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竺筷傳承人王連道: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不能在這一代丢失掉

作者:東家APP

什麼是天竺筷?

1972年,周總理陪同美國總統尼克松通路杭州,在接待宴會上面,從業人員考慮疏忽擺用了象牙筷,周總理得知,要求立即換用杭州天竺筷,即美觀又展現了地方的特色,結果效果很好,許多嘉賓臨走時都要求帶走一雙杭州天竺筷留作紀念。

宋美齡曾到杭州靈隐、天竺遊玩,看到天竺筷,簡直愛不釋手,于是購買了很多天竺筷帶回南京,并作為國禮贈送給各國的大使夫人。夫人們對這種精緻的小筷贊不絕口,天竺筷被挑剔的宋美齡看上以後,就被當成體面的國禮飛往全世界。

| 王連道(東家ID:天竺山),天竺筷傳承人

有的人的夢想很大,例如成為一個偉大的建築師,在世界各地都有可以引以為豪的标志性建築。而有的人的夢想看似很“小”,但意義深遠,例如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守藝人——王連道,他的夢想,是将近三百年的天竺筷在他的手中繼續傳承發揚下去。

天竺筷傳承人王連道: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不能在這一代丢失掉

筷子,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據今約有5000多年的傳承曆史,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圓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對應天圓地方,筷子的标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

甜·那在佛前被香火熏過百年的小徑竹

天竺筷傳承人王連道: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不能在這一代丢失掉

據傳,天竺筷的故事流傳于清朝乾隆年間,位于杭州天竺山上的天竺寺以佛教勝寺聞名四方,朝拜的香客絡繹不絕,香火盛極一時。寺内的素食供不應求,用餐的筷子也不夠,為應急之用,和尚們隻得削竹成筷供香客進餐。

因這種被削成竹筷的小徑竹生長在杭州天竺山,“天竺筷”由此得名。天竺筷是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産,至今王連道設計制作的天竺筷仍保留了最原始的制作工藝,堅持手工制作,他靈巧的雙手與溫度,賦予了天竺筷自然淳樸、健康環保、原始野趣的産品特質。一雙小小的天竺筷,因其深厚的佛緣和凝重的文化内涵,更是巧妙地濃縮了杭州及江南獨有的人文景觀。

天竺筷傳承人王連道: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不能在這一代丢失掉

王連道是浙江省天竺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杭州天竺筷技能大師。1948年出生于杭州,6歲曾進私塾寄讀,先生賜教以毛筆習字,幼年确立了人生趣向,青少年時期跟随著名書畫家王京甫、吳靜初學習書法與國畫;而後跟随藝西冷印社篆刻家餘正、李早大師習篆制印,這些藝術修養都為日後傳承發展天竺筷奠定了藝術基礎。

王連道說:“從我記事起,家裡就用天竺筷吃飯。”好像隻有在用天竺筷吃飯時才能回憶起兒時記憶中的杭州和家的味道。然而和天竺筷傳承的故事要從上世紀80年代說起,那時候剛剛改革開放,作為土生土長的杭州人,年輕時的王連道除了忙自己的事業,更熱衷于杭州家鄉名産的研究與開發,他當年改進 “杭州四寶”等創意曾獲七項中國專利。

天竺筷傳承人王連道: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不能在這一代丢失掉

然而真正接觸到“筷子”行業後,王連道才發現其中的艱難之處,曾經風靡江浙滬一帶的天竺筷業已經幾近凋零,走訪了當地很多筷廠後幾乎都處于停産或改行的狀态,有的僅僅隻剩下廠名跟“筷子”有關,為拯救“瀕危”的天竺筷這份杭州的寶貴遺産,王連道二話不說立即辭去了穩定的工作,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天竺筷的重組中來。

苦·那半生的執着堅守與傳承

天竺筷傳承人王連道: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不能在這一代丢失掉

經過一番努力和準備,在2006年王連道重組杭州天竺筷廠,王連道說自己當時做這件事隻為“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好東西,不要在我們這一代給丢失掉”,因為随着時代的快速發展,大機械生産的塑膠筷、大毛竹筷、木筷和各種一次性筷大量占據市場,傳統的手工天竺筷逐漸式微,一度瀕臨消亡。

收入穩定的王連道毅然決然的将自己半生的積蓄全部投入到保護和傳承天竺筷的事業中來,起初不僅面臨着虧損幾百萬的局面,更是被家人所不了解,因為從2006年到2009年,整整三年王連道都沒有賣出一雙筷子,根本原因在于當時他根本沒有将心思放在賣筷子上,而是整天在琢磨改進工藝。

天竺筷傳承人王連道: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不能在這一代丢失掉

王連道找到老師傅想辦法改進工藝,當地有名的老師傅們都搖頭擺手地告訴王連道,這些工藝很難改進,上一輩人都是這樣做的。王連道并不氣餒,他學習過書法、篆刻、國畫,做過車工當過金工工廠中的房間主任,擺弄裝置更是他的老本行,更精密的眼鏡和儀器都能做好,他相信,要掌握制作工藝并不困難,難的是如何把無序的手工化生産變得有标準可循,讓每一雙筷子到達餐桌時都能讓使用者感受到天竺筷的魅力和高品質,王連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筷廠裡新增了不少規矩,從“允許偏內插補點”到“第三方檢測”,很多大型工廠才有的專業規則,在筷廠的工作手冊上都能找到。僅僅是原料一項,在筷廠倉庫看到上下兩塊區域,下區放着通過檢驗的小苦竹原料,上區都是不合格的原材料,如果不仔細對比,很難看出這兩層竹子的不同之處,但是對筷廠來說,次品就是次品,原材料一定要精挑細選。

天竺筷傳承人王連道: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不能在這一代丢失掉

師傅們都說王連道對筷子的專注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就拿找原料來說,現在受保護的天竺山不能砍竹子,為了找到最好的原材料,60多歲高齡的王連道翻過十幾座幾千米的高山,在山裡一呆就是幾天,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對不同竹子的對比使用,最終選擇了天然的小徑竹做為天竺筷的原料。

在制作時保留了竹子野生的青衣,這樣生産出來的筷子不僅密度高,不易滲透油污且清洗友善,如此制作而成的天竺筷相對于其他材質的工藝筷,不再需要油漆塗料來修飾表面,還散發着自然清新的淡淡竹香,是最為天然健康的筷子。王連道說:“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和自然的饋贈,而我要做的,就是将它帶給更多的人,傳承發揚下去。”

辣·小小竹筷也需精工細作

天竺筷傳承人王連道: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不能在這一代丢失掉

一雙小小的筷子,看似簡單,在工藝制作上卻讓王連道絲毫不敢馬虎,一雙天竺筷的自然呈現,前後有二十多道工序,從最開始的砍竹(取料)、截斷、選料、蒸煮、涼曬到烙花、磨頭、裝頭、抛光至最後精裝成品,完全得靠雙手對細節細膩而又精準地拿捏,全看手藝人的匠心與造詣。而最難的要屬烙花,即設計師設計好圖案後,需要将細膩的圖案烙印在小小細細的筷身上,隻有火烙上去的圖案才能經久不褪、古色古香,然而這個環節對匠人的手工技藝要求極高,手勢輕了則烙不出圖案,重則燒焦筷身。

天竺筷傳承人王連道: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不能在這一代丢失掉

“匠人給予生命,文人給予靈魂。”作為天竺筷第五代傳承人的王連道還将自己擅長的書法和篆刻才能與天竺筷制作技藝巧妙結合,經過多年努力,創作了“西湖天竺筷•西湖十景”、“西湖天竺筷•龍鳳禦箸”、“ 天竺筷•運河古韻”、“ 天竺筷•濟公賜福”、“ 天竺筷•快樂旅行”等多項金獎作品,累計獲得國家、省市金、銀、銅獎等53枚。

确立了“天竺山”商标為“浙江老字号”、“杭州老字号”,天竺筷為杭州市傳統工藝美術重點保護品種,天竺筷制作技藝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和“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使“江南名筷”有望再現昔日名揚天下的風采。

天竺筷傳承人王連道: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不能在這一代丢失掉
天竺筷傳承人王連道: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不能在這一代丢失掉
天竺筷傳承人王連道: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不能在這一代丢失掉
天竺筷傳承人王連道: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不能在這一代丢失掉

鹹·多一個人使用就是最好的傳承

天竺筷的傳承是每一代傳人對于匠心的堅守;他們不僅要傳承古老的工藝技法,更要大膽的去創新,賦予文化遺産新的生命力。至今,天竺筷的手藝傳承已是第六代(目前天竺筷由王連道的女兒王旭瓊經營傳承)。對于王連道來說,傳承天竺筷的傳統工藝,不僅僅是個人的決心與承諾,更是發揚民族的遺産、杭州的标志。

王旭瓊說,2009年,她帶着天竺筷參加中華老字号台北精品展,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坐着輪椅來到展台前,看到琳琅滿目的天竺筷時,他激動得眼淚都要下來了:“這麼多年,終于買到老家的名筷了!”原來這位老人的祖籍在杭州,幾十年前去了台灣後,再也沒見過家鄉的天竺筷。這些支援都讓王連道受到莫大的鼓舞,讓他感到滿足和自豪,他也将繼續發揚這項傳統工藝,讓這雙失而複得的天竺筷欣欣向榮、曆久彌新。

天竺筷傳承人王連道: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不能在這一代丢失掉

每一代傳人與天竺筷的結緣,對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堅守和再傳承,都續寫了天竺筷的曆史,讓它在新的社會形态下重獲新生。在工業化和機械化的今天,一雙天竺筷,不僅凝聚着手藝人全部的心血和力量,更承擔着試圖用手工藝的溫暖和匠心精神,喚醒人們對美和自然的純真記憶的使命。

天竺筷傳承人王連道: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不能在這一代丢失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