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舌尖上的曆史,那些動人的宜昌美食傳說!(萬人收藏)

舌尖上的曆史,那些動人的宜昌美食傳說!(萬人收藏)

要說起宜昌的美食

那真是不勝枚舉

涼蝦、紅油小面、三遊神仙雞...

或許你品嘗過這些特色饕餮

了解它們的色香味

但你知道它們的來曆嗎?

今天宜旅君就為扒一扒這些美食背後的故事

舌尖上的曆史,那些動人的宜昌美食傳說!(萬人收藏)

涼 蝦

舌尖上的曆史,那些動人的宜昌美食傳說!(萬人收藏)

涼蝦是宜昌、重慶一帶十分常見的一種特色小吃,滑糯清爽,柔軟清甜。它用大米制漿煮熟,用漏勺漏入涼水盆中而成。因頭大尾細形似蝦,故此得名,再放置紅糖水。是絕佳的消暑甜品。

舌尖上的曆史,那些動人的宜昌美食傳說!(萬人收藏)

相傳很久以前,三峽邊居住着一戶彭氏母子。一年冬天,大雪紛飛,年邁的母親病了,很想吃一口河邊的小蝦。兒子聽後便冒着嚴寒來到河邊,想給母親撈蝦。到河邊才發現,河面早已結冰,不管他怎麼用力也敲不開冰面。心急之下他索性解開衣衫,躺在冰面上用身體融化冰面。沒多久,他昏過了去。在夢裡,一個白胡子老者對他說:你不是要蝦嗎?我教你……小夥子忽地醒來,飛奔回家按老人的方法做好小蝦,一口一口喂母親喝下,母親奇迹般蘇醒過來。

後來,小蝦制作方法在民間流傳開來,人們稱之“彭桂花涼蝦”或“孝子涼蝦”。崇尚孝道不分年代,如今涼蝦已融入宜昌、重慶等地人們的生活中。

紅 油 小 面

舌尖上的曆史,那些動人的宜昌美食傳說!(萬人收藏)

紅油小面是宜昌市民的最愛,是當地特色小吃之一。因為其湯汁濃香麻辣,呈色鮮紅,色澤紅亮,爽滑帶韌,味道鹹鮮香辣,遂得名紅油小面。

舌尖上的曆史,那些動人的宜昌美食傳說!(萬人收藏)

宜昌紅油小面源自四川小面,宜昌北門在早些時候川人雲集,紅油小面也就是從那時傳入到了宜昌本土。但是經過多年的變化,紅油小面已經成了宜昌獨特的美食!

三 峽 苕 酥

舌尖上的曆史,那些動人的宜昌美食傳說!(萬人收藏)

三峽苕酥是以三峽地區土家民間傳統食品“苕絲糖”為基礎,精選三峽地區沙土鮮紅苕(又名番薯、甘薯或地瓜)、優質鮮糯米、雞蛋為主要原料,采用土家民間傳統工藝精制而成。

舌尖上的曆史,那些動人的宜昌美食傳說!(萬人收藏)

相傳嘉靖年間,章太後來到三峽夷陵郡遊玩,見當地盛産紅苕,突出啟想。她命夷陵、長陽、長樂(五峰縣)所有食品作坊師傅三日之内做出“有苕不見苕”的糕點。

土家師傅詹多也是作坊的一員,其妻見他三日未歸,便帶煮熟的紅苕偷偷送去充饑;夫妻倆互相推讓,不小心弄破了紅苕皮,摔入糍漿中,詹多忙品嘗糍苕,味美馨香,便靈機一動,悟出了配方。衆師傅齊心合力,采用紅苕,糯米,雞蛋原料做出了“有苕不見苕”的糕點。太後嘗之,贊不絕口,遂提名為“三峽苕絲糖”。回宮後,她令人把“三峽苕絲糖”記入宮中食譜。後來,詹多特将這些配方傳于三峽民間,并流傳至今。

三 遊 神 仙 雞

舌尖上的曆史,那些動人的宜昌美食傳說!(萬人收藏)

三遊神仙雞,是湖北宜昌市一道傳統菜,系選用肥嫩仔雞為原料,經宰殺洗淨後,以整雞置砂缽用多種調味料腌漬,再加高湯及香料、冰糖等調料燒沸,然後移小火至汁濃雞熟裝盤。色亮香醇,原汁原味。

相傳,三遊神仙雞的得名,源于宋代“三蘇”。早在北宋嘉裕元年(公元1056年)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轼、蘇轍父子三人,從故鄉眉州(今四川眉山縣)赴汴京(今河南開封)應考。途經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被三遊古洞的險峻所吸引,三人同遊三遊洞時吃過此菜,感覺菜味精美,吃後心爽神怡,悠哉遊哉,樂過神仙,是以而得名。

後人為了借以揚名,便将“三蘇”所食之雞菜命為“三遊神仙雞”。後來南宋詩人陸遊,在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亦慕名登三遊洞,還汲水煎茶并題詩于三遊洞石壁。傳說也曾品食過“三遊神仙雞”美肴。

夷 陵 春 卷

舌尖上的曆史,那些動人的宜昌美食傳說!(萬人收藏)

夷陵春卷是湖北省宜昌市漢族傳統小吃。用雞蛋、面粉制成薄皮,卷入稍加煸炒的韭菜、臘肉、豆腐幹、香菌(或冬菇)等,油炸至金黃色即可食,此菜外酥内嫩、香軟可口,一般在農曆新年期間家庭自行制作,深受宜昌居民的喜愛。

據《摭言》,唐時的春盤一般是放的蘿蔔和芹菜,而富裕人家春盤的花樣就多了,除了薄餅外,還備有醬熏及爐燒鹽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粉絲、雞蛋等,用薄餅卷着吃。

在宜昌過去生活條件差,春節期間改善夥食時,夷陵春卷才會端上桌子,就算家裡條件再不好,這盤菜也是少不了的。宜昌按照自己的喜好,做出不同的味道,比如有的比較清淡,有的帶麻辣味,以滿足不同市民的口味。

紅 豔 膀

舌尖上的曆史,那些動人的宜昌美食傳說!(萬人收藏)

“天不想,地不想,隻想吃頓紅豔膀。若是吃了紅豔膀,打個飽嗝三天香。”這是流傳在宜昌市遠安縣的一首美食民謠。 紅豔膀的确不同凡響,它即異于燒膀,也有别于鹵膀,與清沌膀更是迥然不同。工藝精細獨特,集煮、炸、蒸三道火工于一身。

傳說,紅豔膀原是楚國宮廷菜肴,原名富貴膀,經三闾大夫屈原傳授到民間(遠安在楚國境内)。老百姓嫌“富貴”二字勢利,遂根據菜肴自身的特點,改名紅豔膀。現在,每年端午節時,當地老百姓還保留着用紅豔膀祭奠屈原的習慣,一如吃粽子一樣。

榨 廣 椒

舌尖上的曆史,那些動人的宜昌美食傳說!(萬人收藏)

榨廣椒,也稱為榨辣椒,它是以鮮紅辣椒和苞谷面(玉米面)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宜昌長陽土家族的風味小吃。

舌尖上的曆史,那些動人的宜昌美食傳說!(萬人收藏)

這道菜沒有離奇的故事,隻是土家族人一直延續至今的飲食習慣,在過去的歲月是因為菜少,一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或者到了冬季沒有太多的菜品拿出來炒,而且到了紅椒大量成熟的季節除了曬幹儲存就是泡,也沒有别的儲藏方法,是以聰明的土家人就發明了這道菜!

赤 花 籽

舌尖上的曆史,那些動人的宜昌美食傳說!(萬人收藏)

赤花籽又名“冰粉”、“果凍兒”。廣泛分布于宜昌、重慶等地,明膠狀飲品,口感細嫩滑爽。

宜昌位于中亞熱帶與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常出現極端高溫天氣,聰明的宜昌人發明了這種解暑佳品,宜昌話稱其為“瓷娃子”,和涼蝦一樣,是夏季常見的街邊消暑飲品。

峽 口 明 珠 湯

舌尖上的曆史,那些動人的宜昌美食傳說!(萬人收藏)

聞名中外的遊覽勝地——長江三峽,它西起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宜昌市的南津關,号稱七百裡畫廊,無山不奇,無峰不秀。峽口建有舉世聞名的葛洲壩水電站,一到晚上,燈火輝煌,似顆顆明珠。宜昌市的廚師,根據三峽雄偉壯觀的景象,構思、創制了一種以風景命名的湯菜——峽口明珠湯。

此菜用蛋清泡作峽峰,蔬菜作峰上的灌木,以清湯作峰下滾滾的江水,以魚茸制丸作水中的明珠。制作精細,形象逼真。蛋清泡浮出湯面20厘米高,象征西陵山巒,魚丸點點宛如顆顆明珠,展現出秀麗的峽口風光,使人賞心悅目。進而一嘗,魚丸鮮嫩,蛋清柔溶,湯汁鮮香,衆口交贊。現已成為宜昌創新名菜。

老 九 碗

舌尖上的曆史,那些動人的宜昌美食傳說!(萬人收藏)

“老九碗”宴極具宜昌的本地特色,席上的菜由雜燴頭子、炸相蝶子、炸春卷子、魚糕丸子、鱿魚筍子、錘碗蓮子、白肉肚子、香菌雞子、珍珠丸子九道組成,都是用大碗盛着端上桌,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在上世紀20年代,宜昌很流行“老九碗”,為了迎合喜慶宴席的需要,廚師取多子多孫、多福多壽之意,将菜名前都加了一個“子”字。在幾千年的曆史裡,受民俗、物産、地域等影響,宜昌逐漸形成了獨有的飲食特色,“原汁、鹹鮮、偏辣”,即“鮮而不腥、鹹而不重、肥而不膩、辣而不烈”。

雞 蛋 糕

舌尖上的曆史,那些動人的宜昌美食傳說!(萬人收藏)

制作雞蛋糕,選料極精,精選上等新鮮瘦肉生姜、蒜白、一起絞成肉泥,再加豆粉、荸荠丁、肥肉條、雞蛋清、食鹽等,并用水調和入籠用旺火蒸到八成熟後,趁熱抹上一層雞蛋黃,再複蒸至全熟。

相傳,三國名将關羽統兵征戰到遠安,當地父老鄉親敬仰關爺的忠勇道德,曾以雞蛋糕犒之,關爺一邊品嘗,一邊撫着美髯連聲贊曰:“美哉!美哉!”從此,雞蛋糕名聲大震,是以而流傳後世。

關于雞蛋糕,在遠安還有一道民謠:“娶妻要娶遠安女,雞蛋糕做的真好吃(方言音‘七’),正月初一吃了糕,一年到頭都吉利。”

宜昌的美食和這片古老的土地一樣

散發着迷人的氣息

在漫長的歲月中

演變成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人間美味

被來自全國各地的食客們廣泛稱贊

了解更多精彩資訊

請關注宜昌市旅遊局官方微信

愛上宜昌

部分内容整編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