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法過上想過的日子!
沒法變成理想的自己!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腦袋裡揮之不去的思維噪音!
各種噪音的常見情形
想想最近把你從計劃軌道上拉偏的原因是什麼?是時間不夠?是事情太多?是不可抗力?
十有八九是你腦袋裡無休無止又無法控制的思維噪音吧!
早上六點,戴在右手的智能手表準時震動起來。2秒後,你醒過來了。你在床上躺了5秒鐘。你沒起來。又躺了10秒。你還沒起來。又躺了20秒。你決定不起床了。
而原本你應該起床的,你應該起床後穿上跑鞋,出門跑步的!
我們來正南齊北地分析一下,到底你腦袋裡發生了什麼,阻卻了你身體的行動。
表震動了,2秒後你醒了。我承認,你還沒睡夠,但絕不至于起不了床的程度。最關鍵的5秒鐘來到了。你腦袋裡冒出了一個聲音:真的有必要每天六點起床?
這5秒内,大腦自主問出了這個很有殺傷力的問題。這是一個對行動而言最有殺傷力的問題:直接攻擊行動的意義!
既然大腦這麼應景地給出了這個問題,你的身體當然歡迎,躺在床上确實舒服一些哦!
但這個時候腦袋裡的交戰還遠沒有結束。
就在黑腦問出這個極具破壞性的問題後不到0.4秒,白腦立馬給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你不是答應自己要改變,要每天晨起鍛煉嗎?答應了的事,無論如何也得做到啊!
是哦,聽到這個聲音,你的右手指動了一下,準備撐起疲憊的身軀。
黑腦不答應了,立馬給出了回應:誰說晨起鍛煉就能改變自我啊?晨起鍛煉一點意義都沒有,純屬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是哦,感覺有道理哦,你剛剛動了一下的右手指,再次紋絲不動了。
白腦還想發出自己的聲音,但你已經漸入夢鄉,聽不清楚白腦嘀嘀咕咕講什麼了。
噪音哪來的?
本來人生可以很簡單。
設定目标,制定計劃,采取行動。
三部曲循環往複,你就可以踏上螺旋上升的人生旋梯,直至巅峰。
設定目标很ok,制定計劃很ok,可到了采取行動的時候,事情往往就不ok了。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腦袋裡揮之不去的各種噪音。
“這有什麼用啊?”
“這真是我想要的嗎?”
“太難了,搞不定啊!”
“對自己可以好一點嘛。”
“沒有更好的方法了嗎?”
“…………”
這些該死的噪音,把你剛剛制定沒多久,還冒着熱氣的計劃給硬生生撕裂了。
哪來的呢?
這些該死的噪音!
最大的可能,這些噪音來自過往的失敗經曆。
因為曾經按照計劃行動,結果卻不盡如意,甚至徹底背離,是以腦袋牢牢記住了這些痛苦的經曆,抓住不放。
每當設定新的目标,制定新的計劃,準備采取行動時,腦袋不受控制的用過往失敗的經曆評價當下的行為,各種噪音無休無止地就冒出來了。
歸根結底,噪音就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大腦不想再經曆努力卻沒有滿意結果的痛苦,是以幹脆想方設法讓你不努力,維持現狀。
維持現狀,雖然不大可能獲得成功,但也規避了失敗的風險和痛楚。
這就是大腦的特性,10分的成功和10分的失敗,大腦永遠在意的是後者。
消滅噪音的辦法
既然噪音源自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而我們凡人又控制不來自己的大腦,那消滅噪音的可能性還有嗎?
當然有,但也當然很難。
因為我們要說服自己的大腦,失敗不可怕,失敗是成功之母。
我們的大腦是幾十幾百萬年進化而來的,在不久前,也就是幾千數萬年前,一次失敗可能就意味着命喪虎口。
是以,大腦對失敗的恐懼是漫長的時間沉澱和積累起來的。
雖然進入文明社會後,失敗往往是不緻命的,但大腦的失敗回避機制還沒有認清這個現狀,還停留在叢林時代,是以想糾正大腦的失敗回避機制,告訴它并讓它真得相信失敗不可怕,失敗是成功的母親,難啊!
但不能因為難我們就放棄說服自己的大腦啊!
畢竟人生難得,短短數十年,轉瞬即逝!
如果任由大腦厭惡失敗的遺留機制阻礙我們去追求豐足的人生,吃虧的還是你自己啊!
是以,從今日起,不斷地告訴自己,告訴自己的大腦:
失敗不可怕!
失敗不會死!
失敗是成功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