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跟着這群與“四害”打交道的人去看看......

蚊蠅鼠蟑,常常出沒于公園綠地、居民院落、農貿市場、垃圾站等地方。不同病媒生物的監測周期則根據它們的特征而定,蒼蠅和蚊子每年夏季較多,從四五月份就要開始監測,每月一次;而老鼠和蟑螂幾乎全年都活躍,是以需要常态監測。這些瑣碎而重要的工作,被稱為病媒生物監測,是疾病預防控制中一項重要的系統性基礎工作。

今年4月是第33個愛國衛生月,記者跟随北京市密雲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從業人員走進農貿市場等重點監測位點,記錄這群與“四害”打交道的人。

01 跟着老鼠蒼蠅“上下班”

“除了活躍月份不同,一天之中,病媒生物的活躍時間也不同。蒼蠅的監測要在早上9時開始,老鼠和蟑螂的監測則是在晚上之前做好準備,第二天一早去收網。”北京市密雲區疾控中心疾病控制科科長楊育松、副科長張繼松,早已将自己的工作時間與病媒生物活躍時間調成了同一個頻道,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工作時間要符合它們的生活習性。這些生物有自身的消長規律,與環境的溫度、降水等因素有關。”

跟着這群與“四害”打交道的人去看看......

↑早上9點,從業人員把捕蠅籠裝車準備出發。

華遠市場是密雲區最大的批發市場,賣糧油、水産、蔬菜水果等,是餐飲食堂采購的源頭,食品安全問題至關重要,是病媒生物監測的重要點位。

早上9時,華遠市場幹菜副食調料煙酒大廳,花椒大料味、辣椒面味混雜在一起撲鼻而來。“顧客您好,為了您的安全,請您自覺戴好口罩。”大喇叭循環播放着防疫口号。因為已經過了采購時間,商販們在清點整理貨品,隻有零星的顧客在店面前駐足讨價還價。

跟着這群與“四害”打交道的人去看看......

↑在擺滿貨物的店鋪内,從業人員将蟑螂餌料灑在粘蟑闆上,

并放在有食物殘渣以及避光的地方。

“蟑螂喜歡溫熱、潮濕、有食物殘渣的環境,而且避光。”張繼松在每個店面裡擺滿的貨物之間穿梭,哪裡黑暗哪裡髒,他就往哪鑽,拿着手電筒仔細尋找蟑屍以及殘留下的卵殼。在一處有面粉灑落的地方,張繼松将蟑螂餌料灑在粘蟑闆上,放在那裡。“要注意清潔,給您預備一些粘蟑闆,按照我剛才的操作,放在經常有食物遺撒的地方就行。一旦發現,要用開水燙或者燒掉粘蟑闆,如果直接扔掉,蟑螂卵有适宜的環境又會繁殖出來。”張繼松下完粘蟑闆不忘對商戶進行指導。

跟着這群與“四害”打交道的人去看看......

↑在居民家的廚房中,從業人員把粘蟑闆放在蟑螂有可能出現的地方。

在華遠市場水産區的一處魚攤,鯉魚、鲫魚等在水箱裡吐着泡泡。新鮮的小龍蝦在紅色的大盆子裡爬來爬去。店主在一旁正用工具刮魚鱗,不一會兒垃圾箱就堆了不少垃圾。“絲光綠蠅,也就是咱們俗話說的綠豆蠅,就愛往這飛。”

張繼松拿出事先配好的誘捕蒼蠅的餌料,倒入器皿,放在捕蠅籠下。張繼松告訴記者,現在餌料是将50克紅糖、50克陳醋和50毫升水的比例混合而成,替代了以前的臭豆腐湯。“臭豆腐誘惑力很強,能吸引大量的蒼蠅,但特異性強,隻吸引腐蠅,其他種類的蒼蠅數量就少了,會影響分析蒼蠅的種群比例。糖醋水雖然捕獲的數量少,但相對平均。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但從長期監測的曲線來看,總體消長趨勢大緻相同。”

不一會兒,張繼松那件印着“中國衛生”的衣服上可謂“色香味俱全”。常年與蚊蠅鼠蟑打交道,需要忍受各種刺鼻的怪味,面對這樣的苦差事,楊育松幹了20年,張繼松幹了10年。“天天看這些蟲子,您厭煩嗎?”面對記者的提問,楊育松說,“這有什麼煩的,工作要緊。”

下午三四時,是張繼松收捕蠅籠的時間,記者跟随他到各個點收網。“隻抓到一隻蒼蠅啊!”看出了記者的遺憾和失落,張繼松笑着說,“捕蒼蠅是機率性事件,而有時候蒼蠅就是不往籠裡飛,要有一定密度才有可能捕獲。而且,4月是蒼蠅剛剛冒頭的時間,它的消長趨勢是一段抛物線,4月初和10月底處于密度的波谷,七八月時處于波峰。”

02 小專業透着大學問

監測這麼不起眼的蚊蠅鼠蟑到底有什麼用?

北京市密雲區疾控中心副主任王化勇說,北京市的媒介生物性傳染病雖然不多,主要是乙腦、出血熱等。但從預防角度來說,這些傳染病都會對居民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而且蚊子、蒼蠅、蟑螂、老鼠的騷擾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日常的病媒生物監測工作,如果發現問題,就需要研究并采取控制措施。比如,監測發現蚊蠅、蟑螂資料異常,就得研究用什麼樣的方法,使用什麼樣的藥物進行殺滅,進而會做一些試驗和産品檢測。“一方面是開展防制工作,減少疾病發生;一方面通過幾年積累的平均值,為政府提供調整防病政策。比如,夏天,這些病媒生物的密度升高,就提示要着重宣傳食品安全和腸道疾病預防。”

“你看到蒼蠅停在食物上,飛走後留下一個小點,實際上就是蒼蠅吐出來的東西。”楊育松說,蚊子、蒼蠅、蟑螂,實際上是細菌的搬運工,屬于機械性傳播,多數情況會引起腸道疾病。比如,蚊子通過吸取帶菌體的血液,飛到下一個對象身上要先吐出來再重新吸血,這時候形成的菌栓,其實已經具有很高濃度的細菌了。不同種類的生物,活動半徑、活動環境都不一樣。比如,在魚攤周圍,絲光綠蠅就很多,居民家裡的家蠅比較多,廁所則是腐蠅。“隻有牢牢掌握它們的生活習性,研究透了才能找出更有側重的防治措施。”

跟着這群與“四害”打交道的人去看看......

↑按照多年的經驗,從業人員在陰暗潮濕的牆邊放鼠夾。

要想掌握捕捉蚊蠅鼠蟑的本領,并不是一件易事。王化勇舉了一個例子,曾經帶着新入職的同僚去現場抓老鼠,新同僚就把老鼠夾子放在了空地上。“這肯定抓不到老鼠。老鼠眼神不好,靠胡須感覺方位,都是貼着牆根走。這既是科學,又是經驗的積累。”王化勇說,新同僚在接下來的行動中按他說的将老鼠夾子放在了牆根,又被王化勇制止了。“這一片牆根有很多蜘蛛網,說明至少有幾天沒有動物經過,放了也起不到效果。無效下夾子,一方面影響統計,一方面浪費了人力物力。”

跟着這群與“四害”打交道的人去看看......

↑存放飼料的倉庫内,從業人員拿着老鼠夾子準備布下陷阱。

“看着是小專業,實際學問很大。”張繼松的記事本裡,内容寫得密密麻麻,提示一些蟲子在書本上的特征與現實的差距,還記着如果遇到專業問題可以找哪位專家咨詢。“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跟實際操作仍然有差距,一定得‘學中做,做中學’。”

03 工作得有人做

除了鑒别種類、彙總數量,還有一部分病媒生物被做成了标本,以留存資料。在密雲區疾控中心一樓的标本室,擺滿了幾大櫃子的标本盒,陳列着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蚊蠅鼠蟑标本。張繼松小心翼翼拿出其中一個标本盒給記者觀看,那是蒼蠅标本舒展着翅膀。每一排屬于同一種類,每一個标本底下帶有一張寫有采集人、采集地點和時間的标簽。

“這是我們幾代人傳下來的‘寶貝’,濃縮了密雲當地病媒生物的演變曆程。”王化勇說,标本的主要作用是留存資料,另外也為科研提供資料。“淡色庫蚊、麻蠅,不同時期形态是有略微差别的,這與生活環境和生态改變有關,改變的原因值得研究和探讨。”

“這隻五道眉花鼠是珍貴标本,原因是它很機靈,很難抓到。”“你看這隻布氏田鼠,是我們在參觀學習的時候從其他地方借來的,并不是本地鼠種。”“20世紀80年代,我們還抓到了虻,長得好像蜜蜂。”标本雖然被封存在盒子裡,但其背後的故事仍然被疾控人津津樂道。

看着這些老鼠都以同一個姿勢趴在那裡,展現不出它們在野外的真實體态,如何展現它們原來的樣子成了王化勇的心頭事。“黑線姬鼠能傳播出血熱病毒,要想知道本地區的種群比例,如果連它長什麼樣子都不認識,捕捉又談何說起?”有一次,王化勇去外地參觀學習的時候,萌生了做動态标本的想法。動态标本就是還原動物在野外的形态,有的站立,有的蹲着,形态各異,給人更直覺生動的感覺。但這項工作擱淺了,原因還是人的問題。楊育松和張繼松的科室負責病媒監測以及消毒工作,此外還有醫療機構、學校等場所的監測工作,而新技術又需要走出去學習,用他們的話說,“實在分身乏術”。張繼松自稱“新人”,他之後該中心就沒有傳承制作标本手藝的新人了。

“這些年,雖然有人因為疾控工作辛苦離開了,但也有新生力量補充進來。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斷深入,疾控體系會更加完善。”王化勇望着窗外說。

跟着這群與“四害”打交道的人去看看......

文:健康報記者 楊金偉 特約記者 張林林

攝影:健康報記者 張丹

編輯:張方飛

稽核:徐秉楠

跟着這群與“四害”打交道的人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