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投暗,醜行猖獗,國人憂心忡忡。忡忡之中,人們不禁會問:朗朗乾坤之下,何來如此衆多的人販子?是何許人在幹這種傷天害理的事?
答案并不複雜。不是傳說中上帝遣下的“撒旦”,不是《聊齋》故事中的狐精鬼魅,我們把他們姑且稱之為我們的同類——人。從性别上看,男性居多,占人販子總數的70%。從他們從事這罪惡的買賣之前的經曆看,無論男女皆有過一段從事商品經濟的過程。他們大多曾走南闖北,不僅熟谙商品世界中的交換法則,而且了解粗淺的民俗學、婦女心理學。從他們和受害者的關系看,以湖北襄樊三十一個幫派中的一百五十六個犯罪分子為例,20%是雙方互不相識,60%是有一面之交,20%雙方具有親屬關系。

十八歲的李翠菊(姑且讓我們隐其真名)幾天來沉浸在馬上便要做新娘的喜悅之中。收拾嫁衣、熟悉鬧洞房這一天應當掌握的程式、暗自想象新婚之夜的神秘,壓抑不住的喜悅之中,不由也摻雜幾分淡淡的哀愁:這兒畢竟是生她養她十八年的舊巢。再過幾天,她将要永遠成為那個陌生家庭中的一員。
李翠菊的父親也許為親骨肉幾天後的分離同樣感到既喜且憂。他皺着眉頭,臉色陰郁,出出進進,總顯得心事重重。女兒出嫁的前兩天,他趕到幾十裡外的一個鎮子,說是去收一筆販牛的錢。他回來的這天,同族人已在張羅着辦送親酒。李翠菊的一位老嬸子和他開玩笑,說哪有當爹的這樣,女兒要嫁了還在忙着做生意。
次日大清早,一輛機動三輪車開到了翠菊家門前,翠菊爹早已迎候在門前。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驚動了村裡的人,他們都知道是男方家接親來了,翠菊的嬸子姨娘趕快跑來送行。
該說的、該叮囑的都交待了,翠菊邁出了姑娘人生關鍵的一步。
三輪車在凸凹不平的鄉村道路上載着新嫁娘隐隐的哭泣遠去了。
然而,兩個小時後,又一家接親的來了。伴娘大家都認識,下文章時來過幾次。
雙方互相要人、争吵、尋找……
此刻,翠菊被人劫持着已坐上了開往安徽的汽車。一個威脅他的男人警告她:“是你爹把你賣給了我兄弟!”
“我兄弟”三十四歲,一個猥瑣醜陋的男人。
這起騙賣親生女兒的案子,發生在湖北省蕲春縣青石鎮。這個縣1989年上半年已确認有五十六名女性被賣。中央辦公廳曾轉發了《人民日報》的這份内參。
也許在這個牛販子父親的觀念裡,嫁女兒與賣女兒是同一個概念。女兒是“賠錢貨”,反正是找一個男人,嫁誰都一樣。既然都一樣,不如找一個出大價的。何況準備迎娶女兒的這家人該送的都收過了,這樣再找一個主兒其收入便是額外所得。賠與賺一平衡,他這個做父親的内心也沒什麼傾斜可言了。隻是懾于傳統的倫理,懾于同鄉人的道德法庭,懾于男方家不會罷休的追索,他采取了“狸貓換太子”的做法。
作者:周百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