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原創 駱藝 | 崎峻文化 崎峻軍史周刊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1959年初,卡斯特羅在古巴建立起新政權後,結束了古巴作為美國附庸國的曆史,而卡斯特羅所展示出的獨立性和社會主義傾向也令古巴與美國的關系逐漸惡化。對于在拉美“後院”中突然湧現出的這股清新的“泥石流”,美國選擇了其一貫做法:颠覆政權。1961年4月17日,由美國中情局教育訓練和武裝的一支由古巴反卡斯特羅流亡者組成1500餘人的雇傭軍——第2506旅在古巴豬灣(Bahía de Cochinos)登陸,企圖以武力方式颠覆卡斯特羅政權。但事與願違,僅過了2天,這支雇傭軍便被古巴軍民全殲,這便是著名的“豬灣事件”。這一事件對美國來說是政治上的極大失誤,讓美國政府和剛上台的肯尼迪總統在國内外都丢了個大人;而卡斯特羅政權得到了進一步鞏固。美國的行為令古巴産生嚴重危機感,進一步向蘇聯靠攏,古蘇兩國的不斷接近最終釀成了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

本刊将分3篇,向讀者介紹這場在“冷戰”史上刻畫下濃重一筆的曆史事件。本文為中篇,講述美國在入侵豬灣前夕所做的一系列欺騙行動及豬灣海灘上第一天的戰鬥經過。

空襲與欺騙行動

1961年4月14日夜,在夜幕的掩蓋下,第2506旅的船隊從尼加拉瓜的卡貝薩斯港(Puerto Cabezas)起航,向豬灣(Bahía de Cochinos)駛去。跟在船隊後面護航的是美國海軍第81.8特混艦隊旗艦的“埃塞克斯”号航空母艦(USS Essex)及5艘驅逐艦。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1960年1月12日拍攝的美國海軍“埃塞克斯”号航母,它在“豬灣事件”中擔任第81.8特混艦隊的旗艦,随時準備為第2506旅提供支援。但是當第2506旅崩潰之時,肯尼迪并沒有指令海軍介入。

4月14-15日夜間,為策應主力入侵,由伊西尼奧·迪亞茲(Higinio Diaz)指揮的第2506旅的一支大約164人的小分隊計劃在古巴奧連蒂省(Oriente Province)巴拉科阿(Baracoa)附近發起一場一次牽制性登陸。他們将從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基維斯特(Key West)起航。為了掩人耳目,該船懸挂的是哥斯達黎加的國旗。另外,駐在古巴關塔那摩灣(Guantánamo Bay)的幾艘美國海軍驅逐艦也表現出即将入侵古巴的假象,給古巴釋放煙霧彈。他們的偵察船在勘察古巴海岸時被沿着古巴海岸線巡邏的古巴民兵發現,匆忙撤回。

由于美國的這一系列小動作,4月15日黎明時,古巴空軍的一架由歐瑞斯特·阿科斯塔中尉(Orestes Acosta)駕駛T-33型教練機從古巴聖地亞哥(Santiago de Cuba)出發,對巴拉科阿進行飛行偵察,結果不幸墜海,這一消息遂被美國媒體大肆炒作,4月17日,飛行員阿科斯塔中尉叛逃的虛假消息在邁阿密媒體上飛傳。

4月15日早上6點,從卡貝薩斯港起飛的8架B-26B“入侵者”(Invader)轟炸機分成3個小組,同時對位于聖安東尼奧德洛斯巴尼奧斯(San Antonio de los Baños)和拉利伯塔德城(Ciudad Libertad)的空軍機場、以及古巴聖地亞哥的安東尼奧馬賽奧國際機場(Antonio Maceo International Airport)進行了轟炸。機組人員都是流亡的古巴飛行員和領航員,他們自稱“解放者空軍”(Fuerza Aérea de Liberación,簡稱FAL)。這些飛機是中情局提供的,為掩人耳目,飛機上還塗上了古巴空軍的标志。每架飛機上裝備有炸彈、火箭彈和機槍。這場代号“美洲獅”(Operation Puma)的轟炸行動的目的是要摧毀古巴空軍所有或大多數飛機,為2天後的兩栖登陸掃清空中障礙。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4月15日,“解放者空軍”空襲古巴示意圖。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在聖安東尼奧德洛斯巴尼奧斯的機場,被空襲炸毀的一架古巴戰機殘骸。另外,在五角大樓的支援下,美國中央情報局最初還企圖于4月14日在哈瓦那引發騷亂,但美國政府否決了這項行動,因為這麼做明顯是告訴世人,美國人參與其中。

在古巴聖地亞哥,第2506旅的2架B-26B摧毀了1架C-47型運輸機、1艘PBY卡特琳娜(Catalina)飛艇、2架B-26轟炸機和1架民用的道格拉斯DC-3型運輸機,以及其他各種民用飛機。在聖安東尼奧德洛斯巴尼奧斯,3架B-26B摧毀了古巴空軍的3架B-26轟炸機、1架“海怒”式戰鬥機和1架T-33型教練機。在返航時,其中1架B-26因為航油不足而改飛往大開曼島(Grand Cayman)。該島是位于古巴南面的開曼群島(Cayman Islands,英國海外領土)最大的島嶼之一。該機随即被英國人扣押,因為英國擔心外界會懷疑英國将這裡給美國作為入侵古巴的前哨戰。在拉利伯塔德城,3架B-26B僅摧毀了一些沒什麼用的飛機,如2架P-47“雷電”(Thunderbolt)戰鬥機。其中1架B-26B還被古巴防空火力擊中,墜毀于古巴以北50公裡,機上2名飛行員丹尼爾·費爾南德斯·蒙(Daniel Fernández Mon)和加斯頓·佩雷斯(Gaston Pérez)也随之失蹤。1架B-26B也被擊傷,堅持北飛至佛羅裡達州的博卡奇卡(Boca Chica)着陸,2名飛行員何塞·克雷斯波(José Crespo)和洛倫佐·佩雷斯-洛倫佐(Lorenzo Pérez-Lorenzo)随即獲得政治庇護,第2天便乘坐中情局的C-54運輸機傳回卡貝薩斯港。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這架飛機編号為933,出于蒙蔽外界的原因,參與那天“美洲獅”行動的8架B-26B中,至少有2架也采用了這個編号。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在4月15日的空襲現場。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在4月15日空襲之後的拉利伯塔德城機場,古巴軍民正在撲滅機場的火災。聖安東尼奧德洛斯巴尼奧斯和拉利伯塔德城的機場都位于哈瓦那附近。

在8架B-26B起飛空襲古巴機場的90分鐘後,另1架B-26起飛,緊貼着古巴向北飛往佛羅裡達州,該機執行的是中情局自導自演的一場騙局飛行。它和其他轟炸機組一樣,也塗着古巴空軍标志和933的編号。起飛前,該機一個發動機的整流罩被中情局特工拆掉并打了幾槍,然後再裝上,做出飛機在飛行的某個時段被地面火力擊中的假象。當飛機飛到古巴北面的安全距離上,飛行員馬裡奧·蘇尼加(Mario Zúñiga)用無線電發出求救信号,迅速得到了允許降落在邁阿密國際機場的回應。他駕機着陸在機場軍事區的1架C-47旁,那裡已經有幾輛美國政府的車輛在等着他了。馬裡奧·蘇尼加是巴蒂斯塔政權時期的空軍飛行員,他在着陸後謊稱自己名叫胡安·加西亞(Juan Garcia),并公開宣稱自己還有3名同僚從古巴空軍逃脫。第二天他便獲得了政治庇護,當晚便從佛羅裡達州回到卡貝薩斯港。這個欺騙行動在當時非常成功,以至于當時世界上許多媒體相信,當天古巴機場遇襲是古巴内部反共派别的行為,與外界無關。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4月15日降落在邁阿密機場的由馬裡奧·蘇尼加駕駛的編号為933的B-26轟炸機,旁邊是一位正在看守該機的機場警衛。

4月15日上午10點30分,古巴外交部長勞爾·羅亞·加西亞(Raúl Roa García)在聯合國指責美國對古巴發動侵略性空襲,并于當天下午正式向聯合國大會第一委員會(該委員會負責處理裁軍、威脅和平的國際挑戰等國際安全事務,并應對國際安全制度中的挑戰)提出一份相關議案,而就在幾天前,中情局曾試圖策動加西亞叛逃,但沒有成功。為回應古巴在聯合國的指控,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阿德萊·斯蒂文斯(Adlai Stevenson)聲明,美軍“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入侵古巴,而且美國将竭盡全力確定沒有美國公民參與襲擊古巴的行動。斯蒂文斯還表示,當天發起攻擊的是古巴流亡者,他還呈遞了一份由美國合衆國際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簡稱UPI)提供的照片,這些照片顯示的是停靠在邁阿密國際機場的馬裡奧·蘇尼加所駕駛的那架B-26轟炸機。“豬灣事件”之後,美國政府對之前的聲明相當尴尬,當然一起尴尬的還有斯蒂文斯,中情局把他和國務卿迪安·臘斯克(Dean Rusk)都給涮了。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4月15日在聯合國大會上,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阿德萊·斯蒂文斯出示馬裡奧·蘇尼加所駕駛的帶有古巴空軍标志的編号933的B-26轟炸機,這其實是中情局搞的賊喊捉賊的把戲。

肯尼迪總統對斯蒂文斯的發言表示支援:“我之前就強調,這是古巴愛國者對獨裁者的鬥争。雖然我們無法掩蓋我們的同情,但我們多次強調,這個國家的軍隊不會以任何方式介入其中。”

為穩定國内局勢,4月15日當天,埃菲赫尼奧·阿梅赫拉斯(Efigenio Ameijeiras)上司的古巴内務警察部門(National Revolutionary Police)開始對國内具有反革命嫌疑的人員進行了逮捕,并将這些人拘留在臨時設定的地點,諸如在哈瓦那的卡爾·馬克思劇院(Karl Marx Theatre)、拉·卡瓦尼亞要塞(Fortaleza de la Cabana)的護城壕、普林西比城堡(Principe Castle),以及位于馬坦薩斯市(Matanzas)的棒球公園,這些都成了臨時牢房。“豬灣事件”期間,先後有數千人被古巴當局逮捕,其中不少人還挨了秋後算賬。

另外,在4月15日夜間,伊西尼奧·迪亞茲上司的小分隊在巴拉科阿附近進行了第二次牽制性登陸,再次折戟。

一觸即發

4月16日,由墨拉多·萊昂(Merardo Leon)、約瑟·萊昂(Jose Leon)及另外14人在拉斯貝拉斯省(Las Villas,該省現已取消)的拉斯德利西亞斯莊園(Las Delicias Estate)發動武裝暴動,企圖裡應外合,策應雇傭軍的入侵,結果馬上被鎮壓了下去。

由于第2506旅的B-26B轟炸機飛行員吹牛逼式的戰果描述,使中情局對4月15日的空襲行動産生了盲目的自信,直至4月16日U-2偵察機的偵察結果出來前,沒有再對古巴機場和飛機進行空襲。4月16日晚,肯尼迪總統下令取消了4月17日黎明對古巴機場進行進一步空襲的行動,以防止出現美國介入其中的嫌疑。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1961年4月16日,在古巴機場遭遇空襲的第二天,卡斯特羅向古巴軍民發表演講,陳述古巴革命具有社會主義性質,号召古巴軍隊和民兵準備應對可能的入侵。

4月16日晚,2天前從卡貝薩斯港滿載武裝分子和其他物資起航的第2506旅的入侵船隊聚集在古巴以南65公裡的海面上,船隻上的武器和補給是在美國新奧爾良裝船的。參與此次行動的美國海軍給行動起了個“崎岖之路”(Bumpy Road)的代号,這個行動代号原來是稱為“脾氣乖張”(Crosspatch),4月1日時改成了“崎岖之路”。第2506旅的這支船隊标有“古巴遠征軍”(Cuban Expeditionary Force,簡稱CEF)字樣,還塗上了賴比瑞亞的标志,它們包括5艘空重2400噸的貨輪,都是中情局從邁阿密的加西亞公司(Garcia Line)收購而來,船上還加裝了防空武器。其中的4艘:“休斯頓”号(Houston,代号“領針魚”)、“埃斯孔迪多”号(Rió Esondido,代号“鲸魚”)、“卡比爾”号(Caribe,代号“沙丁魚”)和“阿特蘭蒂科”号(Atlantico,代号“鲨魚”)計劃運送7個營共1400餘人及武器接近登陸海灘;第5艘貨船“查爾斯湖”号(Lake Charles)則裝備後續物資及40名滲透行動人員。伴随這支船隊的是中情局的2艘步兵登陸艇——“布拉加”号(Blagar,代号“江豚”)和“芭芭拉·J”号(Barbara J,代号“梭子魚”),它們也配備了重武器,還塗有尼加拉瓜的标志。為了增加行動的把握,這些貨船和步兵登陸艇都在别克斯島(Vieques Island)進行了訓練和演習。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4月16日在“布拉加”号步兵登陸艇上,第2506旅指揮官何塞·佩雷斯·聖·羅馬(José Peréz San Román)(左)與最高政治上司人曼紐爾·阿蒂梅(Manuel Artime)向古巴國旗敬禮。

美國海軍為此次行動投入了很大力量。在視野之外,有美國海軍驅逐艦為古巴雇傭軍的船隊護航。而由美國海軍少将約翰·E·克拉克(John E. Clark)指揮的第81.8特混艦隊(包括1艘直升機攻擊航母、4艘驅逐艦和2艘潛艇)已經在開曼群島海域集結完畢;美國海軍輕型指揮巡洋艦“北安普頓”号(USS Northampton)和航空母艦“香格裡拉”号(USS Shangri-La)也在加勒比海域積極活動。從别克斯島起航的美國海軍“聖馬科斯”号船塢登陸艦(USS San Marcos)也為古巴雇傭軍提供援助,該艦裝載了3艘通用登陸艇(Landing Craft Utility,簡稱LCU)和4艘車輛人員登陸艇(LCVP)。

在海上集結點集合後,5艘貨船和2艘步兵登陸艇脫離美國海軍的護航,向北駛去,僅有“聖馬科斯”号還跟着它們,它所攜帶的7艘登陸艇将在古巴海岸5公裡外的卸船處卸下。

灘頭第一天:血戰

1961年4月16-17日夜間,中情局特工在古巴比那爾德裡奧省(Pinar del Río Province)的翁達灣(Bahía Honda)組織了一場牽制性的虛假登陸行動,這支小船隊裝載有廣播及各種模拟登陸的裝置,成功地吸引了卡斯特羅的注意力,切·格瓦拉的部隊也被吸引到了這裡。

1961年4月17日0點,“布拉加”号和“芭芭拉·J”号步兵登陸艇悄然駛入古巴南面的豬灣,每艘步兵登陸艇上都有1名中情局的行動人員和美國海軍水下爆破隊(Underwater Demolition Team,簡稱UDT)的5名蛙人,他們是運載着第2506旅1400餘名人員以及坦克和其他車輛的那4艘貨船的先頭部隊。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在豬灣灘頭,中情局使用的登陸艇。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彩繪表現的是“豬灣事件”中,駕駛貨船運載第2506旅的水手(1)、船上的軍官(2)和為船隊開辟登陸場的美國海軍水下爆破隊隊員(3)的形象。

大約在淩晨1點,作為戰場指揮艦的“布拉加”号步兵登陸艇指揮部隊在主要登陸場吉隆灘(Playa Girón,代号“藍灘”)登陸,在前面打頭的是乘坐橡皮艇的水下爆破隊蛙人,從“卡比爾”号、“埃斯孔迪多”号和“阿特蘭蒂科”号貨船上下來轉乘鋁合金小艇的第2506旅人員緊随其後,接下來是從“聖馬科斯”号船塢登陸艦下來的通用登陸艇和人員車輛登陸艇。第一批先登陸3個營。

“芭芭拉·J”号步兵登陸艇也引導着從“休斯頓”号貨船上下來轉乘玻璃纖維小艇的第2506旅的1個營在吉隆灘西北約35公裡的拉爾加灘(Playa Larga,代号“紅灘”)登陸。由于發動機故障和船隻被水下珊瑚礁損壞,部隊的登陸被迫延遲。水下爆破隊的蛙人趕到時,“紅灘”上點燃了泛光燈,導緻具體登陸地點被匆忙改變。蛙人登陸海灘後,馬上與一輛乘坐着古巴民兵的吉普車發生交火。在首次登陸之後,這裡的民兵通過電台給古巴軍隊進行了成功預警,接下來他們那象征性的抵抗就被雇傭軍給擊退了。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1961年4月17日淩晨1點,第2506旅登陸古巴的示意圖。

4月17日淩晨3點15分,卡斯特羅被喚醒并得知了入侵者武裝登陸的消息。卡斯特羅立刻指令登陸區的所有民兵部隊進入最高戒備狀态,并下令對登陸區的入侵部隊進行空襲。古巴政府計劃,在拉爾加灘的入侵者進入内陸且未與吉隆灘的入侵者會師前首先對前者進行打擊,卡斯特羅随即親率趕赴一線,并任命馬坦薩斯民兵學校的校長何塞·拉蒙·費爾南德斯上尉(José Ramón Fernández)為前線指揮官,統一指揮參戰的多個民兵營和正規軍。反擊古巴雇傭軍武裝入侵的戰鬥打響。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1961年4月17日清晨,哈瓦那街頭的古巴民兵,他們可能正奔赴豬灣戰場。“豬灣事件”之前,切·格瓦拉強調對廣大平民進行武裝,将他們訓練為遊擊隊員。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民兵擔當了主力的角色。

4月17日黎明6點30分左右,古巴空軍的3架“海怒”式戰鬥機、1架B-26型轟炸機和2架T-33型教練機飛臨灘頭陣地,向還在往灘頭解除安裝人員和物資的第2506旅船隊發起空襲。6點50分,在距拉爾加灘以南約8公裡的位置,“休斯頓”号貨船被1架“海怒”和1架T-33所發射的幾枚火箭彈重創;2個小時後,船長路易斯·莫爾斯(Luis Morse)隻得将其擱淺在豬灣西面。船上有270人已經上岸,但約180人因為失去其武器和裝備無法參與接下來的行動,隻能掙紮求活。“休斯頓”号的損失對第2506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因為該船運載着第2506旅大部分醫療用品,這意味着傷員将得不到足夠的醫療救護。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豬灣事件”期間,古巴空軍的“海怒”式戰鬥機正在上彈。在4月15日古巴遭遇空襲後,古巴空軍至少武裝了4架T-33型教練機、4架“海怒”式戰鬥機、5或6架B-26型轟炸機,準備應對可能的武裝入侵,這些飛機都裝備了機關炮,以應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戰鬥中的空戰、對海或對地面目标的攻擊。而且,這些飛機還能攜帶炸彈,用于攻擊船隻和坦克,事實證明,古巴空軍在豬灣的戰鬥中起了很大作用。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被擊毀的“休斯頓”号貨船。

大約在7點時分,第2506旅的2架B-26B在青年島(Isle of Pines)的赫羅納(Nueva Gerona)擊沉了古巴海軍的1艘巡邏護衛艦“埃爾貝爾”号(El Baire),然後趕到吉隆灘與另外2架B-26一起攻擊古巴地面部隊,并為那些被古巴空軍襲擊的第2506旅船隻和運載傘兵的C-47運輸機提供空中掩護。而此時地面上,由于登陸時所有的電台都進了水,無論是身處吉隆灘的第2506旅最高指揮官何塞·佩雷斯·聖·羅馬,抑或是位于拉爾加灘的副指揮官伊爾内多·奧利瓦(Erneido Oliva)都無法進行聯絡,登陸的雇傭軍困守灘頭陣地,難以向縱深發展。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彩繪描繪的是古巴軍民與登陸豬灣的第2506旅激戰的場景。

7點30分,5架C-46和1架C-54運輸機投下第2506旅傘兵營的177名傘兵,發起代号為“獵鷹”(Operation Falcon)的空降行動。大約有30名傘兵和重裝備降落在澳洲中央糖廠以南位置,該糖廠坐落在通往拉爾加灘和帕爾皮特(Palpite)的公路上。倒黴的是,重裝備掉在了沼澤地裡,傘兵也未能切斷這條公路。其他傘兵則降落在聖布拉斯(San Blas)、聖布拉斯和科瓦東加(Covadonga)之間的約庫瑪(Jocuma),以及聖布拉斯和亞瓜拉馬斯(Yaguaramas)之間的何爾魯力塔斯(Horquitas)。這幾個着陸點周邊的道路已經被古巴人封鎖2天了,且由吉隆灘的古巴軍隊加強了防禦。傘兵們掉在古巴民兵的集結區,真是應驗了那句“傘兵天生就是被包圍”的箴言。不過訓練有素的傘兵在對抗缺乏訓練的民兵時還算遊刃有餘,這才沒有被立即殲滅。但是傘兵分散着陸的狀況也使他們無法切斷從澳洲中央糖廠通往拉爾加灘的公路,古巴軍隊可以持續派遣部隊馳援灘頭陣地打擊入侵者。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1960年,正在訓練的第2506旅的傘兵們,他們背着M3沖鋒槍,右一是為他們鼓勁的第2506旅的最高政治上司人曼紐爾·阿蒂梅。在豬灣戰鬥中,第2506旅的傘兵被分散在多個戰場,加之本身兵力不足,幾乎沒有達成什麼突襲效果。

上午8點30分,由卡洛斯·烏洛亞·阿勞斯(Carlos Ulloa Arauz)駕駛的古巴空軍的1架“海怒”式戰鬥機墜毀在豬灣,其原因可能是與卸下傘兵南返的1架C-46遭遇時,被地面防空火力或失速墜落的。9點,從豬灣地區外趕來的古巴軍隊和民兵抵達澳洲糖廠、科瓦東加和亞瓜拉馬斯——在這一天時間裡,更多步兵部隊和重裝甲部隊紛紛來援。

大約在9點30分,古巴空軍的“海怒”和T-33用火箭彈招呼了“埃斯孔迪多”号貨船,由于該船裝載了大量航空燃油,在被擊中燃起大火時,船長立即下令棄船逃生。不久,該船在三次大爆炸後沉沒于吉隆灘以南3公裡處。除了航油,“埃斯孔迪多”号還攜帶了足夠使用10天的彈藥、食物和醫療用品,以及供地面部隊與“解放者空軍”聯絡的電台,該船被擊沉,即意味着聖·羅馬隻能指揮吉隆灘上的部隊了,他無法得知拉爾加灘或傘兵部隊的狀況。上午10點時分,一位來自拉爾加灘的通訊員與聖·羅馬取得聯系,請求他派遣步兵和坦克前去封鎖澳洲中央糖廠通往灘頭陣地的公路,聖·羅馬同意了這個請求。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4月17日上午,“埃斯孔迪多”号貨船被古巴空軍擊中後燃起熊熊大火。

上午11點,卡斯特羅發表全國講話,宣稱古巴流亡者組成的反革命分子侵了古巴領土,他們要破壞古巴革命,奪走古巴人民在革命後獲得的尊嚴和權利。大約在同一時間,古巴空軍的1架T-33擊落了“解放者空軍”的1架B-26B(編号935),飛行員馬蒂亞斯·法裡亞斯(Matias Farias)将飛機強行着陸在吉隆灘機場,僥幸生還,但他的領航員愛德華多·岡薩雷斯(Eduardo González)就沒這麼幸運了,在空戰中被當場打死。另一架B-26也在空戰中受損,轉飛大開曼島。飛行員馬裡奧·蘇尼加(即4月15日搞欺騙飛行的那哥們)和領航員奧斯卡·維加(Oscar Vega)于4月18日經中情局管道傳回卡貝薩斯港。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在4月17日的空戰中被古巴空軍擊落的編号為935的“解放者空軍”的B-26B輕型轟炸機,注意其機尾還塗着古巴空軍的縮寫“FAR”。當時,“解放者空軍”都塗着古巴國旗和古巴空軍的辨別,以便掩人耳目。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卡斯特羅在檢視這架編号935的B-26B,這張照片可能拍攝于豬灣的戰鬥結束之後。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在豬灣的戰鬥中被擊落的古巴空軍的一架B-26,古巴空軍的B-26和“解放者空軍”的B-26都來自美國。

戰至上午11點左右,第2506旅剩下的2艘貨輪“卡比爾”号和“阿特蘭蒂科”号,以及中情局的步兵登陸艇和通用登陸艇見勢不妙,向南撤往國際海域,但依舊沒有逃脫古巴空軍的追擊。12點,追擊的1架B-26型轟炸機在對海攻擊中被“布拉加”号步兵登陸艇上的重型防空火力擊落,飛行員路易斯·席爾瓦·塔布拉達(Luis Silva Tablada)及另外3名機組成員至此失蹤。

大約在12點的時候,數百名從馬坦薩斯趕來的古巴民兵占領了帕爾皮特,并向南步行前往拉爾加灘,但不幸在途中遇到“解放者空軍”B-26的空襲,損失慘重。在下午2點30分,一隊來自第339營的民兵剛建起一個陣地,便遭到第2506旅坦克的攻擊,大部分民兵陣亡,傷亡之慘重以至于古巴将這場戰鬥稱之為“失落營大屠殺”(Slaughter of the Lost Battalion)

4月17日下午,戰鬥持續激化,空戰尤為激烈,“解放者空軍”損失嚴重,有3架B-26B被古巴空軍的T-33擊落,3名飛行員和2名領航員陣亡,僅有1名領航員跳傘逃生并被美國海軍第81.8特混艦隊的“默裡”号驅逐艦(USS Murray)救起。還有1架編号為940的B-26B轉飛至佛羅裡達州的博卡奇卡後,當天晚上,飛行員克裡斯平·加西亞·費爾南德斯(Crispín García Fernández)和領航員胡安·岡薩雷斯·羅梅羅(Juan González Romero)試圖駕駛4月15日由何塞·克雷斯波所駕駛的那架飛至博卡奇卡的編号933的B-26B傳回卡貝薩斯港,至此渺無音訊。至1961年10月,這架B-26B及兩名飛行員的遺骸在尼加拉瓜的叢林中被發現。另外,還有1架“解放者空軍”的B-26B因為發動機故障轉飛大開曼島。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豬灣事件”期間,被古巴空軍擊落的另一架“解放者空軍”的B-26B轟炸機。

下午4點,卡斯特羅來到澳洲中央糖廠,在前線最高指揮官何塞·拉蒙·費爾南德斯上尉的指揮部坐鎮指揮。至4月17日黃昏,大批古巴軍隊趕到,他們分别從科瓦東加向南面的吉隆灘推進、從亞瓜拉馬斯向西南奔往聖布拉斯、從西恩富戈斯沿着海岸線向西壓向吉隆灘,對吉隆灘形成了包圍之勢。但這些部隊都是輕裝上陣,沒來得及投入重武器或裝甲部隊。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吉隆灘戰場上,卡斯特羅剛從一輛T-34坦克上跳下來。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4月17日在吉隆灘附近,卡斯特羅坐在一輛裝甲車上觀察戰場态勢。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4月17日在豬灣戰場,與入侵者激戰的古巴軍民。

4月17日晚上9點,仍不死心的“解放者空軍”的3架B-26B對聖安東尼奧德洛斯巴尼奧斯的機場進行夜襲,但以失敗收場,據說原因是飛行員能力欠佳和天氣惡劣。當時參與行動的還有另外2架B-26B,但它們在起飛後不久便中止了任務;還有其他消息來源稱,是地面猛烈的防空火力吓跑了這2架轟炸機。

4月17日夜幕降臨後,“阿特蘭蒂科”号和“卡比爾”号貨輪從古巴海域撤走,随後是“布拉加”号和“芭芭拉·J”号步兵登陸艇。這些船将在第二天帶着更多彈藥傳回豬灣,但“阿特蘭蒂科”号和“卡比爾”号貨輪的船長不願再趟這趟渾水,轉而駛向公海。“阿特蘭蒂科”号在距離古巴以南95.5海裡的海面被美國海軍驅逐艦所攔截,最後美國人說服船長返航繼續未完的任務;而“卡比爾”号直至距古巴218海裡的海面才被美國人發現,它沒有再傳回豬灣。至于第5艘貨船“查爾斯湖”号,可能是因為灘頭戰局日漸惡化,基本無所作為。

(待續……)

《軍人志》飛蛾撲火(中):1961年豬灣事件全紀錄

■ 上圖是“豬灣事件”中,操縱4四聯裝防空火炮的古巴戰士。在4月15日的空襲行動中,古巴地面防空炮火便擊落了1架B-26。

本文出自微信公衆号:崎峻軍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