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颠覆你的想象,一代人皇帝辛,竟然被後世稱為纣王?‬荒淫無度‬不敬神明,懈怠祭祀‬親小人遠賢臣‬酒池肉林,窮兵黩武‬寵信妲己霍亂朝綱‬商人不稱周,不食周糧

作者:曆史擡杠大軍

纣王,帝辛,又被稱商纣王,是中國曆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的最後一位君主。

有人說他暴虐苛政,有人說他不敬神明,有人說他親小人遠君子,有人說他懈怠祭祀,有人說極度奢靡建造酒池肉林隻為享樂,有人說他荒淫無度,有人說他寵信妃子妲己霍亂朝綱,有人說他窮兵黩武,勞民傷财。

乍一看,嘿,這纣王就沒一點優點了啊,妥妥的昏君一枚呗,難怪人們常說周武王伐纣,是順應天意,解救衆生呢。

在這裡,大軍先不做任何評價,隻用最常見的邏輯關系去梳理這後世人們對他的評價,看看到底是否真的是這樣。

<h1 class="pgc-h-arrow-right">‬荒淫無度</h1>

在後世人們記錄的文字裡面我們經常會看到這個成語,字面意思大家都懂,就不做多解釋了。

首先一個君主要達到這個評價,那麼就代表着他後宮之中的女人肯定不會少。

而記錄中的纣王妃子一共就兩人,第一個是姜王後,與姜子牙屬同宗,是纣王的原配。

第二個,妲己,又稱蘇妲己。是帝辛在征讨有蘇部落時,搶回來的女人。

好家夥,這才兩個女人就被說成荒淫無度了?那要照着這個标準來看的話曆史上除了大明朝那個隻娶皇後一人的孝宗皇帝之外其餘的有一個算一個都得這麼判才對,400多位皇帝呢?有幾個敢說自己隻有兩個女人的?

但是顯然這個證明力度還不夠,還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就是孩子的數量。

這都荒淫無度了,那麼這孩子的數量也能從側面去證明吧,古代可沒有現在那麼多避孕手段,一旦懷上,就隻能生下來了。

這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帝辛攏共就仨兒子,這還是封神演義中流傳出來的,分别叫殷郊,殷洪和武庚。

正史呢?就武庚一個。

難道上古時期生孩子真的這麼大風險嗎?作為一個君王竟然隻有這麼幾個?

當然不是,接下來曝出來的消息可以說叫做實力打臉!

對比一下同時期作為西伯侯的姬昌,看看他有多少兒子。

根據正史記載,文王姬昌有十八子,分别是:伯邑考(姬考)、周武王(姬發)、管叔鮮(姬鮮)、周公旦(姬旦)、蔡叔度(姬度)、曹叔振铎(姬振铎)、郕叔武(姬武)、霍叔處(姬處)、衛康叔(姬封)、冉季載(姬載)、郜叔、雍叔、毛叔鄭(姬鄭)、滕錯叔(姬繡)、畢公高(姬高)、原叔、酆叔,郇叔。

按正史記載對比,西伯侯十八比一吊打帝辛。

但是也從側面反應了一個事實,作為一個封地在西岐那種苦寒之地的諸侯,你哪來的臉生這麼多?還各個都養活了,難道你想造反嗎?

這周武王真不愧是不要臉到家了,自家兄弟算在一起十八個,竟然還有臉去黑人家帝辛,還恬不知恥地說人家荒淫無度?

那要這麼說,他爹西伯侯算荒淫幾個輪回的無度了?

這不就是妥妥的雙标嘛。

是以,說帝辛荒淫無度,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不敬神明,懈怠祭祀</h1>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這不就是不往廟裡拜菩薩,不供奉香火了嘛,咋的,這也算罪?

不是的,當然不止這麼簡單。

在上古時期商朝,作為奴隸制社會的特色其中就包含了祭祀神明,講究君權神授這個說法。

那個時候祭祀儀式可是非常隆重非常正式的。

不同于後世封建時期的節日祭祀或者改朝換代那種祭祀,上古時期的祭祀可謂是相當頻繁,可以說跟吃飯喝水那樣頻繁。

祭品呢?很大一部分都是采取人祭!!!!!

對,字面意思,就是拿活人當祭品去祭祀那些虛無缥缈的神明,換以心理上的安慰,祈求神明讓他們風調雨順,豐衣足食。

是不是覺得非常恐怖?

恐怖就對了,奴隸制社會就是這麼殘忍,他們通常不把奴隸當人的,奴隸階層可以說從出生開始就被打下了烙印,同那些戰敗部落被納入奴隸的人一起來服務整個貴族階級。

他們被當作商品,經常被那些主人們互相轉讓,甚至主人死了他們作為奴隸還得去陪葬殉葬,還經常被當成祭品去祭祀那些貴族口中所謂的神明。

像帝辛這種在當時被認為極其反智的做法,在我們眼裡看來,這其實就是要打破階級觀念,努力廢除奴隸制度,進而解放人類嘛。

但在當時那些貴族的眼裡,帝辛就是一個反智之人,是帝辛要打破奴隸制度,頒布律法讓人人平等,使得他們作為貴族階級徹底沒有了優越權,徹底沒有了統治權,徹底喪失了對底層百姓的剝削!

這種仇,不共戴天!

是以照着這個思路去看,後面包括周武王,孔子門徒子貢,資治通鑒的編纂者司馬光無疑都在抹黑着這位曆史上的偉大君王。

其中罪魁禍首當屬周武王。

因為史書都是勝利者寫的,這個商朝的終結者在各個方面都在不遺餘力地抹黑着帝辛,導緻後世子孫們在學習曆史的時候不免帶有一些有色眼鏡去看待這段曆史,以至于這位偉大的君王在經過了兩三千年的時間之後還有人在抹黑他,想想都覺得心酸。

可以說沒有人皇帝辛這麼勇于創新的精神和有利于民的改革措施,不出意外的話,恐怕在炎黃曆史上那些璀璨一時的時代都将不複存在!

這真的不是危言聳聽。

給大家舉個例子就知道了。

帝辛時期是在公元前約1080年到1046年左右。

而在這個時代,處于喜馬拉雅山脈的另一邊,同樣存在着一個古老的文明,它的名字叫做印度。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東進攻破并占領了當時的古印度全境。

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他們創造了一個虛無缥缈的神,名為梵天,倡導神禦衆人,神育世人,任何人都不能否定和反抗神的存在。

以此為基礎,他們創造了四大種姓。它們分别是。

婆羅門,一般指僧侶或者祭司,是神在世間的代言人,替神接受世人的供奉,頒布神的指令。頂級貴族。

刹帝利,一般指國王和武士階級,作用是負責運作王朝的運轉和保護婆羅門階級。一般貴族。

吠舍,一般指的是平民,他們是唯一擁有經商權力的種姓,也是普遍從事日常工作的普通群眾,負責繳納稅賦。

首坨羅,一般指的是奴隸,前二個階級都可以統治或者奴役他們,他們從事着連平民都不願意去從事的工作,并且時時刻刻都得接受貴族們的統治。

在這個基礎之上,還有第五個種姓,他們由反抗婆羅門的人和因戰争掠奪而來的奴隸組成。

他們被統稱為達利特。

這個種姓的人,不配擁有任何工作,在任何時代都不會被記錄在史書裡面,他們認為,達利特人生來就是為了償還前世所欠下的債的,是以怎麼對他們都不過分。

而且,婆羅門還制定了森嚴的等級制度,嚴禁各個等級互相通婚,如果誰膽敢冒犯,那麼整個家族的人都會被納入達利特種姓當中,徹底的喪失了作為一個人的權利。

而似乎運氣這個東西始終沒有眷顧到印度那邊,在長達三千多年的曆史中,這個種姓制度竟奇迹般的留存到了二十世紀,直到1947年的時候,印度政府才明文規定徹底地廢除種姓制度。

換句話來說,這種種姓制度竟然統治了印度三千多年的時間!

恐怖不恐怖?

可能大家對這些名詞不熟悉,沒關系,對比周朝階級制度一看就明白了。

周朝大緻分為以下幾種。

天子,一朝的氣運之子,自願成為上天之子,講究君權神授,代上天統禦萬民,人間至尊。

公,侯,伯,子,男。貴族階級,由公到男依次遞減的爵位等級制度,通常都是天子施政的幫手。也可以統稱為,諸侯階級。

像東周時期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國主們都屬于諸侯這一級别。

然後就到了卿大夫,他們通常是幫助諸侯治理諸侯國的官員階級。

但是也是固化階級,因為那個時候實行的是世卿世祿制度,基本上做官的都是爹死了兒子上,與天子諸侯傳位一樣,世襲罔替。也可以算是貴族。

再者就到了士一級别。這一級别還不是平民,他們是家族中墊底的存在,但也不是平民可以染指的,至少他們比平民多了一個掌握了知識的技能。可以說是讀書人。

百姓,農耕文明的特色群眾,通常以耕地為技能,終日在田間勞作,換取微薄的果腹之食,經常要繳納賦稅,還經常受到貴族階級的剝削與壓迫。

奴隸,一般指犯了重罪和戰争奴隸。作為為貴族服務的專用工具,從事各種有利于貴族階級的工作,并随着祭祀的盛行,人們還殘忍地把奴隸們當作祭品祭祀那虛無缥缈的上天,甚至有的貴族奴隸主們随着自身的死亡還會拉着大批奴隸陪葬。

其實周朝作為中國上古時期最後一個奴隸制社會來說,他的制度比印度的制度好不到哪裡去,森嚴的等級之分,嚴重固化的階級,使得底層人民徹底晉升無望,終日都是在底層之間掙紮徘徊,這樣極度反人類反社會的制度恐怕隻有那些貴族們才會拍手叫好,因為他們是享受者,他們是統治者。

那麼,寫到這裡,大家還會覺得帝辛是那個懈怠祭祀的懶惰君王嗎?

正是因為他獨特的眼光,了解到了這種制度的弊端,為了子民考慮,他作為人間至尊,不得不以身犯險,以整個貴族階級為敵人,為自己,為商朝子民,也為整個後世的子子孫孫們打通一條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路,這就是當之無愧的一代人皇,帝辛!

<h1 class="pgc-h-arrow-right">‬親小人遠賢臣</h1>

這裡的小人可不是後世我們眼中的那種無惡不作人品不好的人,當時的意思是指沒有話語權的平民和奴隸。

賢臣就更好解釋了,就是整個貴族階級。

帝辛在位期間,試圖打破這個貴族階級固化統治的惡政,他不拘一格從底層提拔人才擔任官員,行使權利,這在那些貴族眼中這簡直就是在他們口中奪食,這是想徹底颠覆他們作為貴族的統治。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出自商朝的王族子微,子箕和比幹。

兩個因為叛國身死,一個裝瘋賣傻逃過一劫。

在這裡重點說一下比幹,也是大家熟知的傳說中擁有七竅玲珑心的那位。

比幹首先是商朝子民,那麼按理來說應該食君之祿忠君之憂才對。

帝辛在得知西伯侯反叛以後,把他抓住準備利用律法來處理掉這個反賊。

人怎麼做的,聯合子微二人,利用手中的權力,偷偷地把西伯侯放跑了,準備裡應外合推翻這個帝辛的統治。

這不是叛國之罪是什麼?放走一個公然反叛的反賊,恐怕在曆朝曆代都會被抓做典型,嚴格處置才對吧,怎麼在曆朝曆代這種稀松平常之事到了帝辛這裡就歪曲成了殘害忠良,不辯忠奸了呢?

我隻想說做人不要太雙标。

<h1 class="pgc-h-arrow-right">‬酒池肉林,窮兵黩武</h1>

這就更搞笑了。酒池肉林的字面意思就不解釋了,大家都懂。

要知道在那個時候,肉的來源無非就是一些打獵而來的動物屍體。

商朝地處河南,雖然正好遇上第三次小冰河時期,但是畢竟還沒冷到可以天然儲存肉類的溫度吧?

那麼把肉挂在林子裡豈不是過個一兩天就得臭?

要知道臘肉腌肉的技術可是在宋朝才被發明出來的,那會根本沒有很好的腌制和儲藏技術。

難道帝辛就喜歡這臭臭的味道?想想都覺得荒唐。

酒池就更不用說了,那會處在小冰河時期,雖說可以以酒禦寒,但是那會連吃的都不夠了,哪來那麼多糧食釀酒?

真正的說法是,帝辛為了解決吃的問題,聽說在廣闊的南方有着富庶的土地和數不清的糧食,是以才安排人專門挖了一個很大的池子,裡面灌滿水,用以訓練士兵水性,以提高其生存能力,因為想要南下征戰,就必須渡過長江這一道天塹。

窮兵黩武這還用說嗎?最顯而易見的道理,沒糧食吃了,南下打仗搶人搶糧去,就這麼簡單!

<h1 class="pgc-h-arrow-right">‬寵信妲己霍亂朝綱</h1>

寵信妲己這個确實是這樣的,這裡還真沒冤枉帝辛。

能不寵信嗎?

帝辛在外征戰的時候,都是妲己在家裡幫忙管理内政,調運糧草,接收奴隸,她做的都是後方後勤的工作。

要不然你以為,光憑帝辛一個人在外辛苦奔波打仗,還得防賊似的防着那些王公大臣,怎麼可能步步做到位呢?

而妲己這個時候的重要性就呼之欲出了。

她本就是有蘇部落的人,被帝辛征伐之後看上帶回來的妃子。

從身份上來看就跟那些王公大臣們勢不兩立,帝辛自然是放心把家交給她的。

而妲己也是不遺餘力地認真執行着帝辛的施政方針,在那些貴族眼裡,可不就是霍亂朝綱嗎,都快把他們貴族階級都霍霍沒了啊。

而且在這裡還專門出了一個成語諷刺妲己。

牝雞司晨

意思就是母雞早晨打鳴報曉,搶了公雞的活。

搖指妲己在帝辛外出期間以女人的身份管理朝政,不倫不類。

但是這臉簡直不要打得太快。

再往前數個幾十年,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還作為女将軍外出征戰呢,你說要讓那位祖宗聽到你們這麼說,會不會真的連棺材闆都壓不住,直接來找你們算賬?隻怕到時候你們又要禍害一批奴隸咯!

<h1 class="pgc-h-arrow-right">‬商人不稱周,不食周糧</h1>

随着時間的慢慢推移,帝辛與商朝王公和諸侯之間的沖突越來越大,終于在公元1046年的一天,帝辛率領的商軍和奴隸軍團與以周武王姬發為首的諸侯聯軍在牧野展開了慘烈的遭遇戰。

可終究天不遂人願,帝辛這一方那些奴隸的臨陣倒戈,使得這位上古人皇輸掉了這次戰争,帶着商軍退回了都城朝歌。

而緊接着諸侯聯盟在收編了帝辛自南方帶回來的奴隸之後,卻漸漸發現,他們帶來的糧食不夠吃了,如果不能攻破朝歌的話,那麼這次讨伐就會徹底失敗,到時候面臨他們的,肯定是帝辛無情的清算。

周武王咬了咬牙,令姜太公私下聯系子箕以及那位王室成員,打算裡應外合,打開城門迎接武王入城。

千算萬算的帝辛是真沒想到,一些人為了自己手中的權力,竟然可以這麼不顧一切,喪心病狂。

就這樣,城門被打開了,諸侯聯軍進城了,心灰意冷的帝辛踏上了鹿台,自焚于此!

但是興高采烈地周武王和姜子牙終究還是沒想到帝辛的聲望會有那麼高,高到他們嗓子都喊啞了,那些住在朝歌城的平民們就是不願意聽從他們的說法,甚至對他們惡語相向,反駁他們刻意抹黑帝辛的說法!

面對這些個啃不下的硬骨頭,周武王和姜子牙合計了一下,實在是沒辦法,隻能退而求其次,立帝辛的兒子武庚為王,繼續統領商朝子民。

這樣,那些百姓才最終得以罷休。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就認同了這個周武王地統治,他們打心眼裡還是認為自己是商人,是帝辛的子民,他們不屑,也不願意稱自己是周人,就算是到死,也不願意吃他周朝的哪怕一粒糧食!

這就是商人不食周糧的由來。

可見帝辛在他們眼中是何等的重要,是何等地偉大。

百姓都是漂亮淳樸的,隻有你真正地為他們着想對他們好了,他們安居樂業了,他們才會從心底裡認同你這個君王,願意在這個君王的統治下長久的生活下去。

這就是淳樸,漂亮,簡單的百姓。

君視我為手足,我必視君為腹心。

而周武王就隻能灰溜溜地自顯大度,帶着人馬傳回西岐建立都城鎬京,再也不敢打朝歌的注意了。

底層邏輯就是,苦寒之地西岐出身的周武王怎麼可能會放棄當時最繁華的都城朝歌呢?有朝一日土包子進城還即将擁有房産證的情況下他怎麼可能還會回那個苦寒之地呢?

唯一符合邏輯解釋的隻有一個,朝歌太難啃,百姓不認同,甚至不惜以不食周糧來威脅他讓他徹底斷掉遷都朝歌的想法。

于是,覺得食之無味又棄之可惜的周武王隻能再次裝大度,讓帝辛之子武庚繼續統領商朝子民,還同時不忘派他的三個弟弟時刻監視着他們,以防他們反叛。

底層邏輯,自古以來成王敗寇,勝利者就算再怎麼仁慈,也不會拿自己的利益去開玩笑,放過那些曾經與自己為敵的敵對勢力。

周武王這一舉動恰好證明了這一點。

你既然怕武庚叛亂,你不讓他統領把他殺掉不就行了?留着他武庚對你周武王有什麼好處?

隻有真正說的通的解釋就是,武王為了堵住悠悠衆口,彰顯他仁德的名聲,不得已在商朝子民的威脅下,捏着鼻子認可武庚這個統治者,畢竟他才是帝辛唯一合法的繼承人。

商朝子民把武庚當作是帝辛的延續,願意讓他繼續統領。

期間周武王私下裡還對他武庚進行嚴防死守,不惜派三個弟弟在周邊嚴密監視!

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啊!

總得來說,那些史書上抹黑這位君王的言論,随着時間的慢慢推移,卻顯得越來越站不住腳。

對比人皇帝辛做出來的豐功偉績,他西周武王不過是開了曆史的倒車,繼續把奴隸制度貫徹落實了下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