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在雲南省昆明市舉行的第15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上,中國向世界宣布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成立。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立也意味着生活在這裡的所有生物都将得到一個完整,連續和更廣闊的家園。

大熊貓是食肉熊大熊貓屬,是熊、大熊貓和大熊貓中唯一的哺乳動物,素有"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之稱,是我國國家級保護動物。大熊貓是中國的特有物種,主要栖息地在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随着氣候變化的加劇和人為活動的影響,最終栖息地破碎化,大熊貓栖息地被隔離成33個闆塊,相應的大熊貓種群被劃分為33個當地種群,一些小種群具有非常高的滅絕風險。
自1963年以來,卧龍、成都、四川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護區。1983年,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在四川正式成立并投入使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熊貓研究與保護機構。1987年,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成立。據了解,"難以愛、難孕、難生存"是大熊貓人工繁育的"三難關",通過卧龍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等研究機構對大熊貓進行人工繁育,在四川對大熊貓進行人工繁育, 育種、育種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克服了大熊貓"難交配、難繁殖"三大難題,大熊貓養殖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準。2003年7月,中國四川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啟動"圈養大熊貓野生訓練第一階段",将成年大熊貓向翔送至野外進行生存訓練并放生野外,這是人工繁殖大熊貓回歸野外的重要一步。
然而,保護管理機構通過制定許多政策,設定分散,重疊的規劃範圍和多頭管理,嚴重制約了熊貓保護和管理水準的提高。栖息地碎片化和島化問題尚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大熊貓種群的健康仍然受到巨大威脅。2017年1月,大熊貓國家公園系統試點項目全面啟動。這是國家主導、保護程度最高的大熊貓及其栖息地,試點地區橫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
經過四年的試點,大熊貓及其伴侶動物不僅有了家,而且有了順暢的行政制度、司法管理的創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一、整頓行政制度,打破"九龍水"局面
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于2018年10月29日上市後,四川省林業草原局于當年11月豎起了"四川省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标志,實行國家林草局和省政府的雙重上司,實行省級政府導向的管理體制。
2019年1月,四川省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7個分支機構被列入成都、綿陽、雅安、廣園、阿壩、德陽、眉山等省局,實行省行政和市(州)政府的雙重上司,管理體制以市(州)政府為主。同時,分局以下整合各類保護機構,設立管理終端。到目前為止,四川已初步形成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的三級管理體系,"省行政-管理分公司-管理站"。同時,公園邊界應合理劃定,以保護最應該保護的區域。管理制度精簡後,即使分散在省内很多地區,大熊貓國家公園也像一個整體,實行同一套嚴格的準入"門檻"和管理标準。
二、司法管理創新保障熊貓之家的底線
在試點中,四川成立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态法院,在成都、德陽、綿陽、廣園、雅安、眉山、卧龍等地設立了地區法院,組建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環境資源保護生态檢察長團隊,探索了大熊貓國家公園涉及環境資源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的"三合一"審判模式。
四川大熊貓國家公園試點規劃下面積約2萬平方公裡,占國家公園總面積的74%,涉及多個市州和各類自然保護區。以前,保護機構、權利和責任的銜接已成為管理難點。
三、"傘保護"8000多種物種共同生活建房
自試點以來,四川已投入8000萬元整合資金,完成了原有的23個自然保護區15000多平方公裡的36項背景調查、210項專項調查,基本了解了試點地區的主要保護對象和資源管理狀況。
與此同時,加強了對國家公園物種的監視和監視。四川在試點地區設定了7800個紅外熱像儀監測點,重點監測3336平方公裡的大熊貓栖息地和1668條樣線。以大熊貓為核心,四川在試點地區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保持自然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四、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綜合規劃
四川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中探索可持續社群發展機制,規劃落地"點線面"的空間布局、線上遊覽和地表保護,基本形成"人背貓"生态新格局。
具體而言,一方面,綜合運用易扶貧、土地避災和農村危險住房改造等政策,優先推動原住民居民搬遷到周邊社群集中居住。一體化,加強住區公共設施建設,減少不必要的空間開發利用。
另一方面,規劃建設一批進口社群和特色熊貓小鎮,支援沿路生态旅遊、科普遊憩、民族文化、大熊貓創造、特色農林等生态友好型産業的發展,依托國家公園生态經驗、自然教育開展接待服務,探索共管共享機制。
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告訴凱文,國家公園的建設保護了自然生态系統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同時為子孫後代留下了寶貴的自然資産。按照中央的要求,中國建立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題的自然保護區體系,這是最進階别的自然保護,基于生态系統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以實作國家所有權,全民共享和代際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