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哇!快看,彼岸花的鱗莖會有休眠現象

作者:頭條百科圖文

曼珠沙華,别名紅色彼岸花(Lycorisradiata)、又稱“舍子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球形鱗莖,外包暗褐色膜質鱗被。葉帶狀較窄,色深綠,自基部抽生,發于秋天花謝後。

<h3>種植</h3>

可以露地栽培、溫室盆栽、框式栽培或水培。

<h3>盆栽</h3>

哇!快看,彼岸花的鱗莖會有休眠現象

曼珠沙華

彼岸花喜歡散射光,不喜歡強光,是以光照不要太強。彼岸花對土的要求,通常是沒什 麼要求的。不過它畢竟是南方花,是以土要酸性土,有點砂質性的,透氣透水的那種。彼岸曼珠沙華花一年四季地上都有觀賞價值,有葉無花,有花無葉。

石蒜适應性強,鱗莖有休眠現象,北方需要盆栽觀賞,5月末種植的石蒜也應該能開花。北方栽培的适宜時間:應在春天(4-5月)栽種。多數品種喜愛溫暖的氣候,最高氣溫不超過30℃,旬平均氣溫24℃,适宜石蒜生長。播種10天,根系生長旺盛,葉片先後長出地面。冬季日平均氣溫8℃以上,最低氣溫達1℃,不影響石蒜生長。澆水不宜過多,否則會使其根莖腐爛。

<h3>栽培</h3>

把主球四周的小鱗莖剝下進行繁殖。将主球的殘根修掉,曬兩天,待傷口幹燥後即可栽種。覆土時,要使球的頂部露出土面。盆栽選用生長3年,能開花的大球(直徑在7厘米以上)盆栽,可一盆栽一球,也可一大盆栽3~4個球。要淺植,使球的1/3-1/2居于土面上。上盆後澆水1次,使土略微濕潤即可。待發出新葉後再澆水。每半月施液肥1次。在秋季葉片增厚老熟時,可停止澆水。

待2~3月間,萌芽後,再予以翻盆或更換盆土。培養土可用泥炭2份、園土2份、珍珠岩1份混合配制而成,同時加入少量的基肥。夏季休眠期澆水要少,春秋季需經常保持盆土濕潤。生長季節每半月追施1次稀薄餅肥水。石蒜喜半陰,夏季避免陽光直射,春秋季置半陰處養護,越冬期間嚴格控制澆水,停止施肥。四、花後處理及病蟲害防治石蒜在開花後應剪去花葶,以減少養分的損失。石蒜的管理粗放,常見病害有炭疽病和細菌性軟腐病,鱗莖栽植前用0.3%硫酸銅液浸泡30分鐘,用水洗淨,晾幹後種植。每隔半月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發病初期用50%苯來特2500倍液噴灑。

<h3>栽培環境</h3>

種植深度不宜太深,以鱗莖頂剛埋入土面為好。土質要求排水良好的沙質土或疏松的培養土,偏酸性土壤,栽植時施适量的基肥和栽培後灌透水;營養生長期,其間要經常灌水,保持土壤濕潤,但不能積水,以防鱗莖腐爛。開花前20天至開花期必須要适量水份供給,以達到開花整齊一緻,且花朵容易維持。

<h3>常見的害蟲</h3>

哇!快看,彼岸花的鱗莖會有休眠現象

1.斜紋夜盜蛾,主要以幼蟲危害葉子、花蕾、果實,啃食葉肉,咬蛀花葶、種子,一般在從春末到11月份危害,可用5%銳勁特懸浮劑2500倍液,萬靈1000倍液防治。

2.石蒜夜蛾,其幼蟲入侵的植株,通常葉片被掏空,且可以直接蛀食鱗莖内部,受害處通常會留下大量的綠色或及褐色糞粒,經常注意葉背,有無排列整齊的蟲卵,發現即刻清除。防治上可結合冬季或早春翻地,挖除越冬蟲蛹,減少蟲口基數;發生時,噴施藥劑樂斯本1500倍或辛硫膦乳油800倍,選擇在早晨或傍晚幼蟲出來活動時噴霧,防治效果比較好。

3.薊馬,通體紅色,主要在球莖發葉處吸食營養,導緻葉片失綠,尤其是果實成熟後發現較多,可以用25%吡蟲啉3000倍液,70%艾美樂6000-10000倍液輪換噴霧防治。

4.蛴螬,發現後應及時采用辛硫磷或敵百蟲等藥物進行防治。

醫藥價值

石蒜系自花授粉植物,蒴果背裂,種子多數,一般以鱗莖3-4年曼珠沙華繁殖一次。由于花和葉子不能見面的特性,被稱為彼岸花,由于它能消腫、殺蟲、治淋巴結結核、疔瘡疖腫、風濕關節痛、蛇咬傷、水腫、滅蛆、滅鼠、防瘟疫等,是以又被稱健康的守護神,又名舍子花或舍利子。

根據中醫典籍記載,紅花石蒜鱗莖性溫,味辛、苦,有毒,入藥有催吐、祛痰、消腫、止痛、解毒之效。

哇!快看,彼岸花的鱗莖會有休眠現象

石蒜雖觀賞性較強,但根莖有毒,球根含有生物堿利克林毒,但如誤食,可能會導緻中毒,輕者嘔吐、腹瀉,重者可能會導緻中樞神經系統麻痹,有生命危險。

根據藥理學研究,紅花石蒜鱗莖的主要藥用成分是各種石蒜堿和加蘭他敏。石蒜堿及其衍生物具有一定抗癌活性,并能抗炎、解熱、鎮靜及催吐,對阿米巴痢疾亦有療效。加蘭他敏為可逆性膽堿酯酶抑制劑,用于脊髓灰質炎等中樞性麻痹疾病引起的癱瘓、重症肌無力、小兒麻痹症等。目前這些成分均已可以以商業規模提取,國外已開始利用,我國專家也在深入開展研究,開發藥物造福人類。

藥用鱗莖:含有多種生物堿,如石蒜堿、石蒜胺堿、加蘭他敏等。具有祛風消腫、解毒抗癌作用。用于治療胃癌、食管癌、肝癌,并試治肺癌、卵巢癌、宮頸癌、淋巴癌。

本文章由頭條百科使用者馬裡奧路易吉x、開心1978、不吃櫻桃的小蝦米、浮光ang參與編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