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海VS紐約,當今實力和未來發展對比上海和紐約曆史對比上海和紐約經濟産業對比:上海和紐約未來發展方向與目标對比:

作者:使用者51271294346

上海,中國最大的城市,亞太金融中心。紐約,世界金融中心。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上海和紐約曆史對比</h1>

上海VS紐約,當今實力和未來發展對比上海和紐約曆史對比上海和紐約經濟産業對比:上海和紐約未來發展方向與目标對比:

上海是一座年輕的城市,自1843年11月17日到2013年隻有170年開埠曆史。但上海地區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春秋為姬姓諸侯國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是以上海别稱“申”。

1842年,英帝國主義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将上海列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以後美、法帝國主義也相繼在上海強辟租界,那時的上海作為“冒險家的樂園”慘遭帝國主義的各種掠奪。

自由開放的環境吸引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商賈貴族、文人墨客、革命者各色人等的大量湧入,至20世紀初,上海成為當時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以及亞洲的金融貿易中心。1927年設特别市,現為中國四個直轄市之一。1958年,江蘇省的嘉定縣、寶山縣等10個縣劃入上海,上海面積擴大了10倍。

紐約港(New York Habour)是全美最大的港口,是當地經濟和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該展廳展出1609-1889年這一時期的相關物品與影像;除此之外,人們還可以通過創新的互動裝置,身臨其境地遇見“過去的紐約人”,漫步于曆史的街道。

作為一座城市,紐約擁有衆多舉世豔羨的光環:美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世界金融和商業中心,兩座最頂級的國際大都市之一,曆史上最大的移民入口城市,多元文化的标杆,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和世界外交中心。2019年,紐約被知名城市綜合雜志《Time Out》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城市之首。

1840-1865年的“驕傲之都”,以本土居民與外來移民的對抗為主題,兼有市政問題;内戰結束至二戰結束的八十年,紐約曆經“帝國之城”、“野心之城”和“逐夢之城”,先是壟斷資本與社會大衆、政府部門的沖突空前激化,随後進步主義與保守主義之争躍居首位,最後,大蕭條和羅斯福新政的沖擊将政府幹預和自由市場的沖突推到漩渦中心。

二戰後的半個世紀,紐約經曆了從“世界之城”到“威脅之城”的起落,政府與市場之争反轉,先是自由派得勢,其後保守派複興,社會沖突的焦點從社會反抗運動轉向階層對抗;21世紀以來,全球化浪潮之下的紐約經受了恐怖襲擊、金融危機等更具挑戰性的沖擊,新老沖突交錯,塑造了更具開放性的“躁動之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6">上海和紐約經濟産業對比:</h1>

上海VS紐約,當今實力和未來發展對比上海和紐約曆史對比上海和紐約經濟産業對比:上海和紐約未來發展方向與目标對比:

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别是進入21世紀以後,上海以建設“四個中心”為目标,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為抓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房,加快科技和體制創新,是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态勢,自主性增長音速不斷增長。1992年以來,上海經濟已連續12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3年,實作上海市生産總值6250.8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8%,增幅達到6年來最高水準;比1990年增長3.3倍,平均每年增長11.9%。社會生産力水準穩步提升,曾和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按戶籍人口和當年匯率折算的上海人均生産總值,1993年首次突破2000美元,1997年躍上3000美元台階,2000年再上4000美元新台階,2003年已超過5000美元,達到5642美元,繼續居全國除港、澳、台地區外各省級地區之首。财政收入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為上海經濟增長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020年,上海的生産總值達到了38700.58億元,同比增長1.7%,繼續穩居我國城市首位。上海全市下轄16個區,總面積6340.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約為2500萬。上海不僅是我國的經濟中心,同時還是金融、航運、科技等中心。

紐約是大家公認的世界之都,是美國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也是美國的金融中心,現在最大的經濟和金融中心,紐約曼哈頓的華爾街被稱為“金融”的代名詞,紐約擁有紐約證券交易所,世界500強企業中有56家的總部位于紐約,包括著名的花旗銀行、摩根斯坦利、高盛、摩根大通、美國國際集團等著名公司。在全球,紐約憑借着在金融和商業方面發揮着的巨大的影響力。

紐交所誕生于1792年,至今走過了200多年的曆史。這裡股票行情的上漲與下跌,都會與全球其他國家的股票市場産生或多或少的連鎖反應。

紐約市未來2年将面臨90億元赤字,加上失業率高企,并可能解雇2萬2000名公務員。 由于新冠大流行引發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促使州長柯谟最近聲稱要對監督紐約市财務狀況的小組加強控制。媒體報道,州紐約市的預算方向愈來愈擔心,即使削減數十億元來平衡财務,但仍面臨重大的資金挑戰。當地官員一再呼籲國會準許救助方案,但目前仍未有定案。 現在開始出現許多跟1975年相同的情況,一旦真的如此,紐約市将陷入财政困境。」

在過去20年,由于紐約市受益于強勁經濟發展,委員會每年也順利通過其年度預算。 但自新冠爆發之後,經濟情況急轉直下,6月失業率近20%。 白思豪日前形容,我們的财政狀況目前很糟糕,明年可能惡化。 我已經告訴紐約人,現在步入毫無選擇的境地。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7">上海和紐約未來發展方向與目标對比:</h1>

那麼上海作為我國第一大經濟體,未來的發展方向會在哪呢?從地鐵線路來看,上海已經非常密集,但主要集中于徐家彙、人民廣場、外灘、陸家嘴等中心城區。這些區域,必然也是上海未來最重要的發展方向。

上海中心城區的面積為660平方公裡,約占到上海全市的十分之一。公開資料顯示,上海中心城區包括了黃浦區、徐彙區、長甯區、靜安區、普陀區、虹口區、楊浦區以及浦東新區的外環内城區。

如果從發展潛力而言,中心城區的提升空間并不大。但如果以重要性以及戰略意義而言,上海中心城區必然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方向。早期的檔案中,上海就提出了重點發展中心城區的“十字軸”和沿江、沿海産業帶,并将郊區新城作為建設重點。

上海的十四五規劃中,已經展現了上海的城市核心将是一江一河區域,這一江指的就是黃浦江,而一河就是蘇州河。除了這一片核心區域外,上海還提出了五大新城的規劃。有學者提出,上海的城市配置将擁有1個中心城區和5個“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

規劃檔案中提出,上海要大力推進“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的空間新格局,把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彙五個新城打造成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

上海五大新城的定位,将使得上海在人口、科技、交通等資源上出現流動。不少網友表示,上海中心城區是上海的靈魂,而五大新城将全面拓展上海的空間範圍,是做大做強上海的關鍵。

那麼上海五大新城,哪一個最有潛力呢?目前從各方觀點來看,基本都沒有達成一緻。有學者認為,雖然南彙距離中心城區最遠,但擁有臨港産業,必然也是上海未來的主打方向。

上海VS紐約,當今實力和未來發展對比上海和紐約曆史對比上海和紐約經濟産業對比:上海和紐約未來發展方向與目标對比:

通過OneNYC2050,紐約将從建築到街道的各方面去應對全球變暖。鼓勵步行、騎行和公共交通等出行方式,同時要求小汽車更加環保。承諾撤出養老金對化石燃料行業的投資,以對抗石油巨頭(譯者注:石油公司28.9%的股份為美國國家基金所有,2014年),減少塑膠,聚苯乙烯制品和一次性物品的使用。除了可持續發展,平等也是本次規劃的目标。紐約正在為縮小貧富差距而努力,希望每個人都能被公共生活所接納,確定社群的經濟保障、尊嚴與教育資源。紐約市希望在共同前進的道路上,拉上每一個市民。

OneNYC2050旨在探索和評估紐約面臨的各種挑戰,制定戰略以應對這些挑戰,并為2050年的紐約描繪願景。同時肯定了紐約市民公衆參與的作用,認為OneNYC2050的誕生離不開紐約五大區數十場活動成千上萬市民的發聲。紐約會帶領全體市民走上強化民主、重修基建、解決教育不公和健康不公、對抗全球氣候危機和鞏固社群家園的道路。

最後,規劃從9個方面描繪了紐約市2050年的景象:

紐約人口将超過900萬,且人口構成多元化,每天超過百萬人湧入紐約工作、探索城市文化與社群,充滿活力與積極的氛圍;

紐約将做好應對氣候變化的準備,不再依賴化石燃料,城市的建築、交通和經濟将由可再生能源供能;

紐約市民将不再依賴小汽車。城市街道将變得安全且易于通行,路權将歸還給步行者,大力發展公共交通與慢行系統;

紐約市民會擁有安全、可負擔的住房。社群更加多元充滿活力,空氣和水質更加幹淨,并且有充足的公共空間;

紐約的經濟能為所有市民提供保障和機會。每個紐約人都能找到一份薪資公平、福利良好且有上升空間的工作;

每位市民都能得到醫療保障;

紐約的每位兒童都可以平等的接受優質教育;

紐約的基礎設施将更加現代、可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