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渚玉珠飾 作齋美學館藏
如今的男男女女,不少人都有些珠串飾品,既可裝點、也作把玩。人們根據喜好穿入不同物件,寄于特定寓意,使之成為情感心靈的寄托。串飾确有“生命”,不同人佩戴、佩戴時長不同、都呈現不同結果。人常喜新,唯獨對此類物件卻是越久越愛。
手串珠飾可選性多,作為把玩物,有人玩核桃、有人玩葫蘆、有人玩木串、也有人玩寶石串。說起來倒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價格低廉的10元可得,花上三兩百也能買串不錯的木手串,千八百的可以買品相不錯的菩提子串、金剛串等。這些都不貴,日常佩戴把玩也無負擔。寶石類珠飾手串往往價格差别巨大,低廉的幾百元、昂貴的幾萬十幾萬,是需要懂得去甄别優劣真僞的。能做珠寶串飾的品類很多,顔色也五彩缤紛,水晶、碧玺、珊瑚、南紅、琥珀、瑪瑙、青金石、砗磲、魚骨、象牙、綠松石、孔雀石、黑曜石,想要完全認識,鑒别高低等級,不下一番功夫是萬萬不可能的。
人們常沉迷于串飾材質,越稀缺越貴,也便越想擁有。同樣一顆水晶珠子,不同色彩間價格有着天壤之别。一串純淨的白水晶價格也就幾百元,但是一串綠幽靈水晶三兩萬都選不到精的。至于在晶體中帶有針狀物的發晶就更是價格奇高,動辄上萬,一串銅發晶或钛晶更是價格高達20-30萬。一串成色不錯的碧玺常能輕松賣到幾十萬。這其間真有如此大的差别嗎?
但凡資深玩家都已不再糾結于材質,而開始追尋串飾背後所承載的文化。一些曆經歲月的藏傳老念珠、老天珠都成了不少人追逐收藏的飾物。于是許多人見手串、項飾,就想到“佛珠”,由此理所當然地把珠串飾認為最早源于佛教,這是極不正确的。根據考古研究,已知最早的珠飾可以追述到石器時期。有詳實物證的就是新石器時期的良渚文化玉飾,那是神玉時期,玉器承擔了與天相通、與神相通的作用,是讓人頂禮膜拜的器物。
當然佛教珠飾對後世的影響确實深遠,佛教自漢時進入中國,盛于南北朝。佛陀原本連肉身都不需要,自然也不需要諸多飾品。冠飾華服是菩薩的形象,菩薩容貌俊美,衣着華麗,是僅次于佛陀的第二等果位。菩薩化身世人肉眼可見的形象來世間渡人,當然要比佛陀像更具人情味,展現莊嚴肅穆中的一絲溫婉。盛唐之後菩薩更是以女性化面貌示人。相比新石器時期的以玉通神,商周時的以玉載禮。南北朝至唐時的華美服飾則象征皇家威儀,代表着尊貴的地位。通過菩薩像的裝束可以看到各時期皇家貴族服飾的轉變,菩薩服飾繁複精美,雍容華貴,曆朝曆代又不斷加入當時的審美喜好,宋、元、明時期菩薩造像概莫能外。
北齊彩繪描金菩薩立像 青州博物館藏
關于清代的影視劇較多,大家對朝珠也熟悉。《禦制清文鑒》中對朝珠有漢文翻譯“數珠”,朝珠象征着地位高低。清《會典》規定:自皇帝後妃到文武五品以上都需佩戴朝珠,尋常百姓與低品官員不準随意佩戴。這也是象征皇家地位,代表尊貴身份的。
清代的朝珠盡管數量不少,卻得益于相對年代較近,宮廷之物常因物以知為貴而拍出驚人價格。一串清禦制東珠朝珠在2010年香港蘇富比拍出6786萬元;清禦制翡翠朝珠項鍊2011年在澳門中信拍出2300萬;清乾隆禦制東珠朝珠2011年北京保利拍出1322.5萬的價格;而最為著名的,便是慈禧賜給光緒帝,光緒帝又轉贈珍妃的帝王綠翡翠朝珠,這串朝珠共108顆,總重342.3克,每顆珠子大小近乎一緻,最大直徑約1.2厘米,可以說是翡翠朝珠中的極品。在2014年的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以 “1.8”億人民币成交,是真正“名串天價”。
清代朝珠 遼甯博物館藏
清代手串項飾 遼甯博物館藏
晚晴 琥珀青金石十八子手串 香港佳士得
良渚玉珠綠松石串飾 上海博物館藏
戰國玉珠串飾 杭州良渚博物院藏
良渚玉管珠 佛利爾藝術博物館藏
良渚魚形珮綠松石玉珠項飾 作齋美學館藏
良渚瑪瑙綠松石手串 作齋美學館藏
良渚瑪瑙玉珠手串 作齋美學館藏
良渚玉珠手串 作齋美學館藏
良渚文化期:玉珠、瑪瑙管珠、玉紡輪、琮形勒子 作齋美學館藏
幾千年來,各種美玉珠飾從未離開人們的生活,裝飾也好,盤玩也罷,收藏的都是一份心頭所好。持一串古玉珠飾,感受歲月之美。奔忙于喧嚣塵世,需有一物,如親似友,疲憊生活之餘能得其慰藉。盤串事小,人生快意為大,除了眼前的柴米油鹽,還有古往今來的近水遠山。
作齋美學館 柴進