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PO觀察|商湯科技:AI“吞金獸”,三年半虧240億

2015年,Google旗下AI(人工智能)創業公司DeepMind釋出了人工智能圍棋機器人AlphaGo,并約戰當時的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最終,這場比賽以AlphaGo4:1擊敗職業九段棋手告終。

轟動全球的“人機大戰”後,人工智能領域開始受到廣泛關注,成為人才和資本迅速流入的行業新賽道。

根據頭豹研究院的《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産業投融資報告》統計,截至2019年2月,中國AI相關企業數量為745家,約占全球21.7%,其中不少企業都是在2015年那場“人機大戰”之後成立的。

近幾年,随着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行業逐漸分化,誕生出了以商湯、曠視、雲從、依圖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業。這4家企業也被冠以“AI四小龍”的稱号,如今它們都開啟了各自的上市步伐。

今年8月27日,商湯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由于商湯市場佔有率、融資規模在“AI四小龍”中都位居首位,是以其赴港上市備受市場關注。

紅星資本局将通過商湯科技招股書,聊聊這家即将上市的AI獨角獸,是不是一家好的企業,其經營的是不是一門好的生意。

IPO觀察|商湯科技:AI“吞金獸”,三年半虧240億

資料圖 圖據視覺中國

(一)

3年半虧損240億

商湯的錢都花哪兒去了?

商湯科技創始人為湯曉鷗博士。2014年,湯曉鷗團隊釋出研究成果,基于原創的人臉識别算法,準确率達到98.52%,在全球首次突破了人眼識别能力(97.53%)。

湯曉鷗是以名聲大噪,很快IDG資本合夥人牛奎光慕名前來,投資數千萬美元。2014年10月,商湯科技正式成立。

對于商湯科技的未來,無論是産品落地還是變現能力,湯曉鷗都充滿信心。在2018商湯人工智能峰會上,湯曉鷗表示:“學術的東西,如果不能落地也沒有什麼用,好在我們不是燒錢的公司,是能賺錢的公司,可以自負盈虧,我們的融資不是用來燒的,而是做偉大的事。”

IPO觀察|商湯科技:AI“吞金獸”,三年半虧240億

唐曉鷗在2018商湯人工智能峰會

憑借着學術派硬實力,商湯科技一直被資本視為“香饽饽”。

公開資料顯示,從2015年到2021年,商湯科技已融資12輪,共計52億美元。

根據招股書,截至6月30日,商湯科技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89.26億元人民币。作為資本的“寵兒”,商湯科技目前似乎并不差錢。

雖然不怎麼差錢,但通過招股書,我們不難看出,作為AI巨頭的商湯科技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吞金獸”。

據招股書,2018年到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淨虧損分别為34.38億元(人民币,下同)、49.68億元、121.58億元、37.13億元,累計虧損242.77億元。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從2018年到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經調整虧損淨額分别為2.21億元、10.37億元、8.78億元以及7.26億元,累計扣非淨虧損為28.6億元。

一邊是超強的融資“補給”,一邊是年年虧損的“賬單”,商湯科技的錢都花哪兒了?

答案并不難找,作為一家科技型企業,“人”往往是決定興衰的關鍵。

招股書顯示,2018年到2020年,商湯科技的研發投入分别為8.49億元、19.16億元、24.54億元,分别占當期營收的45.9%、63.3%、71.3%;2021年上半年更是達到17.72億元,占上半年營收的107.3%。目前,商湯科技的研發投入累計已達69.91億元。

IPO觀察|商湯科技:AI“吞金獸”,三年半虧240億

來源:公司财報

商湯科技燒錢首先歸因于巨額研發支出,而其中研發人員的薪酬開支占了研發支出的大頭。

從2018年至2021上半年這3年半時間裡,商湯科技用于研發人員薪資福利(含股權激勵)的開支占比逐年提升。2018年研發人員薪資福利為5.13億元,占研發開支的60.4%;2020年研發人員薪資福利為15.69億元,占研發開支的63.9%;2021年上半年發放薪酬12.85億元,占研發開支比例高達72.5%。

IPO觀察|商湯科技:AI“吞金獸”,三年半虧240億

來源:招股書

雖然其中大部分以股份形式發放,同時近期公司股份公允價值快速增長,在賬面上拉高了員工的薪資水準,但這也難掩商湯科技對于研發人員大手筆的事實。

除了研發開支,商湯科技的行政開支也顯得非常“巨額”。

2020年,商湯科技行政雇員薪資共計9.31億元,占全年行政費總額的58.5%;到了2021年上半年,行政雇員薪資共計11.48億元,占行政支出總額的79.7%。

其中大部分仍以股份形式發放,另外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再次以股份為基礎,向董事支付高達11.88億元的薪酬,而其中絕大部分被計入行政支出,這也推高了報表中行政雇員薪資開支。

IPO觀察|商湯科技:AI“吞金獸”,三年半虧240億

從招股書來看,巨額的研發與行政開支,是導緻商湯科技“燒錢”的主要原因,而這兩項開支又都與“人”直接相關。

(二)

拆分營收結構

商湯基本盤是否穩固?

據招股書,商湯科技的業務主要分為四個部分: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車。

其中智慧商業與智慧城市兩項業務是目前商湯科技主要的營收來源,占比在80%左右,但目前這兩大主要營收闆塊增速都有所放緩。

IPO觀察|商湯科技:AI“吞金獸”,三年半虧240億

據招股書,商湯科技智慧商業業務在2018年到2020年營收分别為85.3億元、120.3億元、148.5億元,2019年和2020年增速分别為41%、23%;智慧城市在2018年到2020年營收分别為53億元、127億元、136.9億元,2019年和2020年增速分别為139%、7%。

細分來看,商湯科技的這兩大主要營收業務,各自也面臨一定的局限。

首先是智慧商業業務,該業務客戶數量出現明顯未及預期的現象。2018年客戶數量為539個,到2019年增至834個,增速為54%;而2020年客戶數量僅為848個,增速僅為1%。

其次是智慧城市業務,客戶總數雖有所上漲,但智慧城市主要向政府部門提供公共設施狀況的檢測及追蹤自然災害的影響等,這也意味着該業務周期長,付款周期也一般比較長,是以可能會導緻企業現金流受到一定影響。

IPO觀察|商湯科技:AI“吞金獸”,三年半虧240億

或許是考慮到兩大主營業務未來都将面臨較大挑戰,商湯科技也開始在智慧生活與智慧汽車上不斷發力,尋找突破。

據招股書,在智慧生活業務中,商湯科技已建構用于賦能IoT裝置及驅動元宇宙(Metaverse)的多層基礎設施,以提升終端使用者體驗。截至2021年6月30日,SenseME及SenseMARS累計賦能超過4.5億部手機及200多款手機應用程式。

在智能汽車業務上,商湯科技表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已與30餘家汽車公司合作,并已獲選為50多個車型的供應商,在未來數年内,将向2000多萬輛汽車供應絕影産品。

但是對于這兩項業務的探索,理性的投資人或許并不會給予商湯科技肯定的回報。畢竟元宇宙概念距離照進現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智能汽車的商業化同樣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

即将上市

商湯有多大想象空間?

商湯科技在最佳的時間發揮了自己最佳的表現,一直備受關注,也獲得了資本“寵愛”。但是,長期處于虧損狀态以及持續“深不見底”的研發投入,或許也讓市場對這家即将上市的AI獨角獸産生了些許質疑。

其實不單是商湯科技,“AI四小龍”目前均處于虧損狀态,且都急于上市。

商湯科技如今面臨的問題,與其餘“三兄弟”一樣,難逃外患與内憂。

從外患來看,随着技術的不斷發展,AI行業失去了曾經的神秘,市場競争開始加劇,對手實力不容小觑。以華為為代表的大型ICT綜合廠商,還有阿裡、騰訊、百度等網際網路巨頭,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硬體龍頭企業,紛紛入局了AI賽道,商湯科技或許并不占據絕對的優勢。

從内憂來看,科技大旗高舉,但最終該如何落地,或許是如今商湯科技面臨的核心内部沖突。商湯科技以計算機視覺領域起家,在應用場景上目前仍較為有限,主要以安防和金融為主。對于商湯科技來說,未來“調”起得過高,容易脫離實際,但“調”起得太低,又會使自己不具競争優勢。

商湯科技成功搭上了人工智能的風口,但人工智能真正的春天,目前仍未到來。如今的商湯,顯得緊張又急促,因為真正的大考,正步步臨近。

紅星新聞記者 俞瑤 劉谧

責編 任志江 編輯 餘冬梅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IPO觀察|商湯科技:AI“吞金獸”,三年半虧240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