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内文,一場改變戰争形态的激烈較量(九)

1939年,部署在英國皇家海軍亞洲艦隊的航空母艦是老舊的“鷹”号,這是英 國建造的第三艘航空母艦,由一艘起初為智利建造的戰列艦改裝而成,它最先配 置了右舷艦島。戰争爆發之初,“鷹”号就開始執行護航任務,為奔赴歐洲戰區 的澳洲和紐西蘭兵團提供空中掩護,一路護送着他們穿過印度洋、紅海進入 蘇伊士運河。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内文,一場改變戰争形态的激烈較量(九)

1940年,英國和法國決定共同阻止德國入侵挪威,部署在地中海的英國皇家 海軍“光榮”号航空母艦(由戰列巡洋艦改裝而成)奉命編入本土艦隊,但在從 挪威撤退的戰鬥中被德軍擊沉。與此同時,“鷹”号奉命前往地中海戰區,嚴密 防範意大利人可能出現的參戰,屆時将為英國地中海艦隊提供空中支援。随後發 生的一切也驗證了這一點。 接替“鷹”号航空母艦的是噸位較小但建造年頭更早的“競技神”号,與 其他後期改裝的航母不同,這是英國人建造的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它 從鋪設龍骨開始就明确了建造目标。

“競技神”号的首要任務是搜尋德國海軍的 水面襲擊艦,這是因為它所裝備的航空力量非常有限,僅有12架“劍魚”雙翼飛 機,是以更适合在北大西洋海域執行護航運輸任務。 澳洲為大英帝國防禦體系所能做出的貢獻,主要在于2艘重巡洋艦、3艘 輕巡洋艦、5艘驅逐艦和2艘單桅帆船,其第四艘輕巡洋艦部署在百慕大群島上的 西印度海軍站。相比之下,紐西蘭擁有2艘輕巡洋艦和2艘單桅帆船。 總體而言,在戰争初期,英國在太平洋戰區部署的軍事力量僅次于美國,在 該地區的殖民地國家之中首屈一指,主要用來吓阻戰争和制止侵略,而不像其他 國家那樣,部署的隻是一些用于維持殖民地秩序的江河炮艦和海岸巡邏艇。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内文,一場改變戰争形态的激烈較量(九)

相比之下,澳洲的海軍力量遠遠超過了荷蘭部署在這裡的力量。其實, 即便是紐西蘭的海軍力量,也和荷蘭不相上下。 英國軍事力量的主要弱點在于嚴重缺乏海軍航空兵。在太平洋戰區,這種矛 盾更加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英國皇家海軍在太平洋地區僅有1艘航空母艦, 缺乏适合航母作戰的高性能艦載飛機;二是部署在該地區的英國皇家空軍同樣缺乏能夠從事空戰的機型,這種情況進一步加劇了英國人的不利處境。

在當時,甚 至直到1940年,英國能夠擁有的“噴火”式戰鬥機(超馬林公司生産)的數量也 是少得可憐,承擔“不列颠空戰”任務的主要是霍克公司生産的“飓風”式戰鬥 機,這種飛機機動靈活、易于維修,但飛行速度卻很低。即便如此,英國皇家海 軍該型戰鬥機的數量也寥寥無幾。 然而,使問題更加嚴重複雜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過度自信。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内文,一場改變戰争形态的激烈較量(九)

前面提 到過,英國人曾經認為,隻需20000人的兵力就可以守住新加坡,即使敵人集合 起50000人的兵力,同樣不在話下。此外,前面還曾經提及,原計劃調撥到新加 坡的556架飛機的方案一再被修改,最後削減到了336架,其中絕大多數最終還未 能夠真正傳遞。 在對日戰争爆發前夕,新加坡隻有少得可憐的幾艘戰艦。在這裡,原計劃駐 紮48個步兵旅和2個裝甲旅,但根本沒有部署到位,取而代之的是33個并非訓練有 素的步兵營,更沒有一支裝甲部隊。計劃調撥的336架現代化戰鬥機,至多到位了 158架,性能最好的也隻是41架“野牛”戰鬥機,但它們壓根就不是同時代的德國 或日本戰鬥機的對手。

除此以外,其他飛機還包括威克斯公司生産的已經嚴重老 化的“維爾德比斯特”雙翼魚雷轟炸機,在歐洲戰場屢遭敗績的布裡斯托爾公司 生産的“布倫海姆”轟炸機和少量的“英俊戰士”夜間戰鬥機,十幾架“劍魚” 和“鲨魚”雙翼飛機以及一些洛克希德公司出品的“哈德遜河”海上偵察機。與 此同時,至少有200架霍克公司出品的“飓風”戰鬥機作為援助物資被送給了蘇聯 人,如果這些飛機能夠配備到新加坡,将會使當地的防禦能力大為改觀。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内文,一場改變戰争形态的激烈較量(九)

總之,過度樂觀自信,加上驕傲輕敵,未能及時确定出一套科學合理的防禦 方案,導緻英國軍事部門的參謀長們在制定新加坡防禦作戰計劃上一再失誤,終釀大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