種動物,包括貓、狗、斑馬、鴕鳥和袋鼠等。
一般來說,木馬有三種形式:最高大的“站馬”在外側,至少有三隻馬蹄要置于平台上,身長大概150厘米左右,其裝飾華麗、雕工複雜,屬于收藏家的最愛;四蹄騰空或高高躍起的“跳馬”以及後腿落在平台、前腿躍出的“舞馬”,尺寸略小,均處于轉台内側。不過,平台上的“王者”另有其人,是同居于外側的“領馬”或“馬王”,它的神态最為“高冷”,在裝飾細節上也最講究,周身通常滿載鮮花、寶石或披挂胄甲。
與現代由鋁和玻璃纖維制成的旋轉木馬不同,當時的木馬真的是由技師在原木上一刀一刀雕刻出來的,所用到的隻有木頭、木釘和膠水。托賓·法利所著《偉大的美國木馬》一書中收錄了1899年《時代》雜志的一名記者在紐約一家遊樂園開業前參觀布魯克林木馬制作工廠時的所見所聞。文中提到,制作木馬時,工匠首先要将木頭切割成合适的木闆,然後用特制熱膠充分黏合,再将膠幹後的半成品交給雕刻技師進行“深加工”。技師的雕刀就有20多種,刀刃長短、造型各不相同,分别用來雕琢馬匹的所有細節。随後,雕刻完工部位開始裝接、固定。一匹神采飛揚的駿馬,至少要六七位專業工匠花費35個小時才能完成。這還沒有結束,在快速打磨後,原色木馬被送去油漆房等待“化妝”。畫師不厭其煩地為其多遍打底色和精磨後,才會給它刷上流行色。如果木馬需要金箔裝飾,就須增加塗膠和軟刷輕擦等過程。連挑選辔飾的顔色也很講究,既要适合馬匹本身,又得與其他木馬搭配。最後,畫師還會為整匹木馬通刷兩遍透明的亮漆,這樣,一匹合格的木馬才真正出爐。
4
木馬不再是“木”馬
慢工出細活的手工作業終究被轟隆作響的機器取代。
進入20世紀後,雕刻機一出現就被許多木馬制造商看中,雖然這個笨重的大家夥在初期隻能完成輪廓粗雕,後期仍需技師精雕細琢,但随着雕刻機功能越來越強大,需要人手工完成的事情越來越少。這樣的改變,讓商人們更加看好機器,因為隻需要簡化木馬的設計圖就能适應雕刻機,不僅降低了成本,還能提高産量。此後,有的公司還開始減少昂貴的木材用量、用便宜的鋁材來替代鑄造産品,從最初試水鋁腿、鋁馬頭直至全部身體,這種便宜又耐用的金屬馬終于登堂入室,成了後來幾十年的主流。
屋漏偏逢連陰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經濟危機接踵而至,讓旋轉木馬行業走向沒落。一家又一家王牌木馬公司倒閉,所剩不多的公司不得不更多地采用鋁制産品,還有的直接轉行。最無奈的當屬生活在底層的木馬雕刻技師,為了養家糊口,隻能放棄曾經引以為傲的手藝紛紛改行。
與此同時,那些“出道”最早的遊樂場明星旋轉木馬也進入“老齡化”,一方面是由于氣溫變化導緻木頭開裂或被蟲蛀,另一方面是長時間磨損缺乏養護。管理者對此并不以為然,隻是讓勞工用釘子、鐵皮甚至罐頭盒随便去修補木馬破損之處,不會再像技師制作時那樣精雕細琢。遊樂園營運商争相購買更刺激、更先進的遊樂設施吸引遊客,鮮有人去關注過氣的旋轉木馬。再加上時有發生的火災,旋轉木馬深受其害,很多就此被雪藏于廢舊倉庫或地下室裡。
5
“沉睡”多年後變身古董藝術品
“沉睡”多年的旋轉木馬再度回歸公衆視野時,時間已經過去幾十年。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旋轉木馬的藝術價值,甚至有人試圖尋找當年的雕刻大師,但絕大部分已經過世,他們雕刀下的木馬成了絕版。
1973年,200多名木馬愛好者聚集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組織了一個全國性的旋轉木馬圓桌會議(後更名為全國旋轉木馬協會),一起交流他們與木馬的故事。也許,每個人的童年都有一段難忘的旋轉木馬回憶,很快,這股熱情感染全美,各種有關旋轉木馬的書籍、學術論文不斷湧現,還有很多玩具、圖檔、畫冊也圍繞着木馬“帶貨”。
旋轉木馬帶着幾代人的回憶和期盼迎來了重生。那些仍然保留着木馬原作的遊樂園迅速着手對其進行修複,“殘疾”木馬終于得到專業“醫生”的治療,而不是簡單粗暴的修補。
考慮到最“年輕”的木馬也已年逾六十,是以“木馬醫生”要在盡量不破壞原型的基礎上阻止“患處”繼續惡化。通常來說,每個木馬根據傷情不同,修複用時需要三十到幾百小時不等。
“醫生”要為每個“就診”的木馬進行全面體檢,包括“外傷”和“内傷”。在不破壞漆面的情況下,“醫生”須用錐子或刻刀小心地紮入“受傷”木材表面,感受其内部是否已經腐爛。在過去經年累月的暴力維修中,有的木馬已經積累了三四十道漆層,而這些如唱大戲一樣粗制濫造的油漆與原始細膩精緻的風格截然不同,“醫生”首先要做的是将這些漆層完全清除,然後留下木胎重新打磨上色。針對那些曾被植入鐵釘、鐵皮的木馬,“醫生”得先将其拔除,然後根據“病情”鑿入木釘,填充樹脂後再用锉刀或砂紙塑形。經過數周的剝漆、雕刻、塗漆、打磨、再塗漆,“整容”後的旋轉木馬恢複了原有神采。
直到今天,仍有一些百年前的旋轉木馬在修複後正常使用。2020年8月底,東京豐島園遊樂場正式關閉時,最引人關注的就是那座“百歲”高齡旋轉木馬,不少人特意前去和它合影告别。這座木馬1907年産于德國,後被贈予美國。1969年,豐島園将沉睡于倉庫中的木馬買下并運往日本,經過專家的修複及仔細組裝後于1971年與遊客見面。2010年,它被日本機械協會認定為世界最古老的旋轉木馬之一,是世界級的重要機械文化遺産。
也有一些木馬成為古董收藏品,進入博物館。2010年9月,紐約一家拍賣行就舉辦過一個19世紀80年代真品旋轉木馬專場,号稱是拍賣界15年來首個重要的“古董動物構件”專場。50件拍品中包括了小馬、牡鹿、長頸鹿等,都是由鄧澤爾兄弟和查爾斯·盧夫等著名工匠親手雕制的。拍品估價從幾千美元到六七萬美元不等,最貴的是馬庫斯做的一隻“科尼島風格”的獅子。
6
成為城市地标的旋轉木馬
對旋轉木馬的愛,并非孩子的專利,成年人也無法抗拒。在全世界的迪士尼,旋轉木馬每天都是最早啟動、最後停止的裝置。那些遍布全世界的旋轉木馬,許多都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
旋轉木馬最多的城市當屬巴黎,在這裡幾乎随處可見,比如埃菲爾鐵塔下,市政廳前。盧森堡公園裡那座綠頂旋轉木馬始建于1879年,由巴黎歌劇院的建造者查爾斯·加尼葉設計,是巴黎曆史最為悠久的旋轉木馬。
美國加州聖克拉拉市的旋轉木馬作為“世界最大”旋轉木馬被收錄于吉尼斯世界紀錄。華盛頓斯波坎市河濱公園的旋轉木馬始建于1909年,被收入國家史迹名錄,也是美國儲存最好的手工木制雕刻的旋轉木馬之一。紐約中央公園的古董旋轉木馬于1871年開始營運,現在仍在運作。
瑞典斯德哥爾摩有一座名為“日食”的24座旋轉木馬,高度超過120米,是世界最高的木馬。
如今的遊樂場裡,無論是華麗的、夢幻的,還是刺激的、高科技的,遊藝項目應有盡有,但古老的旋轉木馬始終占據一席之地。人們對它是偏愛的,因為不管多大年紀,坐在上面都可以在旋轉中忘記憂愁,感受快樂。
延伸閱讀
旋轉木馬有了“水晶屋”
2011年,法國著名建築師讓·努維爾為位于紐約布魯克林大橋公園東河岸邊的旋轉木馬打造了一座“水晶屋”,方形的透明“水晶”圍起旋轉木馬,如同凝固了童年的歡樂與夢想。
讓·努維爾在其建築師生涯中獲得了一系列有權威性的獎賞,擅長用鋼、玻璃以及光影創造出新穎的建築,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多哈大廈等均出自其手。
這座旋轉木馬始建于1922年,曾位于俄亥俄州揚斯敦一家公園,在一場大火中被不幸燒毀。後在1984年印第安納拍賣會上,當地一名藝術家将其買下,并花了整整24年修繕。
這座“水晶屋”是用丙烯酸制成的,那為什麼不采用常見的玻璃呢?對此,努維爾解釋說,“我可以創造一個巨大的、沒有結構的玻璃幕牆,但它具有扭曲的厚度和玻璃光,我更想要這座房子擁有水晶的厚度。我希望它能成為這座城市裡一個脆弱的小紀念碑。”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郭梅
流程編輯:L00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